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该有点互联网思维_转折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创业 > 转折点 > 人人都该有点互联网思维
拆书帮 转折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9-25 10:09:10

人人都该有点互联网思维

【片段一 · 用户需求可以被满足吗 · RIA】
R·阅读原文片段
《转折点》p17页
           · 我不知道用户是谁,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 就算我知道了,我也无法写出他们需要的东西来
             (有人会问我一些非常专业化的问题,我都是直接说不知道)
           · 就算我能写出来,我也未必乐意去写。
           · 我做这事儿本来就是业余时间无私奉献,又不收钱,为什么一定
             要考虑用户需求?
           · 如果我做这事儿又不挣钱,又不让自己觉得开心,我为什么要做?
            所以,我觉得只考虑我自己的需求——写我觉得值得写出来的东西,
            分享我觉得值得分享的文章,其他需求一概不管。

            我觉得,真正的用户细分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 我生产出来一个自己觉得满意的产品。
           · 有些人看到这个产品,觉得自己需要它,于是购买了。
           · 那些购买的人,就是你的用户。
            如果你发现你的用户恰好是“18~25岁的年轻女性”,那只是一个巧合。

@赵周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满足用户需求”说起来很正确,但很难实现:
第一、用户是谁,我不清楚。
第二、用户的需求是什么,用户自己都不见得清楚。
第三、就算都清楚了,还有凭什么“满足”他们的问题——尤其是当做的事情主要是出于我自己的兴趣时。
总之,不如做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事情,做到极致,然后有这些需要的用户自己会找过来。
#A我如何应用#
1、越来越忙,从前的几个专栏都停掉了。但还是该腾出时间来,写个专栏,逼着自己每个月拿出一天来写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用来沉淀思路,以写带学,也帮助更多一些人清楚自己在成人学习上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呃,这个,2015年开始吧。减少一些课程(现在讲课越来越觉着是在满足用户需求,而自己从中的创造性越来越少,成就感和满意度也越来越低)。
2、拆书帮分舵的建设中,要提醒舵主,让每个人的参与(无论是带十分钟的拆书,还是参与其他角色)都是在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产品。尤其这样非盈利的组织,一定要每个人都是感觉在做自己想做、让自己满意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满足别人。
尤其是三级以上拆书家,他们进一步参与的方向,精研独孤九剑、带徒弟、制作课程罐头、参与电子书撰写,都要特别建立起这种“我在创造自己满意的产品,然后会有人需要、有人购买”这种感觉。(这个想法如何细化,要请Andy带头跟大家聊聊)
3、以后可以在上课时提醒学习者,在本职工作之外,最好有一个兴趣,在这个兴趣上不仅仅是消费,而要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东西,自然就能吸引粉丝。——比如,你喜欢看电影,那么能创造什么?一个微信号或一个博客,用来收集和分享自己很喜欢的关于电影的文章……

@雪菲
#I 用自己的话复述#
 我自己最有感触的是:做我自己满意的事儿,喜欢的人自然会来的。我这个人就是太爱考虑别人了,所以连个公众号也不能坚持写,患得患失太纠结。绝对应该自恋点儿,像乔布斯那样照照镜子。
#A 自己可以怎么应用#
最明显的点应该是在写作上。我一直希望自己在写作方面能够提升,但是没写就开始想这么写人家读了会怎么想,那么写会不会有人不喜欢,结果就下不了笔。目前的主要功课是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写再说。这样好歹能产出一些东西了。今天的片段激励我在这个方向上继续保持。

@原蔚鹏
#I 用自己的话复述#
需要分清楚目标用户到底是谁,并进行用户的细分,根据细分后的用户分析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哪些是主要的营销对象?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抓住重点。
#A 自己可以怎么应用#
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同的下属有不同的诉求,有人有强烈的升职动机,有人希望生活悠闲自在,不想加班,有人希望有成就感,得到尊重,这个时候用其最需要的诉求去引导激励,才会有效果。请大家指教。
#群内点评#
应用要更加具体一些,举一些具体的场景中如何应用这个知识点的动作描述。

