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维克多•尼德霍夫_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 > 重读维克多•尼德霍夫
Eric 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3-01 12:03:01

重读维克多•尼德霍夫

重读维克多•尼德霍夫

 你得学会谦虚,或者你得学会装着谦虚

这是尼德霍夫留给我的座右铭之一,几乎每次想在家人或者朋友面前炫耀一番的时候,这句话总是不合时宜的出现在脑海。事隔那么多年,现在尤该为当初的幼稚地理解尼德霍夫的行为深深忏悔了,尤其是这几个月交易获利颇丰的时候。——最近的几天的假期,我又开始重读尼德霍夫与塔勒布了,或许是过于焦虑,或许是我依旧无法摆脱尼德霍夫对我的影响——你时刻可能被洗牌,因为我很多时候把自己的前半段职业生涯获得的资产归因于很大部分是由于尼德霍夫的影响。

与此话对应的是,我常挂在口边的是,民间流传的减肥理论,就是我所以定义的成功:一日没死,千万别说自己减肥成功了。(因为只要你还活着,肥胖都还是能反弹的)。同样,尼德霍夫式的人生到底能有什么值得多数人去学习的呢?——几乎没有,他从最佳基金经理到屡次破产,从屡次复出又到屡次破产,从被多数人辱骂到被少数人奉为导师,相信他的经历没少遭到别人的否定和非议。正如他在《华尔街赌局》里强调的,“只要你试着去低调回应别人的愤怒和辱骂,那么别人终究会理解你”,“我想要做的是让你知道一个交易者如何面对众多的困难和挫折的。”(因为你将来如果作为交易者/投机客,未必会遇到比我少太多)——这样的生活,几乎不是我们国内的投机客梦寐以求的生活,因为尼德霍夫式的生活让你太没安全感。

如果因为认为做交易是份轻松愉快的事,那么选择尼德霍夫式的生活,不是明智的选择,他和塔勒布的不同仅仅在于,谁把更多的忧虑和更多的不确定混淆在生活中。这些情况尤为适合急功近利的国内炒客们:1,买到或者别人送的成本相当低的获利方法。2,获利最好能够稳定,且不低于正常白领工资一到两倍,且不需要太费神和时间,简单交易方法。3,认识一些人,从内幕或者大碗手里赚一两波足以够下半辈子花销的钱。——总之,就是,简单的、安心的、省事的交易方法最值得学习。——这类的目标并无对错,也不应该去否定,只是我暂时没发找到,相信还是会有些人能找到,因为,不少大师都说,交易很简单,但是简单不代表容易。

在不久前,尼德霍夫和塔勒布,斯波郎迪等人的海报都还贴在我办公桌旁的墙上,尼德霍夫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只要看到他,我永远都觉得有那么一种危机感,他带给我的压力远大于塔勒布,以至于有很久的一段时间,我努力想去忘却此人。


 慎重的选择你交易生活方式的动机

曾经有位哲人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就动机而言,可分为:积极型与消极型。用交易生活方式的动机来说,则可分为进取型与回避型。凑巧的是,两种动机策略我都用过。进取型,就是把你想要的东西,愿景尽可能的规划和具体化,然后去争取。典型如,我要达到今年100万的净收入;我要在五年内达到1000万的资产规模……这些就是一部分投资书强调的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这种策略尤其适合出入市场的有志之士,如德国科斯托兰尼所说: “有钱的人,可以投机;钱少的人,不可投机;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当你根本没钱时,不妨去高绩效标准地去投机,塔勒布的交易模式尤为强调了,你可以冒着极大的不成比例的风险去冒险,因为你的期望收益率会奇高。

