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碎片里的智慧灵光_老二非死不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商业 > 老二非死不可 > 捕捉碎片里的智慧灵光
言立方 老二非死不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1-11 21:01:01

捕捉碎片里的智慧灵光

文/王传言

  碎片化思考,这往往是人们对于自身价值体系的谦虚称呼。因为戴上了碎片化的帽子,当人们问及的时候,无非就可以堂而皇之解析,这仅仅是碎片的灵光闪现罢了,千万不要将此当真。由此也不难看出作者的狡猾之处,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又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能够开启心灵的闸门去遨游与想象。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些碎片的感悟与思考,只是没有记录下来而已,而一旦过去,这些碎片思考就过去了,有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重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方三文的这本副标题为“关于投资、商业、互联网的碎片化思考”的书也显得有点咂摸的滋味了。因为无论如何,这都是作者从经验中深切体会到的文字,是属于智慧灵光的闪现,值得业内人士或者非业内人士潜心下来,随便翻阅或者独立思考。

  当这本书的标题被设计成“老二非死不可”的时候就注定了其要诉说的语言以及内容的特征。人们禁不住会问,到底为什么“老二非死不可”?是的,这个问题也是作者的一种设问句。不过,在书中也给出了确切的回答。那就是,在Web2.0的互联网时代里,除了占据垄断地位的霸主外,其余的都只能是一种陪衬的角色存在。道理很简单却需要每个人细细体会才能把握其中的真味。对于商业、投资和互联网三个方面的内容里,作者采取的并非专业人士说教的法则,而是采取一种从自身的经验出发,采用一种戏谑的文字表达,让人们能够在阅读的快感中体会到商业智慧的真谛。从这点看,也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既要将文字拿捏准确,又不能在文字的戏谑中走偏。

  对于一个人的信任程度,来自于这个人是否有着经验的积累。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谈论投资之道,却还没有通过投资获得“财务自由”;如果一个人大谈互联网产品,却不会写一行代码;如果一个人,经常大谈公司的商业模式,却还没有成功经营过一家公司,大家有何感想?吹牛皮?骗子?这是必须的结论。但是,对于作者方三文来说,他却有着对于商业、投资、互联网的实战经验。在商业上,他是一位创业者,创建了雪球网站;在投资上,有着优秀的业绩和独特的思路;在互联网上,他曾经就是一位媒体人。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书本的厚重所在,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再将这样的经验用碎片化的方式解析出来,显得弥足珍贵且可信度极高。

  如果用刻板的专业术语去论述商业智慧的话,相信很多人都会打瞌睡,尤其是那些非专业人士,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只有通过这样的碎片化的思考,或者才能找到自身的兴趣所在。该书的语言值得一说,那就是诙谐幽默,有着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让人们的眼前会一亮。比如“微博是个‘蛋疼’的产品”、“百度的敌人就是它自己”、“新浪能焕发第二春吗”。这些标题处处显着一种智慧的灵光,当然并非作者刻意为之,或许这就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作者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在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语言文字中将那些大家很模糊的问题解析出来,让人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商业智慧的真谛,因为智慧本身就是应该相通的,不是因为企业就变得高贵,更不会因为小贩就变得低俗。

  投资、商业、互联网,这三个方面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也都或多或少直面。如果你没有入门,又希望找到一点兴趣点。不妨拿起方三文的这本书来,这里面的文字你或者不是特别喜欢,但是那些人物你应该再熟悉不过,那些数据也都能够耳熟能详。俞敏洪,你不陌生吧?罗永浩,你更不会感到奇怪吧!他们都在里面,只不过他们作为具体的事例中的人物出现在这本书中且被作者赋予了不同的概念。俞敏洪摇身一变成为“理想主义企业家”,而罗永浩却是“屌丝企业家”的代表人物。面对这样的人物标签,对于那些闪现在碎片里的商业智慧,你是否也应该有所心动呢?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捕捉碎片里的智慧灵光”的回应

言立方 2014-01-11 21:37:20

该书评已经刊发1月11日《新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