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娱乐至死》的几点想法(二)_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关于《娱乐至死》的几点想法(二)
漫道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7-02 17:07:39

关于《娱乐至死》的几点想法(二)

       第四,说这本书的缺点。我希望我做得公正。希望给其他的读者分享一下,大家一起少走弯路。看了不少评论,赞扬的人说这个作者有良知,是警世的……我早就被教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自己也很爱读书,没事干的时候,看书还比较有意思。这点,谢谢作者替我操心。说读书好这点对我已经饱和,我更需要的是,读书的方法,不好意思。
批评的人说这本书偏激,是愤青, 是文人气过重,是为了刺激人故意写得很偏激,是越写越激动刹不住闸,是为了让书好卖,是为了出名,有人把这本书归类到小说……关于此书的反对意见写在专业丛书里的,有人说作者过于主观,悲观,等等……以及前面曾提到过的“媒介决定论”,公认的错误观点。
      还找到一些额外信息。有时候一个书出名,外界需要,历史过渡。比如,当代文学史里的一些作品,有的只是历史过渡。据说,当时这本书在美国卖,开始并不畅销,欧洲当时正在进行新闻改革,以前的新闻是不分类的,应该就是说,新闻混着政治、体育、娱乐、经济……这本书顺应当时欧洲的新闻改革家,在欧洲火了,然后返回美国也成了畅销书。话说,新闻是有监督部门的,新闻审核等等,美国的各种机制很完善的,新闻真要是很差,负有盛名的哥大是不是该关门了。他的学生也说,他老师出了好几本书,前面写的几本书不如后几本,虽然娱乐至死很有名气。在中国是个畅销书,我觉得,是畅销书的运作方式成功,比如说,抓几个名人写几句好话(但是,我前文说过,名人这东西,你需要看他因何而名,他擅长哲学,不一定擅长传播学;他是博士是教授,是他凭借文学论文成了博士成了教授,但你不能认为教授呀,有名,你让他说医学,估计还不如久在病床的患者……)。他的学生在学术资料里说,这本书本来是给专业人写的书。这本书本来是本需要讨论的学术书搞成了畅销书。不少说好的人,似乎有恋旧情节,带着人类对未来未知世界的恐惧,刚有火车的时候怕火车……可是拜托人家作者好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十年之后,对电视电脑恐惧,不觉得很可笑吗?有的人的评论文章,您是思维遵从太严重了吧,请您多读书吧,现在即便是媒介生态学派也有所革新了。很希望大家在挑选文章的时候,选择有点学术思维的文章来看,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有人说,这本书主观。大家也可以翻阅全书看一下,作者基本上是在叙述,找了一个例子进行主观推测,但是数据很少,公认的事实很少,引用的科学文献也很少,社会科学难道不需要事实论证吗?整体给我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作者似乎在用二元论,抬高一方,贬低另一方,书籍自然有理性的特点,电视适合娱乐,但是多问一句,电视难道真的只适合娱乐吗?《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这类节目呢,报道抗震救灾,反腐倡廉的呢?《芝麻街》可是儿童保护组织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做的节目,世界范围的成功。二元论的思维我认为不是太合适。只能说,书籍是无法被电视取代的,电视是一个辅助手段,人要把它当作工具,而不是被工具牵制,更好得使用是应有之义。这点我接受。举个例子说,《红楼梦》电视剧很好,但书无法取代,是因为书太好了,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但是,足球,世界杯,这是书能干的事情吗?在好几种选择面前,优胜劣汰,怎么适合人目的的达成怎么来。
      关于主观这方面的批评,也是有的。证明一下,作者说,尼克松失败,一下台就归结于自己的化妆师,作者于是感叹说政治变成了化妆术,政治成为了娱乐。但是,这个例子恰当吗?根据心理学上的替罪羊心理,尼克松被问得哑口无言冒虚汗,回来一见化妆师就骂化妆师,是人对自己失败的解脱,责备自己变成了找个替罪羊来代替,是替罪羊心理的表现。举个生活的例子吧,这就好比两个大人吵架,吵不过的那个,往往会拉着孩子出气,都怪你这个坏小子…领导什么事情没有干好,碍于情面,往往会责备属下,其实属下根本没有错…这种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找看。我想真要是有这件事,有点政治常识的人应该知道,美国政治选举是财阀支持,利益代表,把政治人物升降看成是化妆师功过,这个逻辑太简单了吧?肯尼迪当时胜选就因为长得帅?肯尼迪庞大的政治家族活动广泛加分多还是帅加分多?法国总统太低,德国总统不美,俄罗斯的梅德韦杰夫明显比普京高比普京帅,我天朝的一眼望去全都是爷爷辈的,还戴着眼镜……按着这种说法,美国总统娶夫人,为了下一代,请选择名模、混血,要什么哈佛、耶鲁名校毕业呢?这种纯天然长得帅,还不需要化妆师,岂不是一举两得?不是还有那种说法,长得太好看的人给人没有安全感,这又要怎么办呢?是会有表演政治的成分在,但表演政治对颜饭可能成立,对比尔盖茨、巴菲特这种人可能成立吗?关于宣扬政治选举的责任感,请详细阅读相关公民手册。聪明的读者,您摸着您的脑袋,把我的问题回答了,我就承认作者思维严密,实事求是。。