至于后一种策略,回避型。这是尼德霍夫,以至于索罗斯、斯波郎迪等人喜欢的策略。简单说,就是努力回避“不要成为这样的人”。尼德霍夫,一个强调风险却败给了波动人,他的所有文字都在恐惧,哪天我失败了,我的2个老婆,6个儿女如何生活?索罗斯呢,他的座右铭则是,我生来一穷二白,但是我不能死的时候也是如此;更甚者,一致被我奉为投机教父的斯波郎迪,在其新书里,也开始了尝试一种“一劳永逸”的消极投资方式来规避破产。——让我想想,还有一人。芒格,就是那个查理•芒格。他的几篇演讲里,就不停的强调,如何能成功?——找出能让你失败的方式,然后去回避他。他最欣赏的一个故事是:一个老人说,如果我能知道我将来死在哪里,我将一辈子不去哪里。——很愚蠢的老人吗?在查理眼中,这是他强调的,逆向思考与规避失败的智者。

若是你的交易风格与我一样充满了焦虑不安,那么我想,你会喜欢和读懂尼德霍夫与索罗斯的。——哦,并不能说,总是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因为尼德霍夫与索罗斯都提供了能缓解的方法,一个强调更多的知识(非信息);一个强调了更强的证伪思考(寻找漏洞与自身的盲点)。查理也提供了一个消除焦虑的方法:跨学科的思考,掌握哪些基本的原理与规律,以此来逆向,再逆向思考。


 觅母与熵

Meme是个神奇的东西(是东西吗?)。《华尔街赌局》第一章,最吸引我的是,临老入花丛(游戏人间?)的老人,尼德霍夫开始玩起了觅母meme来了。具体的内容,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讲的更加详细,在这里,我深感兴趣的是尼德霍夫对于觅母在股市中的形态和过程描述得如此富于逻辑。在刚接触台版此书时,我还不能完全明白此章节的重要。之后经历了08年的觅母病毒扩散到整个社会后,如今再反思,不得不敬佩此人的洞察力。

尼德霍夫,关于觅母的讨论,提供了一种“有迹可循”的观察趋势(潮流)的步骤。这正是我一直苦思的索罗斯的那个自我反身的趋势的如何形成的问题。用《大话西游》紫霞仙子的话:我猜到了出场,但是却没猜到结局。索罗斯,告诉了我结局,但尼德霍夫却罗列过程的要素。他让我知道,在潮流的自我强化作用中,我要关注的是哪些因素。在17~19页,尼德霍夫罗列其事件,看似杂乱无章,但却隐含了某些因素。我归纳为:

1, 一个分量的官员(银行体制内)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一种容易被记忆的概念被提出(参考《黏住》,如何是容易被黏住):如“非理性繁荣”新概念。
2, 媒体开始自我完善和传播这种概念,也就是,觅母自我复制且自我完善。
3, 大众开始被觅母传染。
4, 伟大的人(政客),或者著名的人,原本应该具备强免疫力的人出现传染症状,如第一章中,巴菲投资大家对于非理性繁荣的提醒。他们也承认了非理性繁荣这一概念(基因)
5, 这个病毒的消失出奇的快,且一旦人体免疫后,会短期内作出相反反应。如,三个月前还在抨击已经无投资价值的公司,现在则强调处处是投资机会。这类信号为伟人们的转变。
6, 另,请记住,尼德霍夫说的,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管制),这类平衡很可能由市场很快平衡。

第6点让我想起了哈耶克与斯波郎迪观点,在经济学上,管制会引发一连串问题;在交易上,政府的行为会左右一个潮流。——或许觅母的成因,因政府而起,不是阴谋论,也不是计划性的,而是政府无意或者有意之为,却在市场产生了不确定或者预期外的反馈——这是否又回到了索罗斯观察的范围呢。


对的,无需再去定义熵是什么,我所理解的交易中的熵,就是塔勒布所说的“你图书馆里哪些没有阅读的书”,就是那些除了“已知信息外所不知道的信息”,就是那个上一段说的“不确定的或者预期外的反馈”——熵的一个定律,我且称为交易上的应用:你已经知道的信息的价值,远不如不知道的信息的价值,而你不知道的越多,知道的价值就越少。——如何解决这问题:每个人都提供了不同答案。塔勒布说:我以蒙特卡罗方式模拟事件发生的“种种未被知晓”的可能(模式),且坚持每天剃胡子,即使是第二天要上刑场。芒格说:我以逆向思维来获得未知知识,以跨学科的思维来解决盲点,然后尽量不去那些“你将来会死在那里的地方”。索罗斯说:我去努力证伪某个模型和观点,直到我不背痛。尼德霍夫呢,我要假装很谦虚地去论证我所能论证的。——最后,斯波郎迪呢?是我不停的提到的:根据重点去思考。然后以自律去回避《专业投机原理——12章,让你发生亏损的方法至少有50种》

 举例?

