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生的创新算法_创新算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创新算法 > 你人生的创新算法
her 创新算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0-10 00:10:56

你人生的创新算法

读《创新算法》的缘起,自然是阳老在开智沙龙上的分享《人生的 STC 算子》,他从自己大学时代开始的自我教育为始,娓娓道来生命创新的悉数轨迹,和其他同伴相异,迥然不同的经历却直抵想要的生活,那么是否原本的教育体系,并非理想而不可颠覆?阳老说,是的,对于任意一个系统来说,并非每个要素都不可取代,缺一不可。一旦质疑任意一个系统背后的逻辑,你极有可能会发现创新的机会。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创新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觉接问题的一般规律。而 TRIZ 就是在探索系统背后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进而促进未来所有创新过程的效率提升。

这种方法之方法就涉及在开智学到的重要理论:元认知。开智之旅中,我的第一个收获就是:不要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而要批量解决一堆问题。当你找到了好的方法论,就想办法将它批量复制,复用到其他任何领域,pattern 化。

阳老在分享中提到了重要概念「STC 算子」,它正来自《创新算法》。但真正拿到这本书,你会立刻沉浸到机械产业的海洋中,是的,作者阿奇舒勒出身于海军专利部门,是一个成功的年轻的发明家,英文译者也是机械工程师出身,翻译作者引用工程案例水到渠成,对文科出身的读者来说也许有些阅读障碍。但是,如果读者想在其中找到创新的真意,也不能无视那些精确测量的图纸和工具,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TRIZ 原理。

《创新算法》于我而言的重大意义有二,一是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对 VE(价值工程)的认识,这是硕士时代导师的主要课题;二是可以送给父亲当做圣诞礼物,他身在机械工程领域,也拥有自己的专利发明,我相信他会喜欢这本书。也期待他读过之后可以给我讲讲他之前的设计,和最近的工程。

当然,我感兴趣还是人生的维度上,如何用创新算法改变自己?假设 ARIZ 71 可以直接套用,那么我就试着和人生链接起来。

第一个阶段,选择问题。有趣的是,这与我在学习的 VE 第一步些许相似,VE 是确定目标成本和基础功能,画出 FAST 表,确定上位功能和下位功能,ARIZ 71 则要确定目标、成本、alternatives、特殊条件……

那么归结到人生身上,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现有的资源有哪些?你需要什么来抵达目的地?拆解下来,每一个目标的因果又是怎样的?你的 Plan B 是什么?Plan B 何之为 Plan B?你给自己多少时间……

## STC 算法

作者开篇就提出论断:创造力就是正确表述问题的技能。怎么才能精准地定义问题呢?首先是摆脱思维惯性,最重要的就是阳老提到的「STC 算子」,在 S-SIZE,T-TIME,C-COST 的问题表述下,如果两个要素不变,第三个趋近无穷大或者无穷小,答案将会怎样?放到「认知写作学」里,它就是那个迷人的技法:时空变形。改变这三个维度,人生又会怎样?

1. 尺度:

有个曾经熟络的女孩,大学时在一所省会城市的高校学了新闻,如今在南欧攻读硕士,已经失联很久。我们都是比较容易陷进死循环的体质,年轻的时候,钻着牛角尖出不来是常有的事。那时她和我说起,最近摆脱苦恼的方式,是假想自己已经飞离地球,离开大气层,用宇航衣内最后的氧气欣赏海水与山峰所凝结的蓝绿色块,已经那么遥远。在那样的情境下,如果想要找到过去的自己,会发现她有多渺小?是的,根本就看不到,我们都太小了,我们的生命放在整个宇宙里,是那么微不足道,所以,如果有一个飘在地球上方的我,一定会告诉地面苦苦挣扎的我,你知道吗?你的那点小情绪,和一棵树的春华秋实比起来,又算什么?

她接着说,如果觉得这种幻想违背了我的人道主义,那就换一种想法,假如「我」只是我在一本书中创造的角色,「我」对自己的观照是对创造「我」的作者的观照,那么所有迫切的改变的欲求,有意义吗?也许没有,也许有呢?「我」的存在让她需要不停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她也会被「我」改变。所以你说,纠结那么多是非有意思吗?如果你本身就是作品,根本不用在意别人怎么想,世界上最自私的事不是遵从自己的意愿,而是遵从别人的意愿,因为后者只是你臆想别人有所期待罢了,为自己现实的挫败和虚荣寻找借口……

记忆中,她的许多话如潮水奔涌而来,仍在耳边,想来她能够从心灵的阴霾解脱,也是不断改变尺寸和空间层面,比如跳到上帝视角去看自己,再比如去边陲小城生活,反而让自己摆脱了在大城市的边缘化性格,轻松地融入社区,难得地绽开笑颜。虽然这几年不曾相见,但我相信,她会不断幸运下去。