@王立登
#I 用自己的话复述#
用户需求和用户使用产品的连接,产品是否真的满足用户需求或者期待,最近接触的学习社群比较多,QQ群和相应的分享组或者讨论组。这些群的管理,运营,产品是否会满足加入人员的需求。是否会高于期待?怎样做产品才会更简洁的满足需求,比如提高学习社群大家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管理效率。
#A 自己可以怎么应用#
最近在运营“益分享”微信公众号,在策划,也在施行,并且也会不断去完善。在定位的用户需求和调研实施后的用户需求做对比,进行改善。比如根据阅读量判断一个栏目的用户喜欢程度,可以开发相应版块或者关闭相应版块。期待“碰撞交流”。
#群内点评#
这个片段的意思更多侧重于首先要做自己喜爱的产品,自己喜爱了,就竭尽全力了,而有需要的客户会找上门来。可以想想你是否喜爱自己的产品,而这种喜爱为你带了什么,或者你可以设计出什么自己喜欢的产品来等等。

@Mr. old
#I 用自己的话复述#
以假定的用户为中心而创造出来的内容不一定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擅长的,并且质量也难以维持保证;以我为中心去创造内容,做自己想做的事,必然会有欣赏认同的人被吸引过来,甚至成为自己的粉丝。
#A 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应用#
比如说我对理财非常感兴趣,我可以通过学习吸收很多很好的知识去运用实践,并以此帮助周围人我会非常满足而且乐意去做这样的事,得到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也会让我更有信心继续下去。

@Friday
#I 用自己的话复述#
一直以来,“满足用户需求”是放在进行各种创造、改良、优化活动的首位。于是,设计产品要考虑市场需求、进行销售要考虑用户需求、撰写文章要考虑读者需求、应聘工作要考虑用人单位需求、规划培训项目更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需求......但是,在对各类人群进行需求的收集分析时,往往会发现,其实对方并不清楚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或者即使他们清楚自己的需求,可是很可能目标客户的需求和提供方的目标之间又存在冲突。其实,很多在今天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往往并非出于满足最广大人群的需求,比如可口可乐,比如互联网,比如洞洞鞋,比如触屏手机......
所以,其实有很多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你创造出一个产品,然后有一批人发现其实他们很需要,然后这批人变成了目标客户。
#A 自己可以在哪方面应用#
最近在做Office办公软件的提升培训,就发现虽然不同部门的员工对Office 的应用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大家并不清楚Office能提供的功能在哪些方面可以帮他们提高效率,比如excel,大家之前要进行复杂计算时,几个普通公式分别使用也能出结果,也没有人觉得这是个可以有办法提升效率的需求,结果数组公式一演示给他们,大家激动起来,原来公式还可以这样玩。
所以我觉得Office的培训不一定非得想着员工需要用到哪些功能,还可以想想,有哪些功能是我觉得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用互动的方式培训出来,也许就戳中了某些学员的痛点呢?

@Crystal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关注自己的概率更大。体现在创新&创作上面就是,由自己喜好出发的产品比探求周围人需求而得的产品更吸引人、日后更有市场。而这样产生的核心用户往往都是一定程度上“志同道合”的人。
#A1 相关经历反思#
1.大学以前,我一直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从来不喜欢热闹的场合,更不会频繁的与人交流。但是周围人却异常喜欢与我交谈,现在回过来看,我想可能我与他们讲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大家;
2.大学实在是太逍遥了,没什么事就看电影电视剧的。我发现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后会无期》和《小时代4》有着典型的这次我们讨论的特点。无论是郭敬明,还是韩寒,他们都没有去考虑过我要为什么人创作什么特定的电影,而是用心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碰巧了,二人在票房爆满的同时,一个深受年青一代喜爱,一个有着广泛的好评。
#A2 以后如何应用#
1.与人交流方面,我应当充分发挥我内向性格的优势,应当充分沉着冷静思考而后发表言论,虽然这样做会给人一种沉默寡言、惜字如金的感觉,但恰恰是这样的相处模式能够让我和他人双双获益,能够得到提升;
2.学习上,我不想什么事都依着导师的要求来做,在满足导师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我一定要想一想我到底需要什么,要做什么,并尽快尽全力赋予实施;
3.未来的目标上,希望我日后有机会创业的时候,更多地考虑是,如何能让我中意的东西,变得让自己都爱不释手,希望完美主义在这种时候发挥它神奇的作用。
#群内讨论#
雪菲:写得好厉害。有本书叫做《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推荐给你。


