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秩序的特征、互联网的反映、社会构建的本质_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商业 > 新数字秩序的革命 > 信息与秩序的特征、互联网的反映、社会构建的本质
[已注销] 新数字秩序的革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5-27 09:05:09

信息与秩序的特征、互联网的反映、社会构建的本质

旁征博引,思维发散,但不够酣畅淋漓,所以差不多4.5星。看似是本讲数字化革命的书,但我更关注书的开篇的角度,是社会构建的本质依旧留存于数字化带来的新秩序中,而不是只有后面所说的数字化为信息组织带来了新的方式。
当然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甚至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角度看这几年的互联网产品发展。

注明:以下内容除非标注,基本是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自己的延伸。所以希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直接本着我的观点来拍砖,不要说不符合书中观点。谢谢:)

1. 社会构建与精英阶层
a) 如果简单把社会构建的方面分成各种知识文化上的构建,那么在每个领域的研究中,其内部知识体系只是当今的精英人物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威而划定的条条框框。
b) 社会构建论的观点包含了:我们有时候会任意划定界限(很多时候是因为绝对的正确的界限根本不存在);划定条条框框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后果;而且,经营阶层正是依赖这些独断的界限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c) 对于上面的观点,互联网的社交或者社会化产品还符合么?只能悲哀的说,还是符合的。微博中用户的影响力与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对照、社会化问答中对权威(用户身份信息识别和投票)的重视等等。这里维基百科做了什么呢?之前松鼠会还是果壳上的报道,讲了一个研究者如何想用正规学术结果去反对维基百科中一个受到大众支持但既不正确也不准确的结论而挫败的故事。说明维基百科用户的权威是什么呢?界限是模糊的么?
d) 在互联网中,精英阶层是谁?谁主导了互联网的关注点、知识定义?在中国也许是企业家们,新兴的词语的诞生、定义、传播基本都由企业家的商业成果驱动。那在美国呢?之前说的丘吉尔俱乐部投票预测十大科技趋势,有“技术专家治国”和“摩尔定律加速”,我也很赞同。
2. 信息组织与个人愿景
a)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信息的组织,最根本的肯定是对信息的理解以及自身逻辑的指导,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组织的过程中,人们会反映出对功能的需求,和自身的偏好甚至对信息本身的一种愿景。
b) 不严格的说,就是行为学、心理学的融合。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商业中提倡经济学与行为心理学、认知科学广泛结合。
3. 一级秩序与二级秩序都受控于组织者,且受空间限制,同时二级秩序是要缩小以及秩序的信息量。
a) 一级秩序和二级秩序是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常见的组织形式。举例来说,书籍本身的内容是一级秩序,对书籍的检索(信息管理学)是二级秩序。常见的图书管理和比较原始的图书管理方式,比如卡片检索。卡片检索是二级秩序的体现,但卡片的信息量(这个不准确,我暂时只是说表观信息量,不是说背后隐藏的信息量)要小于书籍本身。
b) 在现实社会中,一级秩序和二级秩序是要受到空间限制的。无论是书籍还是卡片,都占用空间。这带来的问题就是,空间上的阻碍导致了我们并不能将最完美的信息秩序完全展现出来。
c) 一级秩序与二级秩序都是信息组织者来制定的,也就是说,写书的人和编卡片的人决定了这个秩序。这个秩序之所以不受人破坏,既有这两种秩序的自身限制因素,又有因为过去信息组织者对秩序和空间之间的互相制约的无力导致的仅有较少“专家”能掌控一种信息的二级秩序(比如图书卡片检索没多少专家),所以也就没什么人能来改变这种制定。
4. 三级秩序反映了知识的无形,无形是隐形,也是不定型,且不再受控于组织者。
a) 三级秩序就是作者想主要表达的新数字革命下带来的秩序。这种秩序产生的根本因素是物理空间不再受阻。
b) 除此以外,我认为使这种秩序被人开始重视的因素必然有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高速传播。
c) 作者主要强调了三级秩序反映的是知识的无形,也是物理空间的无形。但我想强调知识也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无型”——不定型的。因为知识不再受控于组织者了。
d) 维基百科是最好的展现。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对知识产权的定义会不会变?
5. 三级秩序的主流代表是标签Tag,但绝不会是唯一形式。
a) 常见的三级秩序就是被大家熟知的标签(Tag)。
b) 看似Tag可以很好的组织信息,但是因为互联网人们对Tag的“过度”使用,Tag的不严谨和爆发式增长,使得其对信息的组织能力开始下降。
c) 这种下降更多的体现在了大量非个人定义的Tag对一件固定事物的描述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使用自己定义的Tag,那么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如果是通过别人的Tag来了解某个事物,这样的情况就比较低效。还是那句话,Tag这种信息组织形式更多的反映了用户的“心智模型”。
d) 既然Tag的低位已经开始降低,那么是否会出现四级秩序?或者三级秩序领域显然不会一枝独秀?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也许Twitter的形态就是更好的一种秩序组织方式?
6. Wiki. UGC. Tag都高于亚马逊的“多树形多叶片”的组织形式,交叉搜索不完备。Wiki是即时组织,“不知道在哪个硬盘里”,Tag是用户自定义,反映了人们的意愿。
a) 当受到空间限制,一本书只能放在一个地方。就好像是一片树叶只能长在一棵树上。
