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成长之《北大毕业等于0》_北大毕业等于○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创业 > 北大毕业等于○ > 收获与成长之《北大毕业等于0》
KENT 北大毕业等于○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8-06 20:08:26

收获与成长之《北大毕业等于0》

           收获与成长之《北大毕业等于0》

作者:王文良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7-80146-666-7/k•22
 关键词:励志,营销
          看到书名的第一眼,就很自然的认为这应该是位老练、深谙世故的老先生引据各种例子,讲各种故事,说各种道理的书,但北大这两个字还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随意翻了两页,才发现这像是本传记,讲自己的故事,是本励志的书。
         我经常把故事和理论的东西分开读,以避免故事中的水分对理论的影响,同时避免理论对我独立思维的限制。而作者却是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手,无论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甚至看完《李白传》后,还给他做了一个SWOT分析。纵观全书,不仅仅讲自己的故事、跌宕起伏的职场经历,更讲了许多基础的理论知识,主要是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西方经济学和企业文化及培训。除了讲到一些人际关系外,倒是很少谈到心理学、人性的话题。既然是读书,就必然要寻找收获,就要一点一点地找。
楔子----难以忘怀的演讲
1999年12月25日,作者任美联集团中国汇联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兼销售总监,要给手底下的几位大区经理做一番动员,讲话的题目就是《北大毕业等于零》。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自己一天进了87家餐馆,遭遇无数次失败,吃尽苦头的故事。作者正是想向手底下这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们,证明:从事销售需要一种特殊的精神,没有它,什么招牌都等于0。其实,在书中几乎每一句“••••等于零”后面,作者都会加一句类似于“从零开始”的话。
A篇-----艰难困苦的童年
作者总喜欢找一些特殊的片段开篇,像电影一样。这次是84年离别母校的演讲,在雨中,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讲的真很好。其实,更令我好奇的是作者的记性怎么这么好,这样具体的演讲内容至今都能记得住,可能真的是记到骨子里了。演讲题目是《机械记忆与灵活运用》讲的是学习方法,怎样考上北大的秘诀。也很苦,不信我问你《木兰诗》总共有几个字?王文良知道。
故事开始于1965年5月12日的佳木斯的一个八口之家。作者在书中经常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因缴不起学费备受欺辱,吃不饱饭,打过架,被开除过,还在麻药失效的情况下开过刀。”“那时我最好的朋友有三个:‘饥饿’、‘寒冷’、‘孤独’。”“转入新学校后,旷课、打架、受罚、被赶回家仍然是家常便饭。”
作者还讲了小时候许多敢作敢为的故事,打架、把假山当滑梯、爬大树、游泳、在冰上滑过大窟窿,几乎所以危险的事他都做过,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打架打伤,在麻药失效的情况下缝针、从小山上滑下了撞到树上、爬大树又摔下来、游泳差点一命呜呼、冬天掉进冰窟窿••••。但正如作者所言,事情总有其两面性。虽历经无数苦劫,遭受巨大痛苦,却培养出不畏艰难,不躲不推敢于向前的性格。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观点,少年时的某些行为和记忆会在他以后的的人生中留下深深地烙印。小时候的贪玩,专注,冒险精神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若是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作者晚生二三十年,肯定是在家家长批,在校老师批,掏鸟窝,砸玻璃,打架惹事。然后呢?辍学、打工,终成混混,最好的结果也就是终其一生,养家糊口,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到底是什么样的机遇让作者发生了转变,作者在日后总结的时候,似乎将这种转变看成一种必然,童年的困苦和艰难所造就的必然,过分地相信磨难造就成功,这些经历确实也成了作者日后的宝贵财富和巨大资本。而我则相信相对的顺境能给人更多的成长机会。促使作者转变的是一次考试—中考,作者称之为:绝望中考上重点中学--一生中最大的转机。我并不是怀疑作者获得巨大成就的必然性,而是相信机遇对人确实很重要,而书中很少提到。
