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完美的战略管理理论意味着明显的局限性_竞争论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竞争论 > 较完美的战略管理理论意味着明显的局限性
即梵 竞争论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2-16 11:12:46

较完美的战略管理理论意味着明显的局限性

波特的理论,整体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特别是新教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用进废退,适者生存,并以其为出发点引出其全套战略框架的。

就什么是战略来说,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这与克劳塞维茨异曲同工,也就是有所不为。这与中国古典战略理论并无本质差别,只是时间上晚了二千多年而已。

然波特就战略本身的价值和目的,则全部理论集中在竞争层面上了。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定义战略和制定战略、对待战略,战略是服务于竞争和建立、提升竞争力的。

但,什么又是竞争力呢?波特则又回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竞争力即主体在与他人竞争中获胜的能力--就企业来就即是获得利润、市场地位等。也即是说竞争力即是获得竞争(而非博弈)的优势。

而什么又是竞争优势呢?波特站在产业经济学的立场上,认为任何参与竞争的主体都存在客观上的比较优势,如何能够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系统的参与竞争的优势,即获得了竞争优势--感觉似乎是一个循环。

如此,我们似乎应该明白了,波特的理论整体本质上仍然是基于产业经济学静态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的。包含并认同了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1、资源稀缺性。宏观经济学所表述的资源稀缺性,但是,相对任何一个竞争主体来说,任何时候都可能存在资源的无限丰富性。

2、信息完全性。强调战略的全面规划之静态决策而忽略战略之动态学习演化性。任何一个竞争主体按波特理论即使收集战略规划所需信息,也是成本高昂难以操作的,而且所需时间亦令日常操作成为不可能。

3、经济人假设(自由、自利等)。所谓经济人假设,即单方面强调了竞争而漠视了合作的存在。虽然后来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有所弥补,但仍然没有真正正面去对待合作战略。

波特成了明茨伯格的批判目标和对象。他过去强调竞争、强调分析、解构而忽略了综合与合作。过于强调了战略的可规划和计划性而僵化。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如今的世界,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即使我们用博弈来形容也不够准确。如果我们单方面强调竞争,甚至把合作都归纳成为了竞争,必然让自己走向深渊。

我们应该时刻把握的是让自己的发展、建设,而不是盯着所谓的对手不放。在没有相当的信息和从事战略规划的所谓专家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制定波特所说的战略。即使有相当的信息,我们也应该站在奈特理论的基础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估算了保险解决的是风险,而不能估算和保险的是真正的不确定性,正是不确定性才造成了企业存在利润---面上未来。

客户导向型的思路或许能够扭转竞争导向型的误区吧。

展开全文
有用 11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