@andy
#I 用自己的话复述#
不要过分在意用户需求,因为第一,用户是谁你并不一定知道。第二,就算你知道,他们是20岁年轻女性,他们想要什么你也不一定知道。第三,就算你也知道,他们想要的那么多,你都能给?第四,如果你恰好都能给,他们想要的和你想给的不一样,你愿意给一个让你自己难受的东西?第五,如果你愿意,那应该是看在钱的份儿上,如果没钱了呢~
#A 以后如何应用#
A,最经典的例子,互联网教育产品的用户一定是互联网用户,而互联网已经普及到近乎每个人,我们把可能不太普及的老年人去掉,观察其他年龄层的大众应该就是互联网用户的特征了。他们大多数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主动为自己的学习成长和生活负责,会花更多时间娱乐,好逸恶劳,以为考证就是一切。如果你恰好做的是教育产品,如果你恰好关注用户需求,你就应该做一个尽量不让他付出精力,但是感觉自己有收获的产品,比如公开课。你就应该为他的考证服务,为高考服务,为那些外在的所谓刚需服务。你就应该多开直播,因为老师也不用仔细备课,学生也不用反复思考,一锤子买卖最轻松。
可这是你想做的么?如果做这些和你一贯批判的体制内教育一样,你还敢一边做这些,一边骂教育么?民国时有人因为民众文盲多奴性大不该那么快民主,民众不习惯。孙中山怎么说,难道因为大众识字少,就不办学校了?恰恰是因为他识字少,我们才要办学校。
就拆书帮分舵管理来说,杭州这边一定是,第一满足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认为大众该怎样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他该需要怎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这些。不认同这些理念和服务的,不会让你进来团队,你去做你想要的就好了。
认同理念的人是一个团队发展所需,我们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再来满足别人和我们一样的需求。

@小董先生
#I 用自己的话复述#
谁是用户?我,身边的人,还是那些从未遇到的人?我是第一用户,我做出来的产品先要满足自我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地去优化产品,让自己满意。从而吸引到跟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他们因为产品被吸引,需要他,购买他,就是我的用户。
#A 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应用#
在服务行业,经常提的一点是,顾客至上。顾客的需求是第一需求,但很多在服务行业上工作的人并没有考虑到这点,很多人只是为了混饭吃,在工作中自己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如何以消费者的角度和立场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不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纠纷案件了。
举个正面的例子,海底捞的服务做得很棒,吸引到不少的人来海底捞吃饭。服务做得非常到位,在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里提到,海底捞的职工的自我需求基本都能满足,包括住宿,薪资,补贴,授权等等,职工的自我需求被满足后,他能够考虑到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来做服务,服务就做的很棒。
非常认同andy所说的拆书帮杭州分舵管理理念,同时补充,在活动删选参与人员的时候,会设置一些问题来增加门槛,我们会根据问题的回答来判断新用户是否认同我们的理念,对问题的看法是否符合我们的参与资格。包括活动结束后填写的反馈表,我们希望我们在做拆书帮的时候,能够有好的意见采纳,促进拆书帮的不断成长,但是,如果建议违背我们自己办拆书帮的主线,我们不会采纳。我们会在符合我们主线的前提下,采纳一些不错的建议,从而促进拆书帮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


【片段二 · 从卖可复制的内容,到卖不可复制的体验 · RIA】
R·阅读原文片段
《转折点》 P98
 娱乐行业比媒体行业更早地遭遇到了新介质革新所导致的行业性危机,但它们并没有垮掉,而是换了个方式更精彩地活着。以音乐行业为例,在前互联网时代,音乐公司以出售唱片、磁带、CD等有形产品为主要营收点。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音乐随处可下载,有形的音乐产品逐渐无人问津,怎么办?音乐公司们索性壮士断腕,直接放弃了“售卖音乐”的业务,转而开始“售卖体验”。他们甚至免费提供音乐给音乐网站、电台、电视台播出,主要就是为了捧红艺人,然后再通过举办线下演唱会的方式获利。音乐是可复制的,但是演唱会的现场体验无法复制。一张CD只能卖50元钱,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却可以卖到500元钱,音乐公司赚得更多了!

