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_行在宽处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行在宽处 > 知行合一
Shermanizer 行在宽处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1-22 14:01:32

知行合一

1/15/2015 2:05 PM

想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读书的APP,于是找到了百度云阅读。正在推介的书是我没有听说过的一位作者冯仑的《行在宽处》。封面的他看起来确实心宽体胖,加上推介期间买书有优惠,就看了这本书。于是认识了这位与王石和潘石屹并肩的民营企业家,并且欣喜于这本读后确有裨益的书。

前言像是一篇华丽但空洞的中学作文,但一跃入正文映入眼帘的是朴实流畅的语言、许多新奇而言辞诚恳的事例,和精彩的观点。书的后半部分又有些重复拖沓,但是瑕不掩瑜、通过跳读也并未耽误时间。

在读这本书之前,看了采铜的《知乎盐系列——深度学习的艺术》,于是在心里记下了读书不能只是“读”、只是摘抄佳句、只是就事论事心有所感,而要加入横向纵向的思考、推理、比较,产生出自己独到的、系统的见解。于是从读这本书开始,我会有意识让自己放下对读书速度、读书数目的焦虑,而是有张有弛,在读中连接、思考,争取能够读得更深,想得更深。

从看完到现在过去了几天,还是贴出摘录的笔记,然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吧。
=====================================================

政府出钱。挖了大概两个月,花了4000万美元,就为了安慰一颗受伤的心灵。你说这是不是无效?如果从系统来说,它很有效,为什么?因为以后不会再有翻烧饼的烂事了。如果你当时图快、图省事,后面翻烧饼的烂事就会很多。所以,系统有效率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质量;第二,成本,也就是未来节省的钱;第三,对未来负责任。

        这个事例是讲在(矿难一类的事情之后?)处理事务时要系统、彻底、有效,“对未来负责”,而要做到这一点(以及很多其他类似的有悖于人性弱点的决定)就需要靠一个成熟的系统而不是期待于某个个人。
        

如果有一个比较稳定制度,财富就能得到积累。比如英国、美国,财富每增长一点儿,都能积累起来,越积累越多。而中国过去几千年来经历了那么多朝代,在汉朝、唐朝和清朝的时候,中国的GDP在全球的排名都比现在高,但财富没有积累下来。这就是短期有效率,但长期没效率。

        从这个角度看待朝代更迭对我来说是新颖的,用这个例子来论证什么是“短期有效率(或者短期收益)”、什么是“长期有效率”也恰到好处。
        

如果是民主制度,或者说有个董事会制约一下,决策的正确性又如何呢?大体上是60~80分,最差的不会低于60分,最好的能超过80分。以我们中国的体制来看,奥巴马在当总统以前连个科级干部都不是,噌一下当了总统,也做得有板有眼。他敢做决策,多大的决策都敢做,因为美国的制度系统保证了你所做决策的正确性不会低于60分。

        钦佩作者想到打这样简单易懂的比喻来表达清楚一个单凭语言很难让读者切实理解消化的概念!
        

我们在选择股权比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你是追求系统的稳定性,还是追求个别点上的效率?你是假定自己一辈子都做正确的决策,还是假定自己也会做错误的决策,所以要个人看着你?

        作者在书中若干个地方都反复强调了不要夸大一个人、或者说一个铁打的职位上那些流水的兵的圣明,而是要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机制来保证pass了种种条条框框约束的决策就足以被信任。这是对一个组织而言的。我想从另一个角度上,对个人来说,勇敢承认自己一定会犯错误、或者已经犯了错误,都是积极的。自负自傲,或者藏着掖着,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狙击拉登的例子

        作者讲述了美国是怎样训练、部署特种部队以及总统在最后怎样做出狙击拉登的决定,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所谓发展本土化,是指市场、客户、生产、销售的本土化,而产权、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看不见的东西要国际化。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冯仑源源不断举了大量王石的例子作为正面的论据,反而关于自己讲得很少,在某种程度上更显出了他的诚恳。这个“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以作为一条公理让很多我的困惑(或者关于懒惰不愿努力的借口)不攻自破。付出100%的努力、有崇高的目标,尚且很可能最终只达到中等的预期。那些想要做而不敢做、或者明知自己很难做到的事(chasing dreams; stepping out of comfort zones; achieve more; practice leadership…),难道就真的不做了吗?哪怕不能至,心所向往,便是使力的地方。


商业模式不同,企业增长的边界也不同。所以,不管你在什么行业、什么企业,都要下功夫研究自己的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往往决定了企业增长的边界。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知道闷头做,最后就会把企业做死。