      关于作者的偏激方面,依然举例子证明。作者认为美国精神从民兵暴动的芝加哥变成了拉斯维加斯。如果真是如此,哈哈,中国同胞请拍手庆祝,美帝国主义请你尽快自行用娱乐了断吧,我们就可以要回钓鱼岛了,请你们再投入一点吧,我大中华还想要回琉球群岛呢。如果美帝国主义的国家精神变成娱乐精神,叙利亚、伊朗、朝鲜搞什么核弹,应该多多开发娱乐,“至死”他们才对,这个花费比核弹省力多了。事实上会吗?美国宪法从小怎么教孩子的,请详细阅读。那番话信了,不是IQ低,就是太单纯。“大道至临,周行不殆”,政治本身目的决定了它的诉求和方式,政治分配利益,国际政治中各国争取国家利益,国内政治阶层利益社群利益此消彼长,美国政治要是真变成了娱乐,国际权力格局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为何这本书出版了三十年了,美国还是如此。要想把政治变成娱乐,政治家真要变成了演员,去问问财团愿意不,工人、企业家愿意不,作为公民的你愿意不,敌国外患?政治家自己恐怕也不能答应,自己的抱负该如何实现呀?这是政治本身的客观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政治操纵媒体的,没见过媒体操纵政治的。换到个人去说,你能把娱乐精神作为你的本质属性吗?吃穿住用行,你不劳动会有吗,没有一点理性精神,你的劳动能完成吗?能把娱乐做一个人本质精神的太少了。人生本质上是推着石头前行的西西弗斯。此外,人类之所以需要娱乐,是因为太苦了。客观规律决定了人生存的种种和人类活动的形式。而且作者一口一个美国,这种狠话也就是说给自己人听听罢了。
     有人说作者知识范围有缺陷。我很同意,一看就是文科生当久了,认为图就感性了,文字就理性了,哈哈,请您把受力分析、电路图、立体几何对比一下酸溜溜的诗歌,哪个感性,哪个理性?文字是流线的二维的,三维的必然需要图像,没有三维图像,文明恐怕要崩塌一半了。图片妨碍了人的理性吗?有的图高深得恐怕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作者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人看见一个图,就认为自己学会了,其实脱离了语境无意义;我想补充,看一段文字,你要是脱离语境,你可能也不懂,可是有的人觉得懂了,用中国的成语讲,那叫浅尝辄止。懂不懂,不是因为图片还是文字,而是要看你有没有抓住本质。抓住本质才算懂,这点我想我们可以共识一下。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最近学习学习区域,忘了术语叫啥了,大意就是,一个学生如果想学习在最近学习区之外的东西,无意义。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就是,跳一跳能够到的这个东西,你可以学懂,之外你学不懂,这对你来说无意义。关于学习理论,请详细阅读教育心理学。
       关于“至死”不“至死”的问题,娱乐至死的题目,我觉得更像是作者想引起大家的讨论,而非上帝视角的审判。作者似乎很喜欢这一类题目,《童年的消逝》主要是讲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发展史告诉我,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儿童教育,大家去书店看看,就知道儿童文学有多么大卖。这类题目让我想起来同样有名的文章,曾经问过,文学会死吗?答案是不会,文学形态和文学活动虽然不断流变,载体也会不同,作为人类意识形态活动之一,不可能终结。西方人似乎很喜欢这种问题来引起大家的讨论。仁者爱人,端正我们一下我们自己的玻璃心,仁者爱人!

      说了这么多,博观约取,我做最后的陈述:他是最早提出媒介素养这个观念的人,关注儿童阅读,关注理性文明,告诉我们,读书可以防止媒介偏向。在多媒体的时代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防止媒介偏向,举生活中常用的例子,有网瘾的青少年如果能多读书,会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而我,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一个爱好真理的人,爱读书,也爱看电视,喜欢使用这些工具为人所用。这并不矛盾。我在努力得判断,而且我相信,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也是愿意倾听反对意见的。西方的名言不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有人说西方人的思维喜欢一个点生发,难免偏激,东方人擅长辩证,您好,我是个东方人。
       祝作者您下辈子还去研究传播学,希望您下辈子取得进步能写出比这本书好的可以替代这本书的书,给您推荐《老子》《大学》《中庸》修改一下您的文风,我会对您更满意,希望您能多多学习摄影、理科,我想您会进步更快的。毕竟很多理念更新淘汰是必然之题。
      对于和我一样的读者,真心认为,有智慧的人是打不倒的,君子善假于物也。自立自强,何惧于天?我这篇文章信息量有点大,许多来源于学术资料,也看了许多豆瓣上的讨论,希望大家乐于查证,不吝赐教。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