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一开场就表明自己的立场: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不管如何,都是娱乐业。
娱乐业的前提是用户无止境地对公司和产品提出永不满足的要求,是客户们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沟通——其实很简单,如何超出预期?如何感到自己被尊重?这就是娱乐业存在的原因之一。
作者相比其他商业书作者倒是比较重视实践,一开场就列举娱乐业常做的策略:
1.锁定体验
2.拓展体验
3.重复体验
4.升级体验
5.更新体验
可以看到这不是一次零售或者一次服务的结束,而是不断地满足需求的过程。当你去火车站找酒店,难免遭遇黑店,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一次性销售,来一次宰一次),当你久居一个城市,难免有自己最喜欢的店铺(这就是一次动态的服务体验过程)。斯科特强调的首先是这样一种服务。
同样的想法在互联网界其实已经被絮絮叨叨地说了不少——虽然传统行业依然是依靠成本让利的方式在赚钱,但是随着竞争和市场的发展,成本之战如何坚持下去?制造业如何继续找到新的出口?
看看宜家吧——于我而言,看到娱乐业这三个字首先想到的是宜家。
宜家并不是一款产品的名字,也不是一个大卖场,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园,只不过里面的家居和装饰你可以随时拿走。
对于宜家而言,传达给用户的并不是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依附于环境和情感的价值。
“这张桌子放在我的房间里正好诶”
“这盏台灯让人好温馨”
“这是我梦想的家”
对于一张桌子而言,牢固不牢固,结实不结实已经不是首先关注的点,至少不是你掏钱的理由——这就是一种体验至上和情感传达的过程。
斯科特想要说的便是,商品大工业时代,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始变成情感的承载物,消费失去理性,消费者不是在消费实物,而是在体验一种服务和环境,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正是因为如此,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我也推崇这句话。
我来自一个制造业非常繁荣的地方,那里依靠假货和盗版以及更加便宜的仿制品繁荣起来——我一直在想,出口贸易依靠压榨劳动力来换取利润的模式可以持续多久?依靠制造业获取第一桶金然后转战金融投资的企业有多少?为什么宜家可以把同样简单和便宜的商品卖出一个你无法拒绝甚至接受的价格?为什么不可以再造一个类似宜家、MUJI的企业?
在产业链的U型曲线中,制造加工处于利润最低端,而原料和品牌处于最高点,为什么不可以从品牌开始着手?
斯科特的确是这样做的,黑曜石公司便是这一思想的产物——收购一家不错的公司,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打通市场,联系消费者,把产品做成服务,把制造做成娱乐。
这一经历让我着迷——虽然这是“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但毋庸置疑,直接触达消费者是商业和制造业的出路。在互联网从业的经验,让我十分看重用户体验。每个产品经理或许都会谈及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什么呢?
周鸿祎推荐了此书——他也是一个爱谈用户体验的人。看过此书之后,或许可以简单地把用户体验视为是一种娱乐服务。
如何让用户接受并享受其中?
1.创造一个让人难忘的主旨(简短有力,参与其中,与众不同)
2.学会讲让人有情感共鸣的故事
3.重复体验
4.保持用户的情感沟通
这是书中提出的几个要点——其实这是简单地讲述了体验和品牌的关联。
当你想到nike,你会想到什么?
当你想到宜家,你会想到什么?
当你想到沃尔玛,你会想到什么?
所谓触动人心,不过就是吸引你过来,留住你,不断满足你——ok,掏不掏钱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因为你一定会掏钱,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就是娱乐业,这就是商业秀——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行业,但人们需要娱乐,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