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倒不如说像一本教育学小说多点。_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理财 > 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 > 与其说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倒不如说像一本教育学小说多点。
Elaine 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4-30 23:04:02

与其说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倒不如说像一本教育学小说多点。

《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瞥见这个书名时,满以为又一本以日常生活的经济现象划分章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自《牛奶可乐经济学》大行其道以来,类似经济学读物就突然遍地开花,无非不过一套“发现日常生活某种经济现象、提出这种现象、再用经济学原理解读解读以帮助对经济学零认知的读者从生活中发现点乐趣”的模式。
读这本书时,首先对这个题目发生了兴趣。中信出版社的包装嘛,原著翻译过来时一定要取个能刺激中国读者消费欲望的书名,于是原名“everything of the price”就被译成了“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瞧瞧,多有噱头,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超市里撞见亚当·斯密,你能告诉我些什么我没在生活中发现的秘密?想必是由于文章由超市的涨价个事件发端,可你千万别以为整本书就围绕着超市展开了,尽管其装帧设计几乎以此为主题,这就好比新闻的由头,只是借由这个事件展开剧情而已,通读下来才发现,呵,不过一本教育学小说,用经济学的名字进行了包装。而已。
书中人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鲁思。这是我广大中华最为稀缺的灵魂工程师吧。不知国内那些尤其是高校里的叫兽看到这样的模板,会不会羞愧至死?想来是不会的。原因,众所周知。
鲁思要向学生表达某种观点与思想时,会从生活中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事情娓娓讲起,让人一开始实在搞不懂两者间有何联系,通过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去引发他们的思考,层层深入,却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答案,让学生自己在这些疑问中寻找,从而使要说明的事情能更深刻为人所理解。而中国学生的惯性思维是在思考后习惯性索要“标准答案”,答案的缺失甚至会使人“不明真相”,殊不知寻找答案的过程或许比答案本身更有趣也更有意义。
正如鲁思理解的那样,教育就像投资经济学,埋下种子,“在种子长成大树之前很久,即已具有价值——潜在的益处足以使它具有价值。教诲就是埋下种子。知识,或更好的是智慧,是像树一样的投资,可以不断地结出果实“。
鲁思说,“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我为学术杂志写了一些学术文章,只有一小撮学者认为我的文章有意思。但是在教室里,我多年来教过几千名学生,我教他们懂得世界的复杂性。他们有一些人之所以选我的课,是因为拿学位的需要。另有一些人之所以选我的经济课,是因为他们认为以后写在简历上好看。但是,也有一些人选我的经济学课是因为他们希望搞懂经济学。我可以看出来,你是想搞懂经济学,而且我估计,你终有一天会因为搞懂了经济学而受益良多。我希望你能拥有我认为你某一天会需要的工具。我无法靠几次谈话就教会你,但是我想我大约能点燃某个火花,而它能在日后变成熊熊火焰。一个教师只能希望做到这个程度。”
因此,作为教务长的鲁思顶着学校最大赞助商的压力,鼓励学生在学校抗议这个赞助商的不良商业行为;故意关机爽了很多对于斯坦福大学来讲很重要的约会而抽时间找这个未来会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谈话,启发他心中种子的萌芽。可以看出,一个真正对自己专业参透并热爱、把教书的职业当做一份事业全身心投入,将专业与职业融为一体作为养料灌溉给一朵朵待哺的花骨朵儿的伟大教师的身影,在读到上面那段话时,很难不动容。我是发自内心的,深深被感动。如果真有这样的老师的话。
诚然,这也无非不过一本裹着经济学皮的小说而已。然而反观现实中国,着实让人无语。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与其说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倒不如说像一本教育学小说多点。”的回应

jiangming209 2011-07-26 17:10:14

赞同,中国缺少伯乐,除了生活,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