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暖点,咖啡就消失了_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商业 >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 > 再暖点,咖啡就消失了
Ando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0-17 22:10:28

再暖点,咖啡就消失了

没有了咖啡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考虑到世界上每天都有16亿杯咖啡被灌下肚,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英国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最近出台的一份报告,却表明这是极有可能的,特别是野生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也许60年之内就会消失。

当然,我们每天所消耗的咖啡豆,大部分都是人工种植的,还不至于像野生的那样岌岌可危。但在植物学家们看来,野生品种的濒危,会让人工种植品种的基因更加脆弱。如今世界上人工种植的阿拉比卡豆,基因来源非常狭窄,因此环境适应能力很有限,一旦遇上大自然的天敌,它们可能无法进化和自保,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而且,价钱变得更贵。

“在阿拉比卡咖啡豆的进化史上,遭遇过各种疾病和虫害。每次遇到问题,农民们都会回到野外,寻找能抵御灾害的品种来帮助家养品种的基因进化。这种生物多样性是咖啡存活多年的根基。”研究带头人阿伦·戴维斯介绍。

我们今天喝的咖啡,主要分为两种,它们的原料分别是阿拉比卡豆(Arabica)和罗布斯塔豆(Robusta)。阿拉比卡豆最初来自埃塞尔比亚高原,它的果实比较小粒,有绝佳的风味和香气,但对于虫害、霜降、干燥等的抵抗力很低。经过多年的基因改良后,它占据了全球咖啡总产量的70%。世界公认最出色的蓝山咖啡便属于这个品种。

罗布斯塔豆是世界咖啡生产的第二大品种,占全球产量的20%左右。它的果实比阿拉比卡豆大一些,抗病害能力强,所含的咖啡因浓度是前者的两倍。但因为其入口有酸涩味,一般更适合做意式浓缩咖啡或是即溶咖啡。

而在大自然中,野生的咖啡豆种则远远不只这两种。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超过125种野生咖啡,还有很多甚至没来得及发现就消失了。

基尤皇家植物园的这份报告,是2012年11月7日发表在网上科学期刊PLOS ONE上的。报告领头人阿伦·戴维斯告诉记者,“我十五年前开始研究野生咖啡时,就发现已经入手得太晚了。对人类如此重要的一种植物,我们连它有多少品种都还不知道,却要看着它们一一灭亡。”

拯救咖啡祖宗

阿拉比卡咖啡豆是全球咖啡产业的主心骨,根据国际咖啡组织的统计,它占据整个咖啡市场的70%。它们之中的许多分支,老祖宗都来自十七、十八世纪的埃塞俄比亚。这个处于非洲东部的国家,素有“非洲屋脊”的称号。三十多条大河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它拥有海拔极高的群山,复杂多变的气候,是非洲最大的咖啡产国。

2012年4月,戴维斯和同事们来到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考察了博马高原Boma Plateau的森林保护区。他们原本想考察的是当地种植咖啡的适宜度,没想到却见证了野生咖啡面临的险境。“在森林里待了一个星期后,我们发现调研目标得调整了。当地的野生咖啡健康状况极其糟糕,植株密度急剧减少,出芽率和结果率也很差,它们急需一个拯救计划。”

对于比较耐寒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来说,只有介于海拔900米—2000米,温度在15—24摄氏度之间的热带地区是适宜种植的。同时,它们需要很大的湿度,种植地年降雨量不能少于1500毫升。

“可惜的是,这种典型的云雾林气候区处于全球气候区间的边缘地带,”植物学家彼得·拉文解释。“气候暖化正把它们慢慢地往更高的海拔赶,直到最后,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带着里面生存的植物和动物,一同消失。”这个威胁对于全球的咖啡产区来说都存在。如今,咖啡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三十年来的最高值。

而在埃塞尔比亚,这个全球第三大的阿拉比卡咖啡产地,每年的平均温度自1960年以来已经上升了1.3摄氏度。当地咖啡种植者们发现,当温度超过了23摄氏度时,咖啡的结果和成熟季节会提前,从而影响果实的品质;而当温度超过30摄氏度时,咖啡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叶子枯黄脱落,甚至树干上还会长出肿瘤。

能不能像移植葡萄或其他农作物一样,将咖啡迁到还没有变暖的地区呢?答案是很难。因为阿拉比卡咖啡的种植培育需要很长时间:等它结果需要三至四年,而要达到最佳出产量,需要至少五至八年。因此,即使找到了合适的栽培地,也要花极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培育它们,期间还得避开污染、病虫害和森林砍伐的威胁。

种子银行

回到伦敦后,戴维斯和同事联合埃塞俄比亚的科学家,开始演算咖啡产业的未来。除了实地考察的结果,他们还查阅了2000-2006年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种植数据,又从文献上统计了1941年至1964年的咖啡种植记录,以及伦敦、巴黎、荷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记载的1941-1984年的咖啡物种统计。

然后,研究者们用第三代HadCM3模型(一种专门用于演算气候变化的电脑计算模型)对气候变化及阿拉比卡豆的种类进行推演,计算出了2020年、2050年和2080年的咖啡的分布和生长情况,得出的结果“非常令人悲观”:

“即使在最乐观的状态下,到了2080年,全世界适宜种植阿拉比卡咖啡的区域也会缩减65%,如果情况更糟糕的话,这些区域可能一个都不剩了(缩减率为99.7%)。而且,我们的模型只考虑了气候暖化,还没有算上森林砍伐、鸟类减少(影响咖啡种子的传播)、病虫害等其他因素。”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研究表明,阿拉比卡咖啡的产量和风味跟气候变化的关系非常紧密。许多咖啡种植者不断地反映相同的问题:他们必须增加人工浇灌的次数,但低出芽率、开花和结果周期的减少等问题还是日益严重。奇怪的是,这项产业关系着千万从业者和股东,却从没有人用电脑模型推演一下它的未来。

戴维斯等人立刻撰写了报告,建议尽快将博马高原现有的咖啡物种存进种子银行,否则它们到2020年便可能灭绝。在报告中,他们列出了一系列的“核心区域”,也就是最可能撑到2080年的阿拉比卡咖啡产区。“这些地区可能是咖啡物种为数不多的保护区了。”

“我们写这份研究报告并不是想吓唬大家,而是为了引发行动。我们想让人们意识到,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几十年后会是什么情况。”戴维斯说,“当然,我们可以改种罗布斯塔豆。它能适应低海拔和更高的温度,而且抗病能力也更强。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接受得了罗布斯塔浓烈的味道。”

而且,这不仅仅是每天早上喝什么的问题。根据国际咖啡组织的统计,咖啡豆是全球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交易品,这项产业关系着52个国家、2600万人的工作,而对有些国家来说,咖啡出口量甚至决定着它们的存亡。“如果世界上不再有阿拉比卡豆,那离咖啡市场的没落也不远了。“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引发对咖啡产业的关注,还希望将这类研究扩展到其他重要的农作物上。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储藏着非常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只是开了一个口,还有更多重要的工作要尽快开展。”戴维斯说。■



来源: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frontier/201301/32146.aspx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