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娱乐至死:微信摧毁逻辑_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重读娱乐至死:微信摧毁逻辑
玥然纸上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8-02 19:08:07

重读娱乐至死:微信摧毁逻辑

去年马东带着《奇葩说》独立出来的时候,他说创业前又读了一遍《娱乐至死》。有趣呀,读过批判娱乐的书之后,做出了当代娱乐的最高点。
 
受他启发,上个月又拿了《娱乐至死》来看,上次读还是在大学的时候,在经历了电脑、微博、微信乃至直播的更迭之后再看,倍感经典。
 
美国人波兹曼这本书写在1985年,说印刷业的枯萎,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崛起,它将政治、新闻、教育都变成了娱乐本身。在三十年后的中国,把“电视”换成“微信”居然结论也都完全成立。
 
我们同时处在《1984》和《美丽新世界》
 
奥威尔的《1984》讲的是政治隐喻,“老大哥”监视一切、掌握一切。
 
有个例子,前段时间广电总局发文,手机游戏不得出现英文和繁体字。有知乎网友就用了《1984》的桥段来解释:里面有一个部门的工作是消灭词汇,“你难道不明白,新话的全部目的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我们要使得大家在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将来没有词汇可以表达。”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虚构了2532年的社会,每个生命从胎儿阶段就在瓶子里被规划好了,按照程序和药片去工作、娱乐、睡眠,快乐是容易取得的化学元素,痛苦也可以用科技屏蔽。这一切的代价只是人没有了独立的精神和个性。
 
《娱乐至死》把这两本书比在一起,说毁灭文化的可能不是人们警惕的《1984》,而是喜闻乐见的《美丽新世界》。
 
最终他说,西方民主社会将莺歌燕舞、醉生梦死地消亡,而不是戴着镣铐一路哀歌。又何止是西方民主社会?

当今的中国社会似乎是同时处在《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人们会去围观明星婚礼的细节,对深度报道被大幅砍杀毫无感觉。带着老大哥的镣铐而感觉不到铁与痛,是因为一直沉溺于另一位老大哥给的娱乐针剂。

新工具批量生产“无聊”
 
不同的媒介偏好不同的内容,因此新媒介的流行往往会最终控制文化。媒介本身不只是新的科技工具,而是一种文化隐喻。
 
波兹曼的这句总结对当下特别具有解释力:从书籍报纸,到微博微信,呈现的内容越来越短小,乃至视频的崛起,人们倾向于用画面而不是文字去看世界。
 
然而,大脑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随着内容的碎片化也都被打碎了。长篇的文字提供逻辑的,但手机屏幕是拒绝长篇的,逻辑链条被拆除,剩下情绪和片段,阅后即忘。
 
语言被打碎了,每个人表达情绪用的词汇都差不多,从”仿佛身体被掏空“到之前一批批的网络热词,它们的走红很大程度是人们已经找不到准确形容自己感觉的词汇了。

新工具的更迭助长了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
 
看到很多信息,还是一无所知

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容易让人误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其实却离真相和理解越来越远。
 
波兹曼举了一个好例子,“伊朗人质危机”:
 
当时美国的电视台轮番播出伊朗人质危机的新闻和评论,“那么,如果我问你:如果我说在100个美国人里找不到一个人知道伊朗人说什么语言,或知道‘阿亚图拉’(伊斯兰教什叶派领袖的尊称)的意思,或了解伊朗人的宗教信仰,或能说出他们政治历史的概要,或知道‘沙阿’(伊朗国王的称号)是何人、来自何方,那么你会不会觉得我是在故弄玄虚?”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沉下心来看书,会有饱足感,而刷朋友圈和公号,只觉得时间流逝和百无聊赖。
 
因为逻辑才是记忆的连接线,碎片才是雁过无痕。而微信阅读,伤害最大的就是逻辑。

所以,在娱乐至死的当下,还是要多看看成体系的东西,拒绝无聊的诱惑,在头脑里面建大厦。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重读娱乐至死:微信摧毁逻辑”的回应

sparrow* 2016-11-29 23:30:42

同感 我看完特想采访马东

林欢 2016-08-05 09:11:35

深有所感,早晨睡醒赶紧翻起来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