b) 亚马逊对一本书的组织形式使得这片树叶可以长在多棵树上。比如“美国作家-S作者-A作品”、“小说-科学小说-A作品”就是两棵不同的树。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模型是“科幻小说-S作者-A作品”,那么他在亚马逊的搜索就会失败。因为从根本上讲,亚马逊还是采取了常用的“嵌套”、“树形”的组织方式。这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出现的比较重要的两种组织方式。
c) 显然,只把同一片树叶复制到多棵树上是无效的,应该说,作为网站或者公司,我们不能只要“亿万颗星星中最亮的那颗”,我们也不可能了解到每颗星星独特的闪亮都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固定的不流动的模型设定是落后的!
d) Wiki是怎么做的?Wiki是即使组织。他们尽可能的把信息“片段化”,肢解存入不同的“硬盘”里。当搜索出现,迅速分析可能需要的“片段”,然后进行组织。
e) 那么Wiki比亚马逊高明在哪里?这样的Wiki,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嵌套”、“树形”的组织方式。也就更接近三级秩序。
f) 再次证明Tag的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是因为它反映了用户的心智模型(包含意愿、理解方式等等)。顺便吐槽一下豆瓣在让用户收藏/标记条目的时候给出的大众对这个条目加上的最多的Tag,这个引导,肯定是不便于用户自身的搜索的。不过豆瓣应该是没想用Tag方便用户搜索,这只是我个人需求。
g) 再说说最近豆瓣的DJ兆赫。这个东西为什么目前看来很成功呢?因为这也是一种UGC,体现了用户的组织。都知道iTunes当时“破坏”了传统音乐/唱片业的信息组织方式,让人们改变了对音乐/唱片的信息粒度的看法。再融合之前蘑菇街陈琪对产品的看法,DJ兆赫也有打破之前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动机。虽然UGC这个东西本身是不能在学术上产生多大影响的,但在商业上的运用确实是很杀手级的。
7. 出口筛选,入口保持丰富性。
a) 这个也是在说如何更好的运用三级秩序。
b) Tag的爆发性怎么解决?不能说不让用户定义了,那么会降低丰富度。
c) 所以不能动“入口”,只能改进出口。我认为出口的筛选可以被制定被四级秩序。因为首先,这样也符合了下一级秩序的“信息量”比上一级要小,其次也更好的帮助人们组织了信息。
d) Tag的下一级是什么呢?对Tag再分类(Category)么?
8. 培根对人大脑的三个功能的定义和信息组织的对应
a) 培根曾于1623年将知识分成三大类——历史、诗歌和哲学,并宣称,这三大类知识分别体现了头脑的三大功能:记忆、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b) 我们不来探讨哲学的范围、哲学的高度,单说这东西对信息组织的对应。我认为确实有很好的体现。尽管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还不够多,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现在的研究范围甚至还满足“二八法则”(这是我瞎扯的,意思是在热门领域的研究非常多但对其他领域的关注度太少进展也太慢),但在商业上,如果充分考虑“记忆、想象和推理”,对信息组织的移植与运用应该是足够的了。毕竟用户确实有点笨,有点懒。
9. 含蓄的语言只有在默默工作时才是有效的——小说、诗歌、片段
a) 比较悖论的就是,我们对知识的最终渴望只能是含蓄的,这意味着模糊的边界,不能言说的定义。
b) 而且这种含蓄的语言只有在默默工作时才是有效的,当我们各自忙好自己的事情,都朝着同样的目标去做事,往往可以高效进行;而当我们试图制定一套法则,尝试阐述清楚这些含蓄的语言,那么反而人们会去过分关注这些语言。
c) 小说、诗歌、甚至是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片段/几何图形的粗暴组合,到底为什么会在哲学和艺术上都受到热爱?也许就因为含蓄的语言才最能反映我们的内心吧。
10. 定义反映目的,组织反映偏好,外显反映内隐。
a) 我们的定义反映了我们的目的(功能需求)
b) 我们的信息组织方式反映了我们的偏好(心智模型和心理预期默默发挥作用)
c) 总结来说,外显的东西,反映了内隐的东西。
11. 从互联网产品发展的角度来看。
a) 门户网站,最初没有栏目。就是一级秩序。
b) 有了栏目,是二级秩序。而这内容的筛选,都是受控于网站编辑。
c) 当人们开始重视交互,浏览者的行为和意见开始被重视,三级秩序就开始慢慢诞生。
d) 刚才说过了,亚马逊等电子商务网站由传统的零售业移植来,从根本上对信息组织的理解和发展可能都影响自零售业,所以被一级二级的秩序固化较大。但也可以看到,比如聚美优品等等,对于多种类别的标签的不分级搜索,也就是突破了多次改进搜索(Refine)的限制,应该是一种尝试的发展趋势。
e) UGC的力量就在于不断产生新的秩序,而互联网产品设计者就在于从这些混沌中找到隐藏在背后的秩序。iTunes创造了音轨这种信息组织方式,而Flickr又创造了Tag的组织方式。
f) 现在“音乐DNA”还有贝壳网在购物之处让你根据物品选择来给你定义口味,这些,是不是更高一级的信息组织秩序?item由tag定义,item set由什么来定义?
g) 参与Google的Summer Code的经历可以放在一个人的简历里,现在好像也有几个互联网产品是自动将你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网站中的作品/足迹(比如高质量的回答、参与的开源项目)在线生成简历了。这些都在说明,我们正被定义着。我们就成了一种信息组织了么?
12.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书里的话P229 :
        知识曾经被认为是现实的镜子。因此,它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不真实的,就这么多。但是,如果只是包含元数据来指导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赖它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信赖它,它就更像是一面摆在少女面前的镜子,而她照镜子的目的是审视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还有我还留存的问题:
1. Tag和Search Engine Key Words的区别?
2. 什么是最终一切的信息组织的秩序?——答案的话,我倾向于“意义”,笑。