在最后的话,我仍想用上面的 觅母与熵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中秋节假期,保证金提高到15%后,对于沪铜的影响;以至于国庆假期,保证金提高到20%后,对于沪铜的影响。

在这里,黑金,灰金,白金(参考芒格演讲)这三种类型的人会有什么反应,他们如何追加保证金,当市场在27日以高收盘后会有如何反应,会如何影响后续几天的行情。行情涨,还是跌?哪个对于资金链条伤害最大……

当别人问起芒格,你在“人类误判心理学”里提到的那个用心理学改变了一个拉美国家腐败城市的例子,是哪个国家?

芒格:我可以从我的文件中把这篇论文找给你,但那样太费事了,所以我不想找。

因此,我也就不想再写下去了。而上面的工作,是我这几天假期所忙碌的事,因为我也受到了沪铜提高保证金的很大影响。

2010/9/24

[ 本帖最后由 sina00875 于 2010-9-24 00:22 编辑 ]





1,尼的统计学水平是年轻时的那些老本,现在仅相当于美国中等大学统计相关专业研究生水平。他不是玩的,他的统计值得参考,一是他是偏执狂,收集,筛选数据到了鸡蛋挑针程度。二是,他使用最原始的数据和最基本的统计方法,也就是,越少过滤越贴近现实

2,“机械借鉴”,“缺乏哲学基础”——百度一下“实证主义”的概念吧。他就是早期实证主义的典型。这样的机械借鉴几乎可以套在整个10年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里。因为外人并不足以理解他们对于因果关系的恐惧和怀疑。


尼,索,塔,三人都如此让别人难以理解,因为他们的文字里都涉及到了那个年代流行的方法论,若不是有一定近代哲学流派(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证伪主义)或者哲学史的阅读量,要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笃信统计、技术分析,有些笃信基本面分析,有些则相信逆向投资……实在不容易。。有一点,塔和尼极相象,如HUKAN楼上说的,统计,概率……这些在他们心中,仅做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之一,或者思考工具之一。正如人类观察世界,你需要有眼睛,但是还有耳朵等器官。概率,仅是器官之一。


金融市场,很难定义何谓成功,尼德霍夫当年对我的冲击就是如此,是颠覆性的。如果你能在经历了3次破产后,仍然有一群朋友愿意掏钱投资让你重组自己的基金,愿意聘你做顾问,这是何等的人品。

如果一个人能够如此坦然面对别人的辱骂,在专栏里回复那些来信(责难),写一些自己认为是“谬误”的骗子们的宣传(或者理论)——这种人简直让人有点痴迷。因为,他失败的太多且太有名气,他的专栏,仅会招来很多骂声,要面对这种责难,我相信国内几乎找不到一个基金经理有如此气量和胸怀;第二,他并不靠专栏养活自己(同时还管理着自己的基金),对他来说,这个是兴趣,正如他在做一些他觉的该做的事情而已。——试问,换个角度说,如果国内任何一个名人(基金管理者)如果在破产2次(别说3次)后,谁会愿意掏钱你再投资?谁能面对别人的刁难?——恐怕几乎都销声匿迹了,能爬起来面对丈母娘的也没几个。





写这篇后,当时未完的一部分内容,想留到(二),因为发现了一些尼德霍夫与斯伯浪底的异同与有趣的地方。写了一半搁了下来,去读其他,现在已经大致忘得差不多了。

2种有趣的路子,尼德霍夫走的是一夜暴富,斯波走的一劳永逸(参考他的谈期货一书)。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