@Friday
#A1 联系经验#
说起这个话题,大约有很多人会从今年上半年还红极一时的“黄焖鸡米饭",想到"学不会"的海底捞;从跟随"如家"的脚步开满大街小巷的商务酒店、想到如今已经高度客户细分的各类品牌连锁酒店;从一度随处可见的零食小店想到以贴心卖萌闻名的"三只松鼠";从已经式微挥别中国的MSN、曾经冒泡的米聊、飞信、始终不太多人用的易信,想到风头依然强劲的QQ还有后来居上的微信……太多的例子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仅仅是对产品内容的复制越来越不能创造财富,只有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才能有竞争力" 。

@Mr. old
#I 用自己的话重述#
在前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单一,发行者为中心,可以根据自身利益去调整或支配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传播途径多样化,读者获得媒体内容具有很高的自由度,读者地位崛起产生很多细分的需求,传统的媒体无法像以前一样去垄断用户。娱乐业可以借助互联网为一个歌手的作品进行推广(垂直内容),培养了许多粉丝(用户具有某些共同性),然后以根据用户的特点,挖掘盈利点。
#A1 联系过往经验#
觉得像海底捞,360都是阐释作者这段内容很好的例子。
#群内讨论#
雪菲:我想到几个例子,传统图书出版行业,纸媒,究竟还有啥可卖的哇?倒是看到真人图书馆、什么4D阅读……可能是条出路。那个什么大银幕电影,和color run,也都是提供了很好的体验。
   还想到了秋叶老师带领跟着他的小伙伴创造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对他的学习者来说,学PPT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跟着秋叶学ppt能带来个人的成长甚至成功。这个好神奇,99快真的不贵哟。

@原蔚鹏
#I 用自己的话重述#
在知识产权保护还在雏形的国内,有形产品的创意易被模仿并泛滥,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无心创新,一味模仿,而体验的感觉却是不能模仿,更进一步如果让用户参与到这种体验创造中,更容易粘连用户。
#A1 联系过往经验#
现在由用户投票产生的电视剧是用户体验的一个例子,还有知识型网站,比如知乎,注重用户体验,全部知识由知友创作,主办方整理,根据用户体验集中发布用户较多集中的文章。对于自己工作,就是要多下现场,增强体验才能更好管理和做决策。

@赵周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从经济学上来说,复制的成本低,意味边际成本低,那么就必然卖不出高价。从现实上来说,不要想着靠知识产权保护来赚钱,只要复制很容易,你就拦不住别人复制或山寨。但用户体验是不可复制的,而且人们愿意为了独特的体验付费。
#A1:只拿学习来举例:#
管理的知识是可以复制的内容,而名家现场讲座时不可复制的体验(企业培训
讲座视频是可复制的内容,而做作业、在线讨论、证书……是不可复制的体验。(MOOC)图书是可复制的内容,但通过阅读而得到的启发和应用是不可复制的体验。(拆书帮)拆书帮的方法、理念、工具,都是可复制的内容,但一群人相互拆书、相互促进的社群是不可复制的(拆书帮俱乐部)
#A3:请大家就这这个话题,讨论两个问题#
纯卖不可复制的体验,行不行?
比如,最近有部纪录片被广为推荐,《寿司之神》,记录了东京一个小小寿司店,只有七八个座位。但其店主因着极致的对好吃的寿司的追求,被称为“寿司之神”。小店被评为米其林三星,想吃的话要提前一年预订。……这是不是不可复制的体验?当然是。但也就有个问题:太不可复制了,他儿子另开一家店,都不能得到一样的口碑。于是只能永远小而美,无法做大。——这样的模式是反互联网的。
请思考:要想把自己现在从事的事业去影响更多人,到底不可复制的是什么,什么又必须是可复制的?
用户的体验由谁来提供? 两种模式。演唱会中,歌星不能缺少。寿司店里,老师傅不能缺少。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专家提供体验”的模式。还有一种模式,则是“用户相互产生体验”。比如微信微博知乎,能有今天,都是因为用户自己创造的内容,然后就有了独特的体验。阿里巴巴不就是做市场嘛,QQ不就是做聊天工具吗,其中的技术谁都可以做,但用户数到达某个量级后,就产生了无法复制的体验,从而跟随者无法模仿。
——罗辑思维要做的是前者,拆书帮要做的是后者。
 请思考:你现在从事的事业,如果目标是成为专家/明星型,会是怎样的?如果目标是把人聚起来,你留在幕后,那又会是怎样的?
#A2:我如何应用#
1、我现在上的课里面,有很多课是纯粹的不可复制的。比如跨部门沟通的内训课等。既然我的目标是增加拆书帮的影响,那么这部分课要减少。
2、拆书帮分舵的活动,要强调参与者的体验,而不是过于强调拆书的技术。对体验的强调,也应该细化为流程和指导,体现在分舵手册中。