展开全文
有用 1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信息与秩序的特征、互联网的反映、社会构建的本质”的回应

夏日傍晚 2013-11-07 18:03:06

写的好棒!可惜注销了。。。作者你有新id吗?

从天而降 2012-08-23 00:58:31

哥哥们,你们在说哲学么?mark之

[已注销] 2012-05-30 08:25:46

不敢当。
先去上课了。

alex 2012-05-30 08:21:46

期待你的大作。

[已注销] 2012-05-30 08:17:12

嗯。我同意你的观点。

考虑知识的根本原理的话,可能一句两句说不清。
这几天有点忙,过些日子我想写篇比较长的东西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是很多领域都会触及的问题吧。

alex 2012-05-30 08:12:24

对于你说的知识结构偏个人化是有解决方案的,或许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是未来成功的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当下的知识管理不好说什么了,都没有触及皮毛,跟玩具差不多,找到通用知识结构需要好的切入点而这应该要依靠特殊经历的有毅力的知识渊博的牛人来完成。

alex 2012-05-30 00:12:39

对了顺便提一句,我觉得每个人运用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其他很多学科最基本的一些原理、知识。(我变换了一下查理芒格的说法,大致这个意思)

[已注销] 2012-05-30 00:07:59

功能性的结构应该还是非常个人化的。
就是说很难把每个人如何穿起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 这一个过程 给结构化,做成一个产品。

再联想一下,现在这么多知识管理的软件。
也许有一天可以开发出一种比较统一的数据结构,根据不同人的知识管理软件中所表征出来的个人的知识功能性结构,来提供给他们各种信息的服务?

alex 2012-05-30 00:03:44

对于人类总体知识来说,分类太多了这个不敢说,因为这个专家说了算。我的想法是个人的知识可以形成一种功能型的结构,而绝不是松散的毫无关联的,这个我已经探索出了很多经验,不过一时说不清。。

[已注销] 2012-05-29 23:39:08

你说的知识孤岛 是指 知识还是被分类分的太多了么?

alex 2012-05-29 23:30:06

我买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正在看。

alex 2012-05-29 23:29:21

7
d) Tag的下一级是什么呢?对Tag再分类(Category)么?
------------------------------------------------------------------------------
人类知识的现状是大量的潜在的关联没有被显现出来,知识呈现在一般人面前就如一座座孤岛,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打tag或对Tag再分类解决不了知识孤岛的问题。

[已注销] 2012-05-29 23:25:30

太开心有人回复了:P

1. 我感觉你考虑这两个东西的方式是从我们现在互联网运用这两种东西的方式来考虑的,有没有考虑过,现在的运用方式不一定真的非常有效呢?如果以后进化的话,这两者没有可能越来越趋同么?

2. 没看过,能不能先推荐其中一本?我刚才搜了一下,还挺多本的:)

alex 2012-05-29 23:01:59

对你最后留下的两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见笑了。
问题1、tag的生成于用户对信息的理解、提炼、归纳(已经经过一道加工),它与特定的语境相关联,再就是他被固定的展示,还可能被社会化推荐、分享,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没有以上特征。搜索引擎的关键词通过特定的机制与被搜索信息里的词进行机械匹配,用户制造tag与文章形成固定关联方便寻找,运作过程不同。
问题2、大牛鲍德里亚正是持有这个观点,不知你看过他的书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