大多数工商企业组织的寿命都不如这些组织长,这些组织寿命长的原因就是,它们不是靠挣钱这件事把人聚拢起来的,是靠比挣钱更高的目标,就是对价值的追求。

王石的例子:只做职业经理人,不受贿,追求理想顺便赚钱,学习互联网,学习写作
马云的例子:只有10%的股权

        这个例子让我联想到林达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龙应台做台湾文化部部长的例子,讲她主动给秘书一串常联系的私人号码,叮嘱秘书这些电话话费由她私人承担,让那些存心想在制度的边角上给她难堪的人都不由得敬服。这些不同于常人庸人的“达人”们,真的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凡之处。
        
        
其实,这种毅力来自你的理想。理想是什么?是黑暗隧道尽头的光明,那尽头只要有点儿亮光,你就敢往前走,就不会放弃。如果这亮光没了,也就是你心里的理想没了,光明没了,那你立刻就会感到恐惧,就会停下来,就会死亡。所以,凡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胆子都超大。古人说过,人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才有坚韧不拔之力。也就是说,你得有理想,有志向,才会有毅力。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就看你把自己的心态放在什么位置。你把心态放低,谁都是你的老师;你的心态放得高,你就是所有人的老师,最后你可能就不行了。

        看到这里,想到了我对待同事、对待学弟学妹的心态,不由得羞愧。是的,我稍微有点成绩,稍微因为经验多一点资历老一点,就不知从哪里生来骄娇之气,将后来的人低看一等。也许别人看不出来,但是自己知道,并且现在意识到了,不仅是羞愧,也更应该知道这种不平等的心态也剥夺了很多自己跟他人交流、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切记不要这样!
        

战略是你一生的定位,一生做什么,多数人是不知道的。战略的力量首先在于它要求你按照既定的方向连续、正向地积累,连续、正向的积累就会把“事”变成“业”。什么叫事业?事业就是一系列有价值的事情连续、正向地积累。

        让我想到我一直放在签名档上的那句话“人生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而相较之下,冯仑的这个表述更加精准,积累的东西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而积累这个活动应该不仅是持续的,而且应该是正向的。这何止是事业?这是人生,是做好任何一件持续一生之事应有的态度,比如事业,比如待人,比如待自己(健康)。
        

善于用制度来管人、治事,说白了,就是向不劳而获的方向前进,这是做领导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乔布斯是一个另类的领导者?

        这是我在看到冯仑阐述他的“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反而很多时候是不亲力亲为的”观点时,想到的一个著名的反例。这个联想并不新颖,但是我也很高兴自己的大脑在思考,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战略的力量、制度的力量、价值观的力量和毅力的力量

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乱想。不乱想才不乱动,不乱动才不会导致动乱。要不乱想,就要控制欲望;要控制欲望,就要找到方向;要找到方向,就要选对方法。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取决于你的内心。你能否拥有这四种决胜未来的力量,归根结底取决于你内心的种子埋得对不对。你内心的种子埋得对,这四种力量就可以在你未来的发展中逐渐壮大。伟大是一个原因,绝不是一个结果。我们说某某人伟大,并是大家看到他伟大的时候他才伟大,在他还不伟大的时候,他内心已经埋下了伟大的种子。你不能说王石是因为爬上珠峰才伟大,就算不爬珠峰,他也有伟大的基因,他干别的一样能干得很出色。

        看到这一段对自己是个提醒。这段话写出来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并不应该难懂,但是自己之前竟没有看出来,傻乎乎地崇拜于那些了不起的行为(王石登珠峰、侣行走遍全球、年轻美丽的猫力年轻美丽地周游列国…),而忘记了这些只是果、只是表象,而背后的这些人、他们独特的勇气品质才是真正的因;如果自己不能锻炼拥有这些品质,没有培育出“伟大的基因”,那自然没有这些“伟大的表达”。哪怕将来真的实现了财务自由,没有心灵自由、人格自由,没有强大正向积极的品质品格,我依然不能做出真正“伟大”的事情。想到这里不免沮丧,但是也同时觉得这才打破了之前那个虚幻的、好像很近又很远的梦想,只有踏实去做,在小的成功与失败之间淬炼自己,才能更接近自己的梦想。
        

民营企业往往是有动力而无约束的,动力导致冒险和贪婪;国企则相反,有约束而无动力,约束导致懒惰和贪污。

当你们的人生即将开始的时候,工资很重要,房子很重要,老婆也很重要。但天下事了犹未了,有很多事,如果你的方向不对,就会不了了之;如果你的方向是对的,那你解决一个问题,就上一个台阶。

