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理论,复杂的故事,混杂的技巧_全新销售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商业 > 全新销售 > 简单的理论,复杂的故事,混杂的技巧
Billy 全新销售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3-01 22:03:36

简单的理论,复杂的故事,混杂的技巧

【本书梗概】
Daniel Pink的这本书是站在传统销售的肩上,指出传统销售(以书中开篇故事——曾经席卷美国的Fuller刷子销售员的销售方式为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互联时代,销售已经从“买家谨慎”转为“卖家谨慎”,即卖家再也不是垄断信息,转而澄清信息。

进而,作者提出自己对全新销售的主张:内外和谐(Attunement)、情绪浮力(Buoyancy)、头脑清晰(Clarity)。这正讽刺地应对了传统销售的ABC理论:Always be Closing(成交是第一位的)。最后部分,作者列举了一些话术、邮件写作等技巧性贴士。

【大前提:买家谨慎 vs 卖家谨慎】
买家谨慎,即传统销售时代的特征,以乔·吉拉德的How to Sell Anything to Anybody为巅峰。按照作者的观点,吉拉德的伎俩,在如今卖家谨慎的时代,信息足够透明,根本行将不通。其实,人们对销售员的“恶劣印象”,比如喜欢玩弄花招、不诚实等也都来自于信息不对称时代的坏的体验。

不了解情况就很容易书本欺骗。比如我之前就看过乔·吉拉德的这本书,即便看完对书的大意并无影响,但被其光环——单人单月汽车销售数量的吉尼斯记录保持者所折服。而通过交叉阅读,才知道他自从70年代后就没有再卖过汽车,而是靠卖书和培训为生。在卖家谨慎的年代,吉拉德的这套不灵了。连cold call的奇技淫巧都不管用了。

那么,卖家谨慎时代,卖家该如何做呢?作者的答案是卖家转而管理信息、澄清信息——帮助买家理解眼花缭乱的事实、数据和选项。这个观点和Go-givers Sell Moreb不谋而合。作者以CarMax销售员如何帮助顾客选型、完成汽车金融等实际案例,生动地解释了go-givers的内涵。Giver给予客户的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给客户“解决方案”。MTK不也是这样成功的吗?我原先只理解到给客户turn-key一站式解决方案,是因为客户研发速度要求高、变懒了。从本书的角度看,其实是在帮助客户选择、管理信息,是在卖家谨慎时代的明智改变。

【内外和谐】
所谓内外和谐,作者认为即“换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并尊其为如今打动他人的第一项必备素质的核心。内外和谐的三大原则是:

- 假装自己并非手握权力;
- 共情(Empathy);
- 策略性模仿。

第一点“假装自己并非手握权力”来自于对“权力”和换位思考能力的反向关联的研究。那么,你只要降低自己的姿态,假设自己处在势单力薄的境地和人接触,则更容易打动他人。

第二点共情是一种情绪反应,对应换位思考的认知能力。换位思考可以是我们和对方和谐一致、同时维护双方的利益,而共情则有助于建立持久关系、化解矛盾。作者更是提出社交测绘(social cartography)和心象地图(mental map)的学术概念来强调影响他人的方法。

第三种比较浅薄,是指我们的举止和发声模式调整地和对方一样,以便相仿互相理解。比较好理解的事和台湾的客户、候选人电话时,我就会有台湾腔,美国则美国音,英国就英国音。

所谓内外和谐,那一定是用在“不和谐”或“可能不和谐”的场景。即,双方要统一思想、增进关系。
仔细思考,如果这里的权力是指内部组织中自上而下的Authority。那么在销售场景中的甲乙双方关系没有意义。不妨把这里的权力隐匿,泛化为一种对自我一方固有优势的无视。比如,客户问:“这个费率可否下降百分之十呢?”,我的反应则可以用共情加上权力隐匿:“恩。您这里是不是预算的控制很严格呀?”、“这个事情我一定会和其他同事认真研讨下。”

