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谈谈培训师的引导力_引导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引导 >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谈谈培训师的引导力
李参 引导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3-07 19:03:05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谈谈培训师的引导力

去年年底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课程教材研讨会,在座的有很多培训界的前辈。期间介绍课程,一位国际知名的培训公司的培训师讲的时候,让我感到有些诧异,也可以说是听不懂。她说他们公司提供的课程"干货"不多,课堂更多的注重学员的参与,通过对整个课程的设计,让学员通过团队的智慧,在研讨、参与中自己找到答案。

我一下子搞不清楚了,这是说自己公司的课程好呢还是不好呢?说好吧,培训师"干货"不多,说不好吧,让学员参与中学习,体验中学习,不正是最符合成年人学习特点的培训么?

也许是有前辈在座,不愿意说自己公司的老师有多权威吧。但是,针对成年人的学习,参与,引导,体验,本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那老师们在担心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怕削弱自己在学员心目中的"专家"形象吧。

自古韩愈就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大多数的讲师都在扮演"专家"的角色,太忽悠的那些所谓的大师就不说了,但凡是职业培训师,或者内部讲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愿意说自己是专业的吧,有经验的吧。否则,凭什么你站在台上讲,我坐在底下听。

2月读完《Facilitating with ease》 (中文:引导——团队群策群力的实践指南),这本书真是推荐培训师朋友仔细读,而且我感觉应该是培训师经验越丰富,越应该仔细读。

里面"干货"很多,"道"、"术"、"器"都有,而且非常详细。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此书的翻译者任伟老师前言中的一端,如下: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它描述了几种领导风格,最高明的领导者是团队只是感觉他的存在,事情成功时,团队会喜悦和兴奋的欢呼:"这是我们自己搞定的!"这样的领导,不是证明他们自己有多能干,而是调动出团队的潜能,让成员积极的投入,并体验到他们自己的相互协作、集体共创的魔力。引导者起了引发、催化的作用,却又把功劳留给团队。

优秀的引导者秉承"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信念,团队领导者若能做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确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

上面一段话让我很受启发。无可厚非,作为培训师,增强引导力,会大大激发学员的参与程度。我是一直觉得,与其用各种奖惩措施调动学员的参与性,不如多对课程的过程进行设计,这不是"放弃权力",而是通过引导,让发挥的威力通过间接的,隐性的"过程"作用在"内容"上。也就是说讲师在关注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关注课程的表现形式,不仅要关注"讲什么"也要关注"怎么讲"

看上去,结论是学员自己得出来的,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过程设计,学员自己得出结论,还真有些困难。写到这,我大致能明白《道德经》中所要有的境界。

"为而不争"这个境界,其实要从两个方面去说:

一方面是"为":无论是引导师还是培训师,"为"是前提。引导师是要对内容保持中立,对过程加以设计,引导师在这方面是专业的。而作为具有引导力的培训师,他是"知行合一"的传递者,对内容要体现专业性,对过程也要体现专业性。只是根据内容的不同,两者的关注度会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是"不争":我的理解,是不和学员争功劳。其实,如果亲身体会,就会发现,启发学员得出结论这件事儿比告诉学员一件事儿难多了。其实,启发引导学员得到结论,虽然是讲师的功劳,但是这是隐性,而让学员从体验和学习中找到成就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技能,这是最终的目的,这个环节,讲师就要做到"不争"。

其实,我感觉,讲师增强引导力,而担心失去"权威性、专业性"的想法毋庸置疑,而且这还真是要考虑清楚。"经常轻易下结论会让人觉得轻浮,但是一场培训,总还是需要一些结论的。"这些结论最终怎样呈现,就是培训师要下的功夫了。

无论如何,作为一名以成年人为培训对象的讲师,我们应该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能让学员得到最好的培训效果。"为而不争"也是我们需要不断修炼的一种境界。

本文固定链接:http://www.lishen.me/?p=1076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谈谈培训师的引导力”的回应

roy 2014-05-30 23:00:16

有点道理,找到了引导技术在老祖宗哪里的根了。

香浓的下午茶 2013-08-23 20:51:43

导师是要对内容保持中立,对过程加以设计,引导师在这方面是专业的。而作为具有引导力的培训师,他是"知行合一"的传递者,对内容要体现专业性,对过程也要体现专业性。只是根据内容的不同,两者的关注度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