@andy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互联网时代,内容是冗余而随处可见的,因为多获得一些内容而沾沾自喜实在是没什么价值,但是这只是常规内容。如果这个内容极其难得、首次面世、牛人狂转、包邮包退换、让女朋友看了不跟你吵架了、同事看了不跟你使绊儿了、自己看了桃花来了,就不一样了,因为它不仅仅是内容了,而是体验~为什么内容不值钱,因为内容和每个个体都没关系,好复制,就像3d打印~但体验和参与者的感受、心情、效果有关系,不好复制,就像瞬间移动、器官克隆。
所以说,区分内容和体验,关键点是,它是孤零零的独立于读者的信息,还是有形容词的信息。体验,可以说是给信息加上一个描述独特效果的形容词,并让你的用户感受到这种效果。
#A1 联系过往经验#
都说网站内容为王,内容真的为王么?为什么垂直类网站更吸引人?因为如果它的每个内容都从一个方向联系你,你第一次被联系了,被刺激了,后面的内容都有这种联系,这就是体验。网易新闻为什么什么内容都有?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可能你看都不看,但是,可能旮旯的某个豆腐块击中你了,情感有了,联系有了,体验就有了。这就像日本的akb48说的,总有一个适合你~带了这个效果,就不仅仅是内容了。
就拿云课堂来说,大部分课程是以视频格式,然后独立售卖。用户的购买欲望需要调动才行。原因是那些基本主体就是内容,孤零零的和个人没关系。为什么秋叶火了?他注意到了课程除了教科书以外的部分,给课程加了个周边,课堂的体验就有了,这个内容成了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一定指向你的改变,这就把内容和你联系起来了。
#A2:我如何应用#
下次发公众号文章的时候做个小游戏。
#群内讨论#
另外,上一篇帮主的讨论部分,我有两个论点和帮主不一样,求讨论。第一,帮主说,工业制造的年代,诞生的很多大型公司,这时候必须考虑客户需求,用市场和客户来决定公司战略以至于产品细节。这里我是存疑的,理由是我们需要辨别两个词,需求和效果。需求是主动的,效果不是。举个例子,我觉得飞机就该设计成一个翅膀,这是需求。我设计完了,一帮人坐着飞了一圈,掉下来了,这是效果。工业时代的设计,设计师比如当你电话的比尔,放你飞机的莱特兄弟,他们是需求生产者,大众只是用来测试他们产品效果的,大众的反应说明了他们的需求靠谱不靠谱。而互联网时代,当我们的产品刚上线的时候,一定非常明确是制作者的需求加用户的效果。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一旦用户反馈有问题了,产品经理就说这是用户需求,这就有问题了。用户没有需求,只是说你那么做会摔死人,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换句话说,用户没有需求,只有创造者有需求,用户是测试效果用的。如果真的相信主动的需求应该从用户来,这个产品经理该找谁要工资啊。
第二,帮主说,投入大,而且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投入,那么投资方就需要安全感,决策就必须考虑用户需求,甚至“向市场妥协”。
这里帮主说的投入大,我理解不是简单的钱多少的问题,而是这个钱的量和生产者有能力使用的钱的量的对比。100块钱我能花的好好的,产生1000的收益。但是10000块钱我这辈子都没见过,你给我我就真买5000个煎饼去了。如果产品生产者拿到钱就开始投向用户需求,紧着去想我还怎么让用尽全力的让用户给我钱,把本儿捞回来,我觉得很可能说明一个问题,他钱拿多了,拿了太多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花的钱了。实诚的我觉得,这是生存,不是踏实做事。如果我能花100挣300,我拿300去试试挣500这个没问题,这个阶段我也不会去太在意,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我还是可以让用户试效果。如果真给我1万,我都不知道怎么花,那快问问用户吧。但其实,对自己、对投资人、对用户都不负责任。