转机来了之后,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把玩的心思,花一半在学习上,你就能考上重点大学”,这是当年父辈对我说的话。而作者是把所有玩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学习直线上升,命运一转再转,个人的潜力是强大的,强大到连你自己都不敢相信。
之后作者又讲了初三时参加演讲团深入到农村、工厂、监狱演讲的经历,这些经历的确宝贵,日后在大学里,公司里的演讲、辩论,无不彰显其巨大的影响。
在书中,每一章节的最后肯定是作者的总结,总结在这一时期的的经验教训,感悟、不足等等。读完全书我才发现作者真的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人,把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都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我也喜欢把作者的总结抄下来,拿来激励自己。
第一, 我有一种不甘人后,追求卓越的强烈愿望,因此会有一种拼命精神。
第二, 我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自己,而不是靠父母逼着学,所以学习起来会有一种忘我精神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和辛苦都无怨无悔。
第三, 对人情冷暖的感悟,坚定了我自强不息的念头。
第四, 我有长远的目标,不为眼前的小事所烦恼,一切服从大局。
第五, 我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六, 不断反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其实,我非常热衷于说说作者的这些总结,但这些都是作者以自己为出发点的话,实在无懈可击,只能细细品味,力求收获。
B篇----北大的青春岁月
这一篇主要讲自己在北大的见闻、思考、读书,更多的是一些实践活动,让人自叹弗如。文中多处对身边小事的点评,足以见作者之情怀。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的见闻和实践活动---读书感悟,暑假卖菜,香山奇遇萌发初恋,创办家庭教师介绍所,办交谊舞学习班。把这些一总结,发现作者好像就写了这些东西,作者按着时间关系把这些串起来,有点乱。
  “ 暑假卖菜,终生受益”,这一节给我的印象最深。作者的总结是:“第一,卖东西要找冷门,重点是有特色”,“第二,批发比零售赚钱,要规模经营,有点技术更好”。这似乎是作者商业思维的萌芽,后来的家庭教师介绍所,交谊舞学习班,无不显示出作者独到的商业思维。至于其他,独自咀嚼。
正如作者所说,这段时期成功大于失败,求知不忘实践,博览群书(好像许多北大人都会谈到这一点)。作者把自己的的大学描绘的越成功,与日后的反差就会越大。
C篇—跨国公司大熔炉
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政府机关,自己的计划是“两年内当科长,五年内当处长,十年内当局长,十五年内当上部长”,事实上却是处处碰壁。正如作者反思的那样:我读西方的人物传记太多了,西方人主张在你的上司面前要大声地说:“我最棒!”,这在中国是很忌讳对;另一方面,作者期望值过高,明显的脱离了实际。在我本人看来,作者要强的性格,始终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潜在的领导者,或许这是长时间养成的思维习惯,天之骄子的心态,仍在潜意识里发挥作用。其实,像作者这样有能力,有梦想的人或者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人都很容易这样:对上,总怀有不满,总会情不自禁的指出领导的短处,施加各种影响;对下级,总没有足够的信任,对他们做事总不放心,事必躬亲。记得《激荡三十年》中,吴晓波先生写史玉柱是,就用了“天才的通病”这个词。作者总结说当时的干部晋升途径主要有:
一, 有背景的人。
二, 给领导做秘书的人。
三, 听话的人。
不知现在怎样。
第一次漫游中国,700元钱,各种感慨,不愧是北大毕业生,算的上精简版的《文化苦旅》了。
