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育过我们,看完了书之后要写读后感,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好,我先来复述一下。
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前两个部分,一是Google的价值观,二是作者结合各产业的现实进行Google联想(书中叫做如果Google统治了世界)。
关于价值观,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规则,很多东西并不是Google独有的,而是它认为对的,应该做或者即将做的。比如将控制与信任成反比;打造自己的链接(如果没有链接,就没有人能够注意到你),固守摇钱树是最恐怖的商业模式,因为你会忘记进步与创新;现在已经没有大众市场,只有大量的分众或者小众(拓展版的长尾理论);只有不断地犯错,才能完善自己(当然要建立在已经没有章法可循的创新前路上);透明公开(中介是彻底废了……)
Google有意思,它的盈利是建立在免费之上的,保证了用户量之后推广广告。按照点击后产生的消费收钱,这样让我如果作为厂商的话很放心,至少我知道我不会为个支付广告产生负利润。
第二部分感觉很冗余,就是结合Google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在9个行业进行了一番现状描述与展望(怪不得我看的时候总是睡着)。大致的意思就是现在你们行业还这么恪守一些祖上传下来的规则,不对外开放的话,你们不是挨打就是消失。然后想象Google统治这个行业的场景。比较有意思的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作者认为超越Google规范但是活得很好的企业有一家,是苹果。(靠天才创意活着的企业不能多,当然也不能没有。史蒂夫乔布斯的确很厉害,但是不知道如果没有乔布斯的话,苹果会怎样。按照我学的管理理论,依靠璀璨的领导人而熠熠生辉的企业不能基业长青。)
最后一部分是一些反思,很短,但是如果没有这部分的话我会觉得作者完全中了Google的毒,呃,很有必要的。
好,以上是复述。
作者是个“绝对开放”的拥护者,认为一切只要公开了就比没有公开好,比如将自己的病情传到网上,会有很多人给你解药。但是这个开放如何与越来越尊重隐私的当代平衡好,需要好好想一想。
有了Google之后的互联网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自由,但是现代生活压力那么大,当人们什么选择都不想要的时候,只想有个网络保姆给我们安排好一切,那将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呢?
以前在新蛋的时候,老板跟我说新蛋从没有很正式把京东放在眼里,新蛋最推崇的还是亚马逊,那个时候我不是很明白,觉得亚马逊不就是个其实现在什么都卖,但还是被人认为是卖书的企业吗?现在发觉亚马逊在中国可能有点逊,但是事实上它拥有的用户信息是无敌的,在那么早便开始细致严谨的收集用户信息(知道我们买了什么,在什么时间买了什么,附带还买了什么,于是可以推荐什么,这样的sales哪里找哇),的确是有过人之处,B2C行业老大也是当之无愧的,也许现在还是它最了解这个行业要继续往哪里走。
很多企业的失败源于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行业,这句话颇为经典,换句话说是太多企业没有Biz Sense.何谓Biz Sense?想起一个故事:一个钻头的企业老板问自己的经理们自己企业卖的是什么?是钻头吗?经理纷纷回答是;老板用钻头在墙上钻了两个洞之后说我们的钻头是不是主要做这个?经理回答说是。老板告诉经理们自己的企业卖的其实是用户想要的洞而不是钻头。这个故事解释Biz Sense挺到位。所以企业应该明确知道自己给客户带来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而不要被表面的产品或者服务所蒙蔽,这样才能do what you can do best and let others do the rest.
作者还是太绝对,将所有行业Google化,餐厅点餐数量公开很容易实现,但一个医生公开自己治疗过的病例病人,总觉得不那么靠谱。
作者在描述很多行业的未来时,我脑海中不断出现的一家企业是豆瓣。Google的思维是建立人际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注意力,而豆瓣已经很好的吸纳大众的意见,与大众互动,从大众的已知中获得信息,给大众带来未知。其实餐厅,航空公司,旅行都可以仿照这样的模式。
作者对保险行业的理解(一个人生博彩场)很形象,有意思呵呵。对大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的讨论也不错(科研,教授还是教育)。
一个透明的时代必将是一个宽恕的时代。
说来说去,觉得作者还是在讨论Web2.0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福利,互动,联系,即时。作者在大唱Google赞歌的同时,还不断在夸奖各种博客和facebook.看到最后,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可悲,就是不习惯将自己的生活与网络有很多的链接,不喜欢告诉大庭广众(呵呵,不是大庭广众是好友……)我在做什么,看来我要被很多人遗忘了。
以上是我看完的零散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