有意思的是,这里其实都是险招。权力隐匿,不能隐匿成了故意推脱;共情,不能变成了一味迎合的“老好人”;策略性模仿,也不能模仿地令人厌恶。

【情绪浮力】
情绪浮力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坚韧精神和阳光外表的素质,是被摁下去还能浮出水面的乐观、坚持、复原、积极、热情等情绪组成的。情绪浮力由事前、事中、事后三种分段场景构成。

- 事前。“提问式自我对话”来自我鼓励,而非自我问答;
- 事中。“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魔力比值”,3:1;
- 事后。“秉持积极的解释风格”。

详细而言。
事前,作者鼓励人们不要下论断,而是通过提问来摸清自己,探寻原因和可能。

事中,积极情绪的比例在3:1的积极率(positivity ratio)更加合适,太高(如高过11:1)就是老吴所说的欣快症——无脑乐天派。相反,适当的消极,并非什么坏事。

事后,要看“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有些人的解释风格是习得性无助,总是把坏事解释成持久的、普遍的、内在的。凡坏事发生,不妨问问自己:这是持久的吗?这是普遍的吗?这是针对个人的吗?

对我工作而言,这些用来“自检”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抛出来,变成一剂客户自检的药方。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作用就不简单地在证明情绪浮力的存在了,而能恰到好处地提升情绪浮力。

比如,客户说:“我们觉得他的动机不强”,那么,可以用“提问式对话”,来探寻其“解释风格”。可以问:“您感觉他动机不强,是前前后后都有这样的感觉吗?还是这次电话过后?是这次的候选人都动机不强, 还是就是这个A的动机不强?之前这个招聘经理的招聘候选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用这种心理影响的方式来确定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正暗合了作者提出的全新销售的第三个特质——“头脑清晰”。

【头脑清晰】
这里作者的第三观念是指,帮助他人以更准确的全新方式看清所处位置,帮助他们确认从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的能力。作者强调,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入口,来自于“确定问题”。
为了说明头脑清晰这个概念,作者用“对比”的力量来锁定五大框架。因为信息过多,所以要学会用“对比”来放大问题,并让人意识到问题在这里,确定问题。

哦,如果作者说得不明白,那么把“问题”替换成“解决方案”会好一些。把对比换成“聚焦”。这五大框架是:

- 少即是多,过多选项反而降低销售;
- 人们更倾向于购买“体验”而不是“物品”;
- 善用标签效应;
- 微量的负面信息;
- 有潜力比有实力更受青睐。

其实,如果把clarity翻译成“澄清”或者“快刀斩乱麻”会更加妥帖?

作者给出一个实操的办法——动机式晤谈,用来激励心存抗拒的人。只要两个问题:“1,你用10分制打分,现在程度如何?”、“2,为什么不选择更低的分数?”我们常常忘了第二个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挖掘动机,引发自我探寻和行为的最终改变。这里不再举例。

【好评 vs. 批评】
可以看出,这本书应该来自于一篇并不算长的论文。作者清晰地对传统销售的弊端进行了阐述,并以自己的ABC理论予以回敬。内外协调、情绪浮力、头脑清晰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完成了在卖家谨慎的时代,用解决方案的形式帮助客户厘清信息,完成销售。这点倒是替诺瓦尔·霍金斯的《销售圣经》倡导的“影响”,做了较为扎实的续写。

其实,这三种能力,不单单能用在全新销售上,它更像是在卖家谨慎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赢取别人信任的三味良方。

译者的表现乏善可陈,但确是在努力保持原汁原味。对脚注的补充、对专有名词的原文标注、对没有说清地方的综述都是不错的举措。不像《大数据时代》那样译者变成了注者的喧宾夺主。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在“头脑清晰”一章,竟然用“策”这个方言来表达“share”的意思。

另一方面,译者的表现也受限于作者本身设定的体系。作者的案例较为干瘪乏力,时而实例时而写实地对话场景显得有些滑稽,其体系之间的逻辑和依据较为缺乏,又勉强地穿插了一些操作性的练习题。

整本书读起来有种上了好馆子却没点对菜的可惜。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