2. 时间

今年 9 月 10 号的开智大会上,安猪老师讲了一个有趣的概念,他说自己当年想要影响 1000 万孩子的思维,还是空间模式,是寻求覆盖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影响到更多的人,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有时间模式。这样我们去思考未来,就会想,我们做的事能流传多久,比如一首诗,是在微博上被转发几十次,还是出版的诗集几年后还有人看?比如一篇文章,是在公众号阅读量 10 万+,还是几十年后这篇文章依然为人称道?站在时间维度上,你会更在意质量,而非数量;你也会更追求生命的深度和浓度。

再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就是时间的复利效应。Einstein 说过: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earns it… he who doesn’t… pays it. 时间是公平的,你在智力与经验上不断积累,复利效应总会存在,持续地积累知识,大量的刻意联系,最后会实现爆发式的增长,达到质变。可以说,时间的复利是中产和潜中产的精神支柱。无论怎样,时间都是最忠诚的伴侣,它会帮你酝酿生命的 milestone。

3. 成本

其实成本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在价值工程应用中,我们往往会提前设计目标成本,而所谓目标成本是站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的,其中包含结果涉及受众对成本的认可度。设计好目标成本之后,再将结果反推给各个环节,以终为始。

放到人生里,设想一个目标,也可以说是 ARIZ 71 中的 IFR(最优解),(嗯哼其实我已经在谈第三阶段了,)同时确定自己的初始状态,然后分析初始状态离最优解的距离有多远,总共分几步,问自己:这一步是否符合现有能力和资源环境?为了实现某一步的完成你需要做出那些改变,获取哪些技能?等等。正确地描述最优解,和精准地描述问题同样重要。

为什么把第三阶段放到成本里说,是我觉得最优解和初始状态的设定和分析涉及到一个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影响成本决策。

比如你是否觉得刷几个小时微博无足轻重?或者你觉得纸质书太贵,平时看看公众号也能碎片学习?再或者你每个周末逛街买不同样式的衣服,却定期抱怨自己没衣服穿…… 这些也许是大众舆论影响下新兴的普世价值,比如小确丧,比如碎片化阅读,比如买买买即王道。它们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成本观念的差别。我认识信奉此种价值观的人,也认识长期订阅《读库》,定期在孔夫子买书写书评的人,当然这些人彼此并没有谁高谁一等,我只是在说成本。

人的时间、资源、精力有限,有限的生命里,你可以获取的能力、创造的作品和价值,也有限。在没有继承资本的前提下,想要在空间维度影响更多人,在时间维度留下更为久远的印记,就要在成本上做出选择:一个小时里,你的心流只有二十分钟,你是选择快速写一张写作开篇,还是刷一会儿朋友圈?一千块钱,你是选择买心仪已久的蓝牙键盘,还是一条偶然心动的裙子?(啊,我先买了蓝牙键盘,其实裙子也应该买的,握拳)

围绕这三个维度的不同想象,你会看见人生的不同可能性,而可能性是人生有趣的源泉,不停探索啊,少年!

## 最优解

刚才提了一嘴最优解,其实在看到「最优解」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只有一个单词 Outcome,而和目标倒退,拆解行动结合起来,就是 Gollwitzer 两口子创的 WOOP 和 if/then 啊!

这个概念我是从 Cnfeat 那儿学的,而 Cnfeat 大概是从阳老那儿学的。WOOP + if/then 是我见过最好用的战拖工具没有之一,当然,要用于解决重要紧急的小事,如果滥用还是容易免疫的。

先回忆一下 WOOP + if/then 是怎么一个概念……

W-Wish,你的目标,比如增肌十斤;O-Outcome,你实现目标后,最美好的场景,比如穿上安德玛的紧身衣,去撩喜欢的姑娘(我举的例子反映了我就是比较喜欢肉体,你也可以想象是出版了一本短篇集,然后在签售现场撩文学少女,哈哈捂脸);O-Obstacle,你的障碍,你所有障碍,事无巨细地列出来,比如你想要增肌,可你还要上班,没时间健身,那你把时间都用在哪儿了,列出来;比如你想要写小说,但是才华不足,也没有领路人,信心不足,甚至打字太慢,这些都列出来。

列完之后呢?就是 P-Plan,而且,是 if/then 格式的 Plan,比如说:
- if 下班,then 去健身房练习臀/腿/肩
- if 吃完午饭,then 在手机上练习 500 字写作
- if 坐公交,then 在 kindle 上读《故事》
- if 有聚餐,then 聚餐前写 500 字,聚餐后两小时健身房练习

看起来好像还挺难实现的,其实,这么简单的一个 if/then 会改变你的思维模式,会像置入你大脑的一个信号,而且随着你刻意做过几次后,还会促生肌肉记忆,比如一吃完午饭,回到公司窝在沙发里,就自然而然掏出手机打开备忘录开始写东西。

对记忆来说,WOOP+if/then 的另一个名字是:套路。

当然 Outcome 本身不是最优解,最优解其实相当于整个 Plan。为什么看到最优解我就想到 Outcome 呢?因为我能想象到最美的 Outcome 就是完成目标回望完美 Plan 时的喜不自胜呐!