@朱全武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音乐行业从卖CD,唱片等内容转型为卖体验(演唱会),不仅活下来而且赚得更多。
为什么内容没吸引力?太容易获取没有稀缺性,没有参与感(没有体验)
为什么体验受欢迎?
有参与感;与自己有关;每次体验独一无二。
#A1 联系过往经验#
1)众筹。(如中欧商学院李善友的课程报名设计)
浙大网新打造的国际培训高端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国内IT领域创业者,IT公司管理层人员,以及其他希望扩展国际视野的高端人士等,深入探寻硅的Google、Apple及当前最热门创业公司,掌握硅谷最新创业和创新资讯,学习硅谷顶尖公司管理创新,对接硅谷风险资本和孵化机构。共同深入思考和领悟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创新管理之道,以及未来企业创新趋势.
2)秋叶带学员一起玩一起学习。
3)轻游戏(神经猫等html5游戏,还有基于游戏原理设计的。昨天刚好跟一个创业者聊他的项目,通过玩手机端轻游戏,跟据玩到分数来获得返利比)。
4)社交(促使他与别人分享增强参与感)
#A2:我如何应用#
如何在自己的产品中增强参与感和体验?
我们去硅谷的项目计划用众筹的方式。
学习产品的设计要增加互动(内容形式上,平台设计上),加入社交(与各大社交平台分享,与团队分享),加入反馈和奖励(如积分,等级,兑换等)昨天还看到一个通过虚拟关注获得真实收益的例子,也可以考虑。
#群内讨论#
要不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能不能满足,我觉得可能要分两部分。
一种是像许总这样,因为兴趣而做的事,不用考虑那么多,尽管做好自己,“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
另一种是公司的产品,这部分必须要满足用户需求。如何满足?我觉得最佳方式就是精益创业那种模式。
起初花最小的成本迅速作出demo(我们想像中的用户的需求),
然后推向市场,听取用户的反馈。
快速迭代满足真实的用户需求。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用户参与的过程嘛,用户会觉得与团队一起做了这个产品。

@小董先生
#I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
把可复制的内容卖成不可复制的体验。娱乐行业遭受到新媒体介质的冲击,并没有垮掉,反而利用互联网捧红了艺人,通过举办演唱会等线下活动,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A1 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
让我想到了之前在书里看到的两个非常好的例子。一个是高端品牌网络花店Roseonly,这家花店通过网上预定注册,绑定送花人邮箱,填写收花人信息,一旦填写完成就不能更改。预订成功后会生成一个由送花人和收花人共有的唯一码,并为二人产生一个独立页面,以此保证玫瑰‘一生只送一位佳人’。Roseonly贩卖的并非只是玫瑰本身,而是对所爱之人一爱一生、矢志不渝的承诺,玫瑰作为这个承诺的载体,使得收花人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远远大于其他礼品。花店正是因为体察到客户的情感需求,才将“承诺”作为客户更为看重的产品附加值,通过塑造高端品牌,以此强化爱情在彼此心里的重要定位。都是卖玫瑰,但是Roseonly赋予了玫瑰更大的意义,大受高端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


【片段三 · 互联网思维就是建立系统、制定规则 · RIA】
R·阅读原文片段
《转折点》 p27
  通过上面这些互联网产品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是一个系统,企业提供这个系统运转的规则,但企业自己不直接参与到产品、服务的提供环节当中,他们也无法精确地控制系统的运转,只能通过改变规则来对系统施加模糊的影响。
      这就是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它是一种系统思维。在互联网公司所建立的那个系统当中,产品经理扮演的其实就是上帝的角色,他建立规则,通过规则去影响系统当中各个主体的行为,进而让整个系统实现良性的运转。
       作为传统行业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模范,小米改变了手机行业的规则。传统的手机行业是靠差价赚钱的,我一个手机成本是1500元,卖2000元,那我就赚了500元,这是传统思维的做法。小米的规则是什么呢?我一个手机成本1500元,好,那我就卖1500元,甚至1200元我都敢卖。传统公司开始的时候肯定觉得小米疯了,或者是以为小米是把他们挤破产了再提价,这是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得出的结论。可是对于小米来说,它其实不在乎硬件本身赚不赚钱,它是通过硬件来获取用户,用户才是小米的真正目标。有了用户以后,小米建立的一套生态系统就可以运行起来了,它可以在里面卖书、卖App、卖商品、卖游戏……它可以把卖硬件亏的钱全都赚回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要悲观失望了:如果互联网思维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少数人的游戏,和我们大部分人无关了?当然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建立规则,这个规则可大可小,大规则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小规则可以帮助你改善你的很多事情,例如——
· 用互联网思维做营销:我又要提到美国租车公司Uber了,它没做过什么广告,我就知道了它,那它到底做了什么呢?当你注册成为Uber的用户之后,它会给你一个邀请码(我的是9ny97,您可以输入进去试一下),你把Uber推荐给你的朋友以后,他输入你的邀请码,他账户里就会得到100元的体验金,当他乘坐过Uber之后,你的账户里也会得到100元奖励。利用这样一种规则,Uber就把用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个系统就开始运转了。我们明道的营销方式和Uber异曲同工,老客户推荐朋友使用明道以后,他和朋友同时使用免费获得额外1个月的高级服务。
             