作者的商业思维成长,主要在顶新(康师傅品牌),对于顶新的企业文化,用人制度,招聘培训都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进入跨国公司要经过许多考试,作者在书中也讲了许多应对策略。作者的工作是销售,其实这本书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营销,书中更是讲了许多关于销售的理论和实例。作者不仅仅肯吃苦,更比别人动脑子,这才是应对有挑战性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在职期间,作者做成了顶新集团一笔最大的直销生意—200万。这个故事作者描绘的很详细—与老部委相识,相交,老先生有感于作者的正直,是少有的优秀的年轻人,帮他做成了这笔大生意。做生意先做朋友,做事之前先做人。业务做好了,升职是必然。职位越高,挑战就越大,机会就越大,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就越多,与上下级的冲突也会放大。作者当时自我感觉良好,业绩不断刷新,各种销售创意层出不穷,只是做事太专注,只顾埋头拉车,不看路。这样就很容易与上级冲突,先斩后奏一类的问题自然很多。作者在下属中威望也很高,重下不重上,有点架空上级的意思。然后呢?突然下野。
下野后,主管一些培训事宜,成了一名讲师,地位似乎更上一层楼,有点学者风味了。作者说过,顶新取胜的关键便是对销售人员的培训,这一节却是讲了许多课程。工作结束后,继续到一线从事销售,进军上海,开发东南区,期间有得有失,让人成长更快的是失败的经历。在“上海陷阱”中,既不参与也不盲目举报。“武汉风波”却真的很棘手。代理商与总公司有些旧账划不清,当双方都拿不出证据。作者争得总公司同意,说服代理商继续合作,旧账作废,代理商汇钱进新货,而总公司却扣下钱,邀清算旧账。作者夹在两者中间,不知如何是好。是你,你怎么做?这是个死局,谁在这个位子上,都不好做。
回到北京后,没有实权。工作很好做,也很清闲。之后就是遇到无数的人,做了无数的事,看了许多书。之后又遇到好上司,重新启用,最终当上了北京所长。在北京,有了作者一直想有的的北京区销售经验后,下一步,就是辞职,寻求更好的发展。
之后,老上司引线,加盟益华。作者发现了益华在华投资的重大失误,又遭遇职场小人,然后离职。
接着,加入美联,没几天,因为迟到,被顶头上司狠批了一顿,之后—辞职,西北旅游去了。作者此举的确太鲁莽了,作者讲的也不是很清楚,总之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西北之行中,在长沙又遇到该公司的人,又回到美联工作,是不是很走运啊!离职期间,又研究了许多东西,像厉以宁、萨缪尔森,古典管理理论等等。
复职之后,是销售部经理,先后遇到两位很好的经理,本书开头的那次演讲正是与后者合作期间。在这里,作者与他相互做了SWOT分析。上司给他的分析是:
优势:从基层做起,管理根底深厚,尤其是专案经营,精耕细作的能力非常突出。
劣势:情绪化较重,做事过于专注。
机会:营销和管理。
挑战: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作者在读《李白传》时,曾给李白做了个SWOT分析,
优势:才思敏捷,感情丰富。
劣势:易感情用事,性情耿直,容易得罪权贵。
机会:文学创作。
挑战:一心要做官。
我一时手痒,通读全书,也给作者做了一个SWOT分析;
优势:吃苦耐劳,善于学习总结,做事脚踏实地,开创能力强。
劣势:情绪化较重,常常忽视社会中人的作用。
机会:销售一线,教育。
挑战:只能负责具体的工作,热衷于管理,醉心于领导。
   我说作者“常常忽略社会中人的作用”,是因为我觉得作者从没有谈到机遇的问题,加之作者做事太专注,把什么事都当成专题研究,以前跟曼园聊天的时候发现:做事太专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对人的冷漠,专注于问题本身,忽略人的细节,对事不对人。
作者未来的挑战不会是人际关系,因为作者已然成长成一个老滑头了。在我看来,作者似乎有些痴迷于管理事业,其实作者从小就痴醉于那种运筹帷幄,指挥手底下的人攻城掠池的感觉。从来不把欲望当成欲望来看,而且善于在下属中树立威望,却不在意与上司的周旋。作者最后曾分析过为什么自己没有成为百万富翁:自己错过了最佳创业时期,正是因为放不下企业的那份高薪,患得患失。我觉得另一方面便是作者的这种性格-渴望成为受人尊重,拥有威望的管理者,类似于外交部长的角色。尽管作者最后还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意在培养管理销售人才。我却不怎么看好。当然这全是我自己的看法,记得老师曾评价说,刘心武先生讲红楼梦讲的有点病态了。现在我自己好像也是这样,刻意寻找什么,却把自己丢了。
故事继续,就要讲作者进入格林柯尔做销售总监,除了几项销售方面的改革创意外,作者也没有多提。职场上的事,到此小结。作者最后总结的是几位商界的老板朋友,似乎要看看怎样才能成为富翁。
D篇---做中国销售学第一人
这一节讲了作者所总结的销售学--中西方的销售学,分析了中国的销售学现状和销售人员情况。我们确实很缺这方面的人才啊!
“我是创立中国销售学的最佳人选,我有这个资格”,看起来这才像是北大毕业生的口气。

书中介绍了许多实用的东西、想法,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维。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