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之事_Liquidated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Liquidated > 一街之事
Hal Wood Liquidated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1-06 13:11:05

一街之事

       这是一个一堆之前大约除了去银行存钱之外从没了解过金融业的人,也能靠着几段舶来的对于CDS或是MBS的评论,指着金融衍生品摇头说,“坏极坏极”的时代。 大约从2008年9月以来(甚至更早),金融业便变得名声狼籍,几乎被扣上祸国殃民的帽子。在美国,“贪婪短视”的银行家们再次成为了失矢之的,自由派民众涌上街头,对the fat cats on wall street极尽诅咒谩骂之能事,保守派tea party们也抗议政府对于金融业的救助。金融业左右不讨好,却又被要求对于失业、赤字等一系列问题负责。看起来华尔街肥猫们气数已尽,只是同时,金融业仍然被看作体面的工作,虽然职位空缺大减,名校毕业生们仍然削尖脑袋,以求某得一席之地。金融业从来没有如此被关注。2010年,WSJ新增了“大纽约”版,广告语是“一城之事,影响世界”,窃以为太谦虚了,仅华尔街一街之事,便足以影响世界了。

       Wall Street现在几乎是滥大街的题目了,Liquidated成书于09年初,也算众多应景之作中的一个,不过胜在insider的insight和人类学的独特角度。Dr. Karen Ho私立名校接受教育,本科在stanford,之后又说princeton的wilson school念master,之后pricneton又拿了人类学的博士,现在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人类学系任教,听上去是一个美国学界的典型轨迹,Karen却同时是一个华尔街的insider。1995年,ATT以反垄断的名义被拆分,尚在wilson school的Karen对华尔街的人类学第一次产生了兴趣,便去申请街上的工作,居然还真有offer来了,于是,怀着“研究华尔街人类学”的目的,Karen开始了她的华尔街银行家生活,她自己称之为“田野调查”。

       西岸名校和Ivy League训练出来的学术写作倒并不难读,行文颇为有趣。读此书也有几分为稻粮谋的意思,读到书中花街逸事种种,不禁莞尔。只是Dr. Ho的学院气也颇浓。书中大谈花街的Bonus文化令人短视,只看短期,不看长期,Dr. Ho更在关于此书的专访中说,她希望奥巴马政府可以使得花红与长期公司效率和长期股东利益相关,还不是与短期相关,同时可以恢复隔离投资银行业和商业银行业的The Glass-Steagall Act。听上去十分有道理,但是作为曾经的华尔街insider,未免学院气太浓。应然判断虽对,实然上未免操作性不强。“在长期中,我们都死掉了”,寄希望于政府让金融业不追求目之能及的利益,在今天Tea party席卷美国的情形下,怕是可以把保守派自由市场者逼疯了。至于恢复Glass-steagall act,在混业经营蔚为潮流,高盛大摩都已是银行控股公司(Bank holdings)的今天,未免可行度也不高。

      小子粗鄙,读书只为稻粮谋,不比追求学术理想的Dr. Ho,只是作为人类学著作,不是对于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的描述性研究,反而是对于研究对象加以主观的价值评论,甚至作出判断,研究对象的核心文化是不合时宜的,这样的人类学研究,不知是否符合研究规范。不禁想到后殖民时代的人类学研究,常被诟病为西方人眼中对于他者的异化,不知道如果说Dr. Ho此书是自由派眼中对于花街生活的异化,是否公允。不过放在今天anti-banker的浪潮中,这种异化,怕也是有充满了道德优越感的。

       虽然是insider,但花街之光怪陆离,在Dr. Ho眼中,大约也是他者,并且自行与其划清界限。书中自有提到,在花街工作时,住入Brooklyn贫穷街区,与周围民众大为不同,怕是与其他的professionals亦是不同吧。不知此种抽离,对田野调查,是好是坏。

       Dr. Ho抽离虽是抽离,有件事却是融合的颇好:街上的“聪明”文化。街上之人对自己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和自己工作也是最聪明的,自然在招聘上,他们也觉得只有最聪明的人才配得上和自己一起工作。商学院的学生,不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明白,如果在面试投资银行时,如果被问起,为何对投资银行业感兴趣,标准答案必定是,“这个行业聚集了最多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我希望可以和聪明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因为我本身就很聪明优秀,而且希望变得更加聪明优秀。”虽然已经面试的Cliché,却也屡试不爽,大约说明聪明之人亦爱被拍马。

       作为Standford和Pton校友的Dr. Ho自然深谙街上的“聪明”文化,用了整整开篇第一章讲述这种“聪明”文化。于是在某宣讲会,宣讲方的人一一自报家门,是什么学校出身。自然大多是HYP等校。但最后,一位南亚的女分析员自报家门,来自U Chicago,又自己补了一句,“我没有别人聪明。”这大约是玩笑话,只是不知道培养出最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芝大的校友,听得此言,又该作何反应。而作为明尼苏达大学的助理教授的Dr. Ho在接受明大校内访问的时候也强调,华尔街只在有限的最好的学校里招人,特别是哈佛和普林,同时也在别的常青藤和同档次学校,比如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招人。有趣的是明大有着全美最大的商学院之一(超过5,000学生),校友中也有人在金融界颇有声望,不知道这段校内专访在商学院又会有何反响。

       此书虽成书于这一轮的金融危机中,但田野调查和写作却多在危机之前,所以书中虽有提及,却未深入讨论危机后的华尔街生态。只是不知,那些最聪明优秀的银行家们,在大裁员和花红缩水甚至泡汤后,与Dr. Ho是否别来无恙。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