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史著作,书中按照时间的顺序从管理思想的起源、发展一直讲到现当代管理新思维,把管理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古典和现代管理思想阶段。为我们理清了一系列管理基本命题:管理学的起点是什么?管理学的终点是什么?等等,而所有管理命题又都是自然哲学、经济哲学和社会哲学三大命题的延伸。
从我的认识,所有的管理问题都是人的问题,管理方法、流程的制定者是人,管理的执行者是人,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管理错误也都是人的错误,管理学至始至终贯穿着人性,所以管理学就是管人学,把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都是技术问题。所以管理学的自然哲学命题即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就是最基本命题。
西方的政治体系是以人性恶为前提的,是西方法制社会的基础依据,为了达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去限制它,把人性中恶的本性思想压制住,“先小人后君子”,丑话说在前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若越界,要受法律制裁,自己承担后果,而不是靠大家自觉。西方的现代管理体系同样是以此为前提的,体现到管理思想上,他们认定: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厌恶工作就会想办法少干工作;这样就需要加以控制、施加压力、进行惩罚或用物质刺激,使其就范去完成工作任务。通常把这种管理理论成为“X理论”,又称其为“硬式管理”,以美国为代表。泰罗说过“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就是典型言论,在早期工业时期多把人当机器来管理。我们看过卓别林的喜剧片《城市之光》中卓别林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的滑稽表演,实际上是对当时实际工作状态的夸张表现,但是却也是对把工人当机器管理使用把每一个动作都做了精确规定几秒钟完成这种冷酷管理方式的讽刺与控诉。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率也大幅提升,人的思想也逐渐趋向民主、自由,个人权利意思增强,再采用管机器的方法管人往往会遭到抵制、反抗,所以出现了与“X理论”相反的“Y理论”并逐渐取代了前者。“Y理论”强调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对人的关心与尊重,其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他对工作的好恶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强制的手段不是使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唯一手段,人愿意实行自我控制去完成任务;缺乏抱负和怕负责不是人的本性,只要给与适当的激励,他们会主动发挥他们的能力解决问题。马斯洛的五大生存层次理论推崇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就是代表性管理思想之一,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得到了认同。后来日本企业在Y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形成了“日本式柔性管理模式”,丰田管理、松下模式等都成了管理界成功的管理模型。
西方管理学传到并加以运用中国却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基本是基于“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善基石上,不承认人性自私利己的本性,寄希望于个人修身养性,自我道德约束,所以造成几千年以来治理国家郡县都是没有法制只有人治,幻想靠提高人的自身修养,靠自觉性去维护家庭、团体、族群、国家的有序稳定,结果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的最大弊端——人治:随心所欲,朝令夕改,结党营私,裙带关系,排斥异己,窝里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一朝天子一朝臣,旗号一改推倒重来……中国人的一切劣根性都肆无忌弹的展现出来,“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不纠,执法不严”,这都是典型的封建家天下的统治方法,其流毒至深,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没有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更不用说产生工业文明了,国力日渐孱弱,终致被西方强大工业文明催生出野蛮精神和坚船利炮打垮,沦为亡国之奴。即使在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以后管理学上也还是毫无建树,解放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一起吃大锅饭,根本违反了人性,更不用说科学管理,后果很严重,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的状态,和国外拉开的距离至少三十年。
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在此期间不仅工业革命技术革新突飞猛进,在管理学上也是日新月异,综合了“X理论”与“Y理论”长处的“Z理论”;德鲁克在理清管理学的经济命题即个人在组织机构和社会中的角色关系方面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被称为“二十世纪管理学的最伟大的发明家”;松下模式、丰田管理成了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标杆,我们国家的管理跟国际水平起码落后了五十年。
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逐渐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吸收了他们的管理学方法,中国没有自己的系统的管理学,但是对于中国国情民族性来说,要照搬西方管理方法来管理中国人中国企业,肯定会消化不良,所以在经过多年实践总结改善之后,“中国式管理”概念被提了出来,并逐渐为人所认识、接受、推行。西方管理学是唯一有系统理论的管理学,但也并非完善的体系,更不用说中国式管理,它还没有完整的体系,都是为适应本国国情、体制、民族特性的需求,在西方管理学体系下进行的改头换面、衍生或延伸、调整。我们学习研究西方管理最终是为了形成我们自己的管理学,我们有成熟的西方管理思想模式可以借鉴,海尔模式、格力模式都是成功的案例,也许以中国式管理为核心的“东方管理学”就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独树一帜也未可知,但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努力。
至于管理学的终极命题:管理有无最优境界?管理的最优境界是什么?管理的未来等等,我想完美境界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永远达不到最优境界,只能达到相对最佳状态。作者也在书中对管理的未来进行了预测,创新、企业再造、全球战略等等这些概念也并不新鲜了。因为管理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活动,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经验,它需要随着实践活动不展。
管理这件事,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