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看了《新鲜》封面上王佳芬的照片说:这是个男人吧?确实,虽然在画面中,王佳芬正在微笑,但高挑的双眉,挺直的鼻梁,小而有神的眼睛,包括稍向前倾的 姿势,都让人感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一般来说,只有男子才有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于是,就有了这个标题,像须眉一样的巾帼。
王佳芬是个很纯粹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和居里夫人很相似。王佳芬生于1951年,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的一批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她所受的教育和她所追求的理想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为中国人民的光明未来而努力奋斗。我所说的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而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心中的梦想努力奋斗并最终成功的人。王佳芬是这样的人。
看《新鲜》是因为看了《野蛮生长》,我很想知道一个民营企业家和一个国营企业家有什么不同,无论是从人生的轨迹,还是当事人的心态方面,包括他们经营管理的理念。看了之后我觉得,这两类人完全是两条不同道路上的人,他们不仅不同,而且有很大的差异,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
冯仑是个充满哲学思想的企业家,他从自己所经历的现象中感悟商业的真谛。他的领悟有些松散,他在行走中寻找自己的理想,也在行走中找寻自己的位置。我强烈地感觉到,冯仑是在做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到现在,或许冯仑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在整个过程中,其实是没有的。冯仑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浓缩的拓荒者形象,他们都在寻找自我。
王佳芬不是,在进入光明之前,她已经在国营农场做过24年(1968~1992年),这是一段特别艰辛的经历,也是一段个人的成长史。在这段时间,王佳芬一路战胜各种困难,从一个小小的知青一直做到农场厂长,她不断地积累自己的能力和自信。一个不可战胜的王佳芬在1992年之前就已经锻造好,所以,光明遇到王佳芬是光明的幸运,而不是王佳芬的幸运。令我感到惊奇的是,王佳芬的价值观似乎从来都不曾动摇,她那传统得几乎要被80后、90后嘲笑的执着与坚持,是支撑她走到最后的原动力。王佳芬的价值观在她的前农场时代就已经成形,这与冯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相信,在王佳芬的心里,她确实是想为中国、为共产党做一番事业,这也是她一生不变的目标。
王佳芬是个商业奇才,这表现在她超强的学习能力上,她从来不拒绝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纠缠十五年的法国达能,还是数度合作的麦肯锡,她都是抱着真正的学习态度向他们请教。这种不知疲倦的学习,使光明可以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使光明可以上海区域品牌的身份领跑全国牛奶市场。
读这本《新鲜》,就像在看一本流水账,阅读的趣味性相比《野蛮生长》要差得多,但显然,王佳芬在用自己笔记录历史,一个国营企业摆脱包袱、学习外企、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关于光明,王佳芬几乎记录了所有的重大事件,在那个时间节点上,王佳芬怎样和光明同呼吸共命运,光明又是怎样转危为安。
没有坚持,就没有王佳芬和光明的一切。坚持是王佳芬最具魅力的品质,在农场,没有王佳芬的奋斗,她或许早就成为众多回城知青中的一员;在光明,没有王佳芬的坚持,可能达能早就吞并了光明,光明也极有可能成为另一个乐百氏。奋斗对于王佳芬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对于创业者来说,尤其如此。
精神支柱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如此之重大,甚至超越了精神支柱本身的含义。我感觉,你信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信。信了才能成功,而且信的过程中纯洁度越高、怀疑度越小,你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商场可以让任何人变得残酷,冯仑也说过类似的话,杰克·韦尔奇也说过。或许,这就是一个人成功的代价。王佳芬在光明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在这本书里,她提到自己的父亲、丈夫、儿子的地方只有寥寥三四处,在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背后,王佳芬也失去了很多可以享受生活的机会。我注意到,光明的战略转折很少有王佳芬通过别人来决定的,最终拍板力排众议的往往是王佳芬一个人。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王佳芬令人钦佩的商业敏感性,也体现了王佳芬承担责任的勇气。
不会不能承担的人,永远也做不成大事。就像做读书会一样,承诺的关键在于自己对自己负责,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王佳芬就是靠着一路承担责任,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在《新鲜》里,有一段光明和达能的故事,很值得一看。作为一个典型的共产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王佳芬对待达能就像看一只狼,时刻盯着资本运作方面达能的小动作。在这本书里,王佳芬把秦鹏说成是一条“黏虫”,很形象的比喻。
王佳芬把自己的心得在书后进行了一下总结,一是机遇,二是专注,三是人才,四是坚持。这是一个胜利者最后挥舞的双臂。
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抹掉我们身上的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