回到创新算法上,大的问题解决,大的目标实现也是如此,去寻找你的目标,确定一个最优结果,然后无限地想象可能的阻碍,列出所有问题清单,再一一对应找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不行的就拆解成更小的问题,直到无法拆解。你的人生阻碍,就是创新算法中的技术矛盾。随着你克服阻碍,不断改变,有些东西按照设想变得更好,也有些可能变得更糟,为什么?毕竟你是提前预判,预判不会总是正确。所以你要阶段性总结,反馈,分析,复盘。这就是第四阶段。

## 矛盾矩阵

矛盾矩阵是我见过最可爱的工具,这是作者分析了 4 万份发明后得出的结果,由两个部件组成:部件 1:一张包含 39 个通用工程参数的表格;部件 2:针对典型技术矛盾的 40 个有效原理。最重要的是这些解决问题的原理,它们那么棒,让我想起芒格的格栅理论:努力建立思维格栅,然后善于联系,跨学科使用。因而奇妙的是,我看到这些枯燥冷漠的原理,配上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案例,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各种可能的景象……(最近在学习赛事价值创新,所以基本上是这一类,不详叙)

ARIZ 71 有局限吗?在技术领域,单纯依靠这个算法工具,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它只是引导你找到方向,明确发明路径。单纯依靠矛盾矩阵是不行的,矛盾矩阵还是个孩子,需要不断的补充,再帮助你提升。

TRIZ 理论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呢?他的理论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常见的试错法和头脑风暴法仍然属于那些经验类型的专家,而 TRIZ 通过系统架构,建立知识库、不断的分析研究总结,以表格和文字的交织的「工具箱」形式呈现,为的是让创新者提升创新效率,直接用现成的结构化思考方法,来重新面对问题。放到企业管理中,对创业公司尤其重要:适当的 wiki 和知识库可以帮助企业丰富战略「武器库」,帮助新手立体了解企业,迅速上手战斗。

除此之外,矛盾矩阵自然还可以用于解决管理和组织矛盾,帮助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当然,想要实现非技术领域的使用,TRIZ 最好能与其他创新方法结合起来,比如我最开始提到的硕士课题:VE 价值工程(哦这个其实也是工程理论)。TRIZ 更多是解决问题,VE 更多是降低成本、提升功能,但两者的核心都是,提升某个行为/产品/服务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价值。

未来可能会把 TRIZ 与 VE 的区别和潜在融合性再捋顺一下。

## 工作使人快乐

创造性工作的科学结构是怎样的呢?

这是我全书最喜欢的板块,放到人生里,应该是「创造性人生的工作姿势是怎样的」。

首先,研究你所专注的行业中,领先的人,去看他们的生命,是如何创造价值的。最好是历史中的人,已经被时间验证过,具有非凡意义的大师们。比如写作,就去看毛姆的传记;比如做体育用品,就去看菲尔奈特的《Shoe Dog》……

然后,去研究行业中的追随者们,看那些在行业节奏后端的人们,他们在为什么样的东西挣扎,他们的困境是什么。这些他们所面临的阻碍,与刚才领先者们所创造的希望,联结一线,就是行业进化的方向。

再去收集你改变人生所需的所有认知原理、认知模式。这些格栅将构成你的元认知,指导你未来更聪明的学习。嗯哼,想在你所热爱的行业中更有创造力地工作,就意味着你会踏上「终身学习」这条不归路。

在行业基础原理信息掌握的基础上,去研究最典型的行业模式案例,去看那些有经验的前辈如何做事,最重要的是,在脱离书面信息的现实世界里,去听那些老前(司)辈(机)用最通俗的经验阐释专业术语。

最后,在行动中刻意联系,在联系中积累经验,但是经验要怎么用呢?要知道惯性思维也会伤害创造力,所以,我们的创新算法就格外重要。创新算法的本质,就是让创造者在创造力的层面富有经验,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你的思考过程富有技巧,通过原理和矩阵,你不再是那个用简单套路改造过去的孩子,而是能在不同纬度发现新功能创造新价值的新世纪福音战士。

所以呢,还是,创造力一统天下,想要有意思地工作,就尽情去异想天开,去构建人生的种种系统,打破陈旧思维的迷障。其实看不懂或者看不惯这本书的人,就看开篇内容简介最后一段就够了:你呀,不仅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惯性思维,还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打破惯性思维。这就得了。

展开全文
有用 9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你人生的创新算法”的回应

颜老师Will 2016-10-10 21:14:23

>……“首先,研究你所专注的行业中,领先的人,去看他们的生命,是如何创造价值的。最好是历史中的人,已经被时间验证过,具有非凡意义的大师们。比如写作,就去看毛姆的传记;比如做体育用品,就去看菲尔奈特的《Shoe Dog》"
学习了,超棒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