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金字塔与现实模式_高效能人士的时间和个人管理法则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和个人管理法则 > 生产力金字塔与现实模式
Leau Zhou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和个人管理法则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3-18 18:03:03

生产力金字塔与现实模式

看到这个高大上的书名估计许多拖延症患者又要吐个烟圈,什么“高效能人士”这辈子是做不到了,又是写给那些学霸用不可能完成的方法登上人生巅峰的书吧,其实还真不是,这本和其他时间管理书写的不同的地方是,它的终极目标不是登上人生巅峰,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
 
尽管在开篇作者花了挺多笔墨去写他创办富兰克林时间规划公司的事带着浓浓商业气息,还有为了他后面的理论生搬硬扣的大帽子“自然法则”让我险些看不下去,但后面的内容还算是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全书分两大部分:管理时间和管理生活,分别引入两个模型作为核心对策,管理时间的生产力金字塔和管理生活的现实窗口。
 
先来看生产力金字塔是什么:

                               每日任务

                               中极目标

                               长远目标

                              核心价值观

一般所谓时间管理就是定目标和优先级,定目标就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的不断细分,从人生理想一路拆到每小时要完成的任务,而优先级则是根据事件的重要程度以及和目标的联系确定先后顺序,而在这里引入了一个“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作为一切行为的基石。
 
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事,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我们常常会分不清“紧迫”和“重要”,把紧迫的事情当作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会忙碌于接电话和写邮件之间,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度过一天,我们的工作确实重要,但如果你所在做的事并不是基于你的核心价值观,换言之你并不是在做你喜欢的事情,那这种紧迫究竟重要吗?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却由于不紧迫而受到忽视,这种不紧迫是由于一直存在,比如陪伴家人,比如书柜上的书。
 
而如何判断什么是对你真正重要的事,即你的价值观的重要级排序,作者给出了一个极端环境的思考方法:跨越I梁,比如在两栋摩天大楼之间架着一根狭窄的I梁,因为某个条件你必须决定是否冒着生命危险走过去,如果走过去可以拿一千万你愿意吗,如果是一个亿呢,如果不走过去你就要失去你的女儿呢,这些假设的场景会让你得出结论,家人远比工作重要,你不会为了丢掉一份工作走过I梁,却可以为了拯救家人的性命而放手一搏,如果你知道了你的核心价值观是这样的,就会在目标中加上成为一个好的母亲,并同样应用于生活的每一天。
 
作者认为很有必要花六七个小时来理清什么是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是广义的,并非单纯谈什么东西更有“价值”,而是试图让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筛选出愿意信奉的“信条”或“准则”作为自我要求的基石,可以像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十二种美德”一样用单词“节制/安静/有序…”概括,也可以像作者更为具体的“我努力提高智力/我保持身体健康/我是出色的丈夫和父亲”。
 
这些价值观也有它们的优先级,很多事件造成的内心冲突其实可以归为价值观的冲突,我们处理这种冲突的最终结果也就决定了价值观的排序,而判断的标准就是“内心的平静”,如果获得一大笔财富需要靠欺骗的手段,那“成为诚信的人”和“努力赚钱养家”就起了冲突,如果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就会放弃使用欺骗的手段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反之亦然。
 
而树立一个积极的价值观并非易事,作者将改变的阻碍描述为“难以离开的安逸区”,即难以摆脱固有模式,这种固有模式会来自于“无形委员会”即身边人的价值观影响(特别是亲密的和敬重的人),也来自一堵厚“墙”自我逃避刻意忽视,还有“害怕改变”,害怕改变失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作者总结到时间管理就是:决心通过理清核心价值观、设定目标、离开安逸区、控制构成你日常生活的事件来达到卓越、获得内心平静。
 
第二部分是”生活管理”,其实更像是“情绪管理”,提出的现实模式也与认知心理学如出一辙,乍看似乎很高深莫测,还用到工程化的流程图,但其实很好理解,简单说所有行为的源头都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满足需求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行为,如果行为对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那就要自我检查这种方式,纠正不合理的信念。

需求-->信念窗口-->规则(如果...那么...)-->行为类型-->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求在作者看来分为四种:生命需求、情感需求、重要感需求和经历多样化需求,为了满足需求我们的信念窗口会跳出许多词句,比如买买买可以让我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多样化需求)买买买会让我自我感觉更好(重要感需求)买买买可以让我宣泄了不愉快的情绪(情感需求),这些信念综合起来,再用“如果…那么…”造句,如果我买买买,那么我就会觉得快乐,然后就去买买买了,但结果买买买以后短暂的快乐过后,我并没有觉得快乐反而更加空虚,反馈到需求并没有被满足,东西买到了以后就不想用了,觉得无趣没有半点喜悦,如果因此修正了信念窗口的那些信念,就不会脱离物品的实用性而为了发泄买买买了,如果并没有意识到信念窗口出了问题,仍坚信买买买能带来好心情塑造新自我,那就会继续买买买,和体会买买买后失落的心情,循环往复。
 
