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听说这本书已经很久了,至少三个月吧,但现在才腾出空来借书一观。花三天时间看完,感觉是实至名归,算得上是一本有思考有观点有实践路径的一本书,虽然我并不是从事营销职业的。
I. 大数据是一种思维、观点,强调洞察力。
正如书中所言,“成败不在数据,观点决定一切。”“大数据比的是点子,不是银子;赢家需要的是数据洞察力,所以观点才能决定一切。”在大数据的世界里,决定成败的关键,并不是依靠运算能力或统计技术,成为数据赢家,关键是诠释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大数据的竞争,比的是谁的观点最犀利、判断最快、预测最准。大数据的竞争法则是观点取胜。
大数据不仅要大,还要厚。所谓厚数据,就是关于情境的数据。大数据指向规模,厚数据指向深度;大数据依赖科学,厚数据依赖哲学。面对大数据,要有科学家的逻辑思考,更须有哲学家的思维。数字并不等于人,人的行为产生的数据,充满不确定性,嘴上说的、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这三者无法直接画上等号。大数据科学加厚数据心理学,才能真正读懂人心。
大数据科学横跨三个知识领域:计算机科学、统计分析与产业核心知识。这样,才能在一片数据中找出关键观点,并用厚数据思维,做出既有科学根据又洞悉人心的决策。套用当前流行语就是跨界融合。
II. 机器和人分工合作,机器是工具,人负责找到核心问题。
人的目标是把事情做对,而机器的目标是把对的事情做完、做好。所以,机器能做的就交给机器去做,教会机器去做;而人应该去做决策、建议、咨询、价值判断和风险分析等等。
大数据时代,消息排山倒海而来,超乎我们想像。好的决策者会降维思考,也就是做减法。把浩繁的数据抽丝剥茧,把数据简化到人可以理解与应用的程度。通过分层次梳理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机制。另外,好的决策者会从全视野看问题,站得够高,角度够全。
我们确定哪些是机器该建立的预警系统,哪些是人应该找出解决方案的,挖掘“真正的问题”即“问题背后的问题”。然后,找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分工与协作, 解决这些问题。
III. 消费者导向,由B2C到C2B。
在大数据的冲击下,B2B、B2C、C2C的界线逐渐模糊,C2B成为商业新模式。消费者不再是最下游的产品接收者,而是直接决定生产供应的源头。供应系统不再是由生产者主导,而是消费者主导,更强调个性化。生产逐渐演变为小批量、多批次,显著区别于过往的集中标准化的大型订单式生产。
商业唯消费者马首是瞻,所有的商业分析不再是被动分析,而转为预测分析。大数据要求的不仅是跑得快,更重要的是站到起跑线上,先观察好终点在哪里。所以大数据营销就是把手放在消费者的脉搏上,精准、快速地做出决策。所谓谨思敏行。
IV. 怎么做?
谁来做?IT部门?营销部门?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是决策层是否有决心推动。
如何做?Just do it. 首先是要动手做,不要困在会议室或一堆报表里,而是大胆假设,快速计划,不断修正。先设定一个“小目标”,分阶段完成,逐步推广。数据不求大而全,小而准就很好。确立目标,改变行为,找到合适的人,成立项目小组,一步步走稳,耐心等待数据发酵。
不得不说,大数据是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未来绝大多数的人才也不再是专才,而是通才,是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能融合应用的通才。未来依旧会强调分工合作,但个体的功能与作用会更加突出。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是学好课本知识就OK,也不是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OK。所以要求孩子学习语言、数学、科学,也要求孩子学习音乐、美术、跳舞,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除了这些智力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情商的培养,强调社会性,奠定哲学思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