在上海闷热的下午在凉爽的办公室舒适的读完这本小书,与多数的企业传记不同,这本书写的颇为有趣。但是这本书也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管理倒是科学还是艺术?
书中尽管对海底捞的描述很细腻,成功的故事也让人很感动。 但是笔者背后的大问题也一样清楚?这种模式的确不是其他的企业可以模仿的,但是它可以坚持多久?
海底捞是典型的以‘人’来治理的公司,不引入严格的衡量的制度,给内部人员宽松的环境,从而带来具有创造性的和爆发性的力量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比如Google,比如海尔。甚至相信仙子大多数还处在创业初期的公司和品牌都时候如此。
而对于这种类型的公司,其发展机遇和致命的问题都隐藏在其发展的速度上。快速的发展可以为公司带来大量的利润,从而使得管理者和员工都对未来充满期望,干劲十足。可是一旦挫折出现或者发展速度减缓,这种‘人’治的公司可能处处受困,依靠关系而维持的凝聚力可能随时被破坏,而没有制度保障下,人才的梯队没有衔接,所以16年尽管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但是真正考验会出现在公司快速扩展的过程中。
中国目前的企业都拜托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对机会把握都让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创始者的领袖才能也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对于企业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这已经是在阅读中国企业发展史反复出现的词,可怕的是连这些企业家自己都这么的认为的,他们坚信的判断,要求绝对的服从,追求对自己的企业绝对控制。而苹果的成功,也加深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观念。但是对现代化的公司,我却对此有着深深的疑惑:对个人力量的依靠,如何能够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企业离一个世界性的品牌还没有很远的距离,这种依靠权威而非制度维系的企业如何进入全球化的舞台?更何况中国文化底层的中对‘家天下’的观念,卓越的企业家往往为自己的后代创造过于优越的环境,而温室一向难出英才,中国企业如何度过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传承成为伟大而且持久的品牌?
海底捞的‘朴素信任观’更多建立了为贫困农村的人提供一个出路,这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师承和家族的关系作为纽带是其成功的关键。但是这对于一个快速拓展的企业也将是致命的双刃剑。
海底捞是很好的案例,在中国服务意识普遍低下的餐饮行业,它的脱颖而出为中国企业展示了‘服务创新’的可能性。但是成为了真正品牌标杆似乎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文:言中 July 2011)
(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中信出版社,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