        这段话冯仑讲得并不是很清楚,有点想让人“悟道”的意思。这句话却看进了我的眼里,让我想到我站在现阶段看以后的很多不安和恐惧:那么多没有做过的、但一定要经历有很重要的事情,从给自己选择穿衣风格、打造合适的衣橱、展现自我,到结婚生子,到有自己的家以及设计装修自己的房子…这些都是想起来便觉得好吓人、孤立无援必须自己面对、又一个比一个重要的事情。可是我觉得冯仑的话让我安心,只要方向是对的,解决一个问题、过一个难关,在其中摸爬滚打、学习、体悟、犯错、反思、总结,结束之后就真的是上一个台阶,能力又有长进。所以这样用发展的、永远面向未来的态度思考,真的让自己的不安淡去许多。
        

一群人爬山的比喻

        一个并不新颖的比例:刚开始爬山时一群人都生龙活虎跃跃欲试,到了山半腰有些人累了走不动了、有些人满足于此处的风景便也停了脚,而那些选择坚持、最后真正到达山顶的不过寥寥,而只有他们能真的看到最美的风光。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醒,我还在攀爬的开始、连半山腰都还不及呀!也许我可以说自己之前绷得太紧、走得太累,现在的路又太难太陡,实在是不想走也走不动了…但是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不允许自己放弃啊,可以调整速度步伐,但是就此停住是绝对不可以发生的事,就像长跑,中间真的很累,但是让自己中途停下来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接下来再起跑会千百倍地困难。所以是的,就像你跟Fanny感叹的,不能休息,没有停下来片刻的奢侈啊!更何况截至到今天,2015的前15天,1/24的时间你都赋闲在家——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在别人都争的地方,他们都不争。李嘉诚不争牛气,争平淡;我这个朋友不争钱,争信用;王石也是这样。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做事的原则和方法,让他们成为很了不起的企业家,一个人成功的根源就在于此。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软实力。

很多人只是获得了些许成功,就把它当包袱一样天天抱着,走到哪儿都显摆炫耀,最后就被成功压倒了。只有做到生而不有,你才能每天都保持空杯心态,每天都从零开始,谦虚地跟人打交道,达到无我的境界。

你应该把追求无我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这样你就会很舒服。找对象也是这样的道理,越傻的人找的对象越好,因为他/她不算账,就是找价值观相同的人。有的人总在算,结果反而是非很多。

        又是一个似乎要悟才能懂得的道理。生活如此复杂,妄图通过计算去最大化自己利益的人很可能到头来将自己的卿卿性命算了进去,反而是那些“笨小孩”得到老天偏爱,那些凭真性情活着的人,做选择不需要一招一式都详细计较,反而过得简单真诚。
        

要谦虚。水为什么会越积越多?因为地势低。你只有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吸收更多的资源。谦虚和装孙子是不同的,装孙子是硬要演一个角色,谦虚是演自己,就差在这儿。

        又想起了自己对待小学弟的态度…跟王利兵挂在口边讲自己先入为主,但是根本没有要去改正的心,鄙视自己。真的放低自己,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向不同的人学习,且不谈可能的收益,至少不会总是对人心怀敌意,让自己耗费心力去生出那些负能量,并且因为这些负能量与自己不兼容而讨厌自己。
        

角色自由。人一旦有角色,就会陷入困境。比如,你是男人,就和女人是对立的;你是老人,就和小孩儿是对立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成功者,那你在潜意识里就和普通人对立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是高收入人群,那你就和低收入人群对立了。总之,你只要有角色,就会陷入一堆是非,就会不开心。

认准目标做单一的选择,不要做很复杂的选择,这样,你的内心就会很平和。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选,那你的内心永远不会平静,你的苦恼就来自选择太多。

快乐的感觉是一种自我体验,当然,也要有社会的评价。如果你自己的体验和社会的评价能平衡,那你的快乐分值就会比较高。

        记录这一句,是因为想起华人论坛里曾经有一个帖子讨论,一个家庭主妇为丈夫和孩子准备餐食照顾生活、并且得到感恩赞许而生出的快乐,和一个职业女性在社会、职场中长袖善舞、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生出的快乐,是否有优劣之分。冯仑在这里只说了很简单的这一句话,但是也确实是对的,这两者都是重要的,来自家庭/自己的评价固然更贴心,来自社会的评价却更不容易吧!
        

在20多岁这个阶段,怎样才能快意人生?就是用理想来鼓舞自己,用时间来检验自己,用些许成功来安慰自己。

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反复强调的:价值观,志向理想,毅力,学习先进和朋友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