@朱全武
#I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
以小米为例,先通过让人惊叫的产品吸引用户,然后建立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中的副产品、周边去获得收益,也可以借用生态从第三方获利)。形成壁垒,他人基本无法复制。
所以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需要资本的介入,否则无法玩。据说互联网产品,每个用户大约值100元,可以用来估值该公司
#A1 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
貌似很多颠覆者都是先建立新规则,打破传统,吸引用户,然后建立一个生态系统。

@雪菲
#I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
建立规则本身不是目的,规则建立的好,系统才能运转,各层级各有所得,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A1 联系过往经验#
我家最近有小规则:积分制。主动打水+10分,主动洗碗+10分…惹老婆生气扣100分 积分可以换要求。嗯,比如我攒了100分,可以要求他去买一次紫菜包饭。这里有个小差异,就是主动做事不扣对方积分,而是给自己加分。我发现大家都喜欢攒分儿,于是主动性提高不少…然后遇到实在没主动性的事情,考虑到对方是花那么多劳动换来你的一次投入,也就能去做。
#群内讨论#
朱全武
我有个朋友支付宝出来创业,最近在做类似的应用,出了测试版,第一版将要上线。@雪菲
叫zuibon。将虚拟与真实结合,用游戏的方法提升情侣间的趣味,我很期待上线。


@赵周
#A1 联系自己的经验#
今天,给三十多位仁脉公司的课程顾问讲拆书帮。仁脉是珠三角最大的培训公司之一,这三十人是他们销售中的精英,每人每年都是几百万的销售额。换句话,这些人一起努力给企业客户推广一个培训老师的课,可以轻松把这个老师一年的时间排满。我跟他们说,如果今天关于拆书帮学习法的分享和演练让你们激动,让你们觉着真是有启发有收获,那么去把你的激动和认同传递给你的客户,让企业大学的人士和培训经理们去了解拆书帮,并在企业中尝试起来。但是,你们不要推荐我去给他们讲课。——他们说,“啊?!”
因为请我去讲,贵且不说,能涵盖到的企业太少了。这样太慢。我们在努力开发一系列的资料,让有点兴趣的企业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应用拆书帮。
有五百家企业应用拆书帮在他们的组织学习规划中,我们在出版,网站,拆书家认证体系……等方面的规划,就可以实现。我们还可以组织不同企业的拆书家相互去讲,窜访。这就是建系统,定规则的应用。

@许维:
#A2 规划自己的应用#
用互联网思维做管理:在这里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下个月明道社区就会上线了,如果按照传统思路,我肯定要去招聘几个员工专门来维护社区,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效果还未必好,因为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人肯定是挺难找的。我的做法是:不招聘专职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而是把整个销售团队的几十个部署顾问全部变成社区的维护者。我的规划是这样的:在首页设立顾问排行榜,通过在论坛当中发布高价值内容、解答客户的疑难问题,顾问可以获得来自用户的“赞”,赞越多排名就越高,他们获得客户的几率就越高。如此一来,我就把整个销售团队都变成了明道社区的内容贡献者和客服了。

@Crystal
#I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虚拟空间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独立存在的个体,大家互相交流切磋。我们这些塑造虚拟广阔世界的人要做的就是默默观察这个虚拟空间,在自己所擅长的空间里,探索适当的规则模式,做出产品,而后由大家品评,适合大家的就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不适合的再去探索新的规则,以新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A2 规划自己的应用#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求生存,就要有快速提高竞争力的本领。拆书是一种形式,如果没有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就是白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利用自己的专长,先做一个小东西发在互联网上,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有这样创造能力。明年这个时候,用一个基本可以开始盈利模式的网站或软件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

@小董先生
#I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通过建立和更改规则从而影响系统当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小米卖硬件不挣钱,甚至是贴钱,更改了行业靠硬件谋取利润的规则,赢取了大批用户。从而使得它整个生态系统运行起来。然后通过卖应用,软件,周边设备等实现盈利。
#A1 联系自己过往经验#
像京东自建仓储和物流,实现周边地区当日达,一日一送,甚至是一日两送的物流服务,打破了以往物流的规则,赢得了不少用户的称赞和好评。这是一种非常棒的互联网思维。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