人真正的行为实际是伴随复杂的心理机制的,而这个简单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试图探索行为背后的因素,这也是作者让我们更好管理生活的重点,作者总结现实模式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勾画出你的生活直观图并理解为什么,二是帮助你在行为之前评估你的信念,其实就是思考需求-思考模式-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从惯性的想要改善的行为中找到原因。
 
正如之前提到的这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相似,下面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模型:

                                    B1 ------- C1
A
                                    B2 ------- C2

前因 信念 后果

对于同一件事件A,产生B1和B2不同的信念导致C1和C2不同的后果,产生后果的直接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对事件A的看法,如果C1是不良的后果,C2是合理的后果,那就要对B1做矫正,建立新的信念B2。
 
相对应于现实模型,我们的需求是没有错的,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是基于不良的信念,信念即是认为满足需求的方式,结合上图更能直观理解作者给出改变信念窗口的五条规则:
1)弄清没有产生梦想的行为类型(C1)
2)弄清指导行为的可能信念(B1)
3)基于已知信念预测未来行为(C2)
4)弄清可以产生更好结果的可选信念(B2)
5)基于新的信念预测未来行为(C2或更好的C3)
 
其实关于信念的问题又是在上半部分提到的价值观的问题,信念之间也会互相冲突,也像价值观一样有优先排序,我们在遭遇各种事后会自然的调整自己的信念窗口,信念也会一直被修正,在整个现实模式中只有行为是显性的,其他都发生在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大脑,甚至我们的潜意识,有些则太过自然而成为无意识的程序化处理,我们不必费力的寻找所有行为的源头去过度的解剖自己,而是在遇到“不平静”时可以冷静下来按照这个模式填写看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作者最后将生产力金字塔和现实模式合并在一起做了图:

现实模式 生产力金字塔

结果-----------------------------------结果
行为类型-----------------------------每日任务
规则-----------------------------------中级目标/长远目标
信念窗口-----------------------------核心价值观
需求-----------------------------------需求

这也就是整本书的核心,左边其实是一个不断检验生成合理信念的过程,然后将合理信念梳理成一本个人的法典,叫做“核心价值观”,然后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确定长远目标,接着就犹如所有时间管理书写的一样,将任务不断细化到小的时间单位,不断打勾完成离目标更近。
 
而当这一切都非常“和谐”之后,势必会获得“平静”,最后作者点出平静来自于一致性,而最大的平静就来自于绝对真理的一致。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那100分,但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合自己心意,不轻易被他人的价值观绑架,虽然活在身不由己的社会里经历各种琐碎的事,仍在对自己有一些小要求,离着自己期待的样子一步一步愉快的奋斗着,这样就够了吧。
 
书的最后还鸡汤了一把,给出了个角色打分的游戏:

()()()
()(你)()
()()()
          

假设每个外部的小圈代表你的一个角色,比如子女,情人,学生,朋友…在这些小圈里为自己打分,再在中间的大圈给自己打一个综合分数,最后要你意识到的是,每个人的综合分数都是10分,只有中间做到了10分,在每个角色里才可能达到10分。
 
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在我看来是外部分数打完后,根据每个角色的重要性加权合出个平均数才是当中的综合评分,但是我知道,这是一碗浓浓的满怀爱意的鸡汤,那就喝了吧,我们每个人都是10分,恩,10分!
 
最后再忍不住吐槽一下全书最搞笑的“我”留言方式,作者用于试图改变他人行为的方法,步骤如下:
1)告诉他人,“我有一个问题”
2)从你的角度描述问题
3)告诉他人你的感受
4)让现实的情形帮助产生改变
4.1)在知道彼此感受到前提下,如果你继续这种行为,这会让彼此关系更好还是更糟
4.2)你想让我们的关系更好还是更糟
 
作者的结论是,他人会因为意识到不改关系会变糟而愿意尝试改变,我感觉这就是一出苦肉计,如果直接让别人改就太高姿态太强权利,别人肯定不高兴很抵触,所以就一开始跪了,流下两行清泪,你这样我好难过好难过的,如果你不这样我就不会这样了,你说你舍不舍得我难过。瞬间把一个理性层面的事情升华到了感性层面,但启示还是有的,人有时候沟通,还是要拉下脸学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端着冷冰冰的处理问题。
 
好吧,反正所有都是希望更好生活
Peace in mind.

展开全文
有用 9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