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还是可以的 翻译得。。。_媒介心理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广告 > 媒介心理学 > 原著还是可以的 翻译得。。。
sabrina 媒介心理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2-04 23:12:42

原著还是可以的 翻译得。。。

部分读书笔记

广告中的心理诉求
任何一种类型的媒介广告,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广告,都运用一系列心理诉求的方法影响受众。广告总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产品或服务和我们内心深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联系起来。
媒介心理学P95 通常情感诉求是集中于产品或者消费者的独特性。关于这一点,最近麦当劳的0油添加烤鸡腿堡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百胜食品旗下众多品牌(KFC、PIZZAHUT)习惯打折扣牌不同,麦当劳的广告更喜欢走情感诉求路线。“0油添加 0负担”的广告中:徐静蕾在问一个白领模样的青年男子:你觉得什么是快乐?他回答道:我觉得,我租房子住,不是房奴,没负担,挺好的!之后出现的就是该汉堡的图片以及相关营养成分解说等。应该说,麦当劳抓住了它的主要受众和这些受众的心理焦点。众多麦当劳门店位于商业中心和各种写字楼下,经常光顾的一大部分受众就是年轻的白领群体。而困扰这一群体的一个问题就是房奴——to be or not to be.事实上很多年轻白领现阶段并没有买房能力但在舆论的重压之下常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在看到这则广告之后,麦当劳会在部分受众的心里为自己构建一个与“快乐 0负担 没压力”相符的形象,而事实上,汉堡与房奴并没有任何联系,但人的情感如此神奇,利用好消费者情感诉求就可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媒介心理学P114 俘虏营销与强制性传播
这个专栏所讲的内容与最近在看的一本《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有关。新媒体的经营者们总是喜欢在接受访谈时充满对这种强制性传播的溢美之词,尤其喜欢提及这种传播的受众到达率之高,效果之好,但少有从学术角度去研究分析这种传播行为对公众利益的负面影响以及天长日久由于受众反感心理造成的对营销方形象及利益的伤害。所以,推广来看,不仅是新媒体,所有的大众传播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对受众进行了深度调研的了解之上,才能收到信息传播和形象塑造的双重良好效果。这本书就是以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新媒体强制传播的现象、规律、手段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撰写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当代社会某种现象时的论文时可以参考其中的研究方法和整体思路。
2010年11月19日,复旦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论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教授谈大屏幕与公共空间,说它既可私人表达(求婚),集体消费(农民工户外看球赛),1、新的城市地标;2、新的都市文化新景观;3、新的权力关系与文化认同;4、私人关系介入公共空间。
2010年11月21日晚20点40分,一名男子来到北京世贸天阶“天幕”,打开笔记本电脑接上无线网络后,躺在躺椅上玩网络游戏。世贸天阶“天幕”长250米、宽30米,面积7500平方米,是全亚洲最大的LED屏幕。据了解,该男子是某著名网络游戏公会的会长,耗资10万元包下这块巨幕玩游戏。这种行为是不是符合我们的社会规范和公众利益呢?对于大屏幕这样的公众空间,管理应该做到何种程度是既能维护公众利益又能有效利用空间进行有益传播呢?


媒介与儿童
关于媒介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本人参考了以下几篇论文:《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介绍及启示》 ;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看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
同样是关于媒介暴力的研究,角度有很大不同。美国有从培养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也有国家电视暴力研究那样利用抽样调查并分析的调查研究。这要看作者所关注的点。

“国家电视暴力研究”的发现
根据“国家电视暴力研究”报告可以发现,美国60%左右的电视节目以及90%的电影都有某种程度的暴力内容。总结该报告对美国电视的总体评估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第一、多数电视节目里的暴力行为被美化了。施行暴力行为的常是有魅力的好人,这会使观众产生模仿倾向。
第二、大多数暴力节目的影响被淡化净化了。报告称:“电视节目经常忽略和低估了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只有低于20%的暴力节目显示出暴力对受害者的家庭、朋友和社会的长期破坏和影响”。
第三、多数的严重暴力行为被轻描淡写化了。40%发生在真实情况下会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在电视里面被幽默所掩盖了。反复播放此类镜头会使观众麻痹,产生脱敏,觉得这类暴力无足轻重。
第四、非常少的节目强调反暴力的主题。暴力镜头本该用来教育观众,产生劝阻人们产生暴力行为的效果,但只有5%的节目出现了反暴力信息。

关于媒介素养
本书的观点是,当代媒介素养更强调能动的选择,而不仅是保护。也就是说,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多的控制对媒介的解读。但我认为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又发生了变化。不仅仅需要控制自己对媒介的解读,也要控制自己在传播时的信息筛选水平、能力。
《浅析网络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核心变化》这篇文章中阐述了网络时代公众媒介素养向传者素养转化的趋势。在每人 都能拥有“微博”这样一个“短平快”的媒体之后,个人就是自己的“把关人”,影响别人变得很容易,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此时筛选信息、甄别真假等个人素质变得愈加重要。
新媒体时代的把关现象参考阅读了以下几篇:微博客的把关问题及其对策 寻找Web20时代自媒体的把关人——看自媒体背景下的把关人论网络传播中受众主体性的发展(硕士论文)
前两篇:
定义(概念)界定→传统理论的背景介绍→现代的理论变化→对策或结论
硕士论文:
宏观分析→微观分析(结合案例)→总结特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建议

媒介与体育
媒介对体育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为什么媒介尤其是电视能对体育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首先一点原因当然是有大批的受众欢迎电视区转播去报道体育,而体育受到人们的欢迎却不仅仅是比赛很精彩这么简单。体育和音乐是最能调动情绪的(虽然不是体育爱好者的我并不这么认为),而媒介通过对体育的报道和音乐的报道触动人们的情绪。原因既有个人心理中比较原始的成分,也有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刻板认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定义:英雄崇拜、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在国与国的体育竞争中获得的满足感。用传播学的理论来解释的话使用与满足理论比较合适。人们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当然这种理论把媒介放置在了一个比较消极的地位,而受众是更积极的。但实际上,受众在使用媒介的同时,也被媒介改变着:比如体育转播中插播的广告、对你支持的球队提供赞助、植入各种各样的软广,甚至某些时候体育或音乐已沦为政治工具。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