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我引发了20世纪晚期两次重大的金融危机——1987年的股市大崩盘,以及11年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对冲基金大崩溃。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我只是与这两次危机密切相关。如果说华尔街是一座经济发电站,那么我绝对是其中的操控者之一。”
作者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之后,一直在学术界安身立命,1984年跃入金融创新的大潮,先后就职于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所罗门美邦、花旗集团、摩尔资本管理公司和齐夫兄弟投资公司,负责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这样一个金融业“内部人”的反思自然弥足珍贵。从亚洲金融危机到美国次货危机,人们已经吃够了“金融魔鬼”兴风作浪的苦头,也一直想方设法将它收入瓶中。然而,随着金融深化的推陈出新,这个“魔鬼”的神秘莫测早已超出外行人的理解,即使是监管部门也已经无处下手,甚至连它的行踪脾性、弱点命门都没有找到。也许,解铃还须系铃人,金融从业者的讲述有助于我们廓清迷雾,认清“金融魔鬼”的真相。
金融创新由“规避风险”和“追逐利润”两个轮子驱动。为了规避风险,期货期权、风险套利、对冲资金等衍生品应运而生,金融的杠杆开始越拉越长,这又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金融交易员们只有持续不断地设计出新的产品,才能在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一旦其他对手都迎头跟上,他只能想方设法用变出新的花样。在这样千帆竞渡的金融大战中,数学模型、超级计算机方程甚至诺贝尔数学家等“新式武器”都被引入进来,金融系统变得日趋复杂,就像一架内部齿轮几何倍增的机器,渐渐脱离人们的控制,任何一部分的微小故障都可能令其停转,引发“蝴蝶效应”,这就是作者所一再强调的“复杂性”和“紧耦合性”,在任何复杂系统中都潜藏这两个“魔鬼”,会出其不意地闯下参天大祸,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和挑战者号爆炸事件中就闪现着它们两个的身影。
面对金融危机通行的举措是加强监管,然而在作者看来此举无异于抱薪救火、扬汤止沸。因为,外部监管恰恰加剧了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为了应对监管,从业者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更难以捉摸的创新来加以规避。“金融魔鬼”仿佛练就了“吸星大法”,金融监管的力量只会被它吸收,令其杀伤力大增。然而,作者却并没有指出一条替代方案,只是呼吁人们放慢金融创新的脚步,破除对“技术、模型”的迷信,让整个行业走上靠“经验”互相竞争的良性轨道。然而,放出“金融魔鬼”容易,想把它再收回去就可没难么简单,在金融巨头几度辗转、见惯了行业倾轧的作者恐怕最心知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