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式家庭在新时代的胜利_世界因你不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世界因你不同 > 儒式家庭在新时代的胜利
xhxyfd 世界因你不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1-23 20:01:42

儒式家庭在新时代的胜利

儒式家庭在新时代的胜利 2010-01-23 19:53 (分类:北京见闻)
http://blog.renren.com/blog/229521473/442935077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看这本书是因为GOOGLE的博客申明,早上8点在图书馆用Greader浏览新闻时看到的,当时就想到了他,下午在《环球企业家》上又读到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就愈发觉得李开复在世界IT界之于中国的重要,于是就跑去买了一本。回到寝室马上翻到关于GOOGLE的那一章,然后就边看边大呼小叫,很多东西就一下子看懂了,呵呵。

“我和他们都知道,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尤其是在众多跨国互联网公司退败中国的今天,我深深懂得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运营的种种困难,也深刻理解他们最终选择离开的无奈。幸运的是,谷歌中国用超常的耐心、超人的毅力、卓越的产品逐渐赢得了中国用户的信任。“

”曾经有人说:在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中,跨国公司面临冲突的可能性比制造业大得多,并且往往无法与当地文化和政治环境协调起来。也有人说,一家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会遇到比外界所能想象的多得多的变数,这些变数既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并且,跨国公司将在中国遭遇的各种竞争是如此强悍,以致在谷歌前后,雅虎、亚马逊、eBay 和MySpace 均饱尝挫折。在这种背景下,谷歌在中国的生存就更有意义。”

想起在GOOGLE退出事件还没有成轩然大波之前,李开复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的一个留言:“来自一个很有智慧的朋友:人会失去,最终来说,甚至包括生命。然而,危险所在之处,也生成着拯救。终极的拯救,不是免于失去,而是免于恐惧。”其实,在事件迸发的那一瞬间,让人看到的的确就是人的恐惧。献花的、打酱油的、猛烈抨击的、被洋大人摸了一下头马上红脸的。。。都是失去的恐惧,对刚刚获得的一丝自由滑落手心的恐惧,更是本质上无力的体现。制度中缺乏来自民众对精英的抗衡机制,终归会是这样的。

今天不想谈这些严肃的,这也不是一本IT经理人的自传可以承受的。

李开复出生在四川,儿童时期在台湾长大,少年时代就西渡重洋求学(很像那些清末的公派留学生,呵呵)。在家中接受了还十分完整的儒家式中国教育,在美国接受了也算十分完整的罗马式西方教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西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今天,由从儒式教育中走出来的成功例子,真是万幸。

打开书的第一页就是一张单独的家庭合照,妻子,女儿,热情甜蜜的微笑,一瞬间就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超级成功的男人。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奇怪,即使你腰缠万贯,日理万机,无数人离开了你就不能工作了,甚至地球离开了你也要停止转动几秒钟,但是,只要说到你不孝、离异、膝下无子女等,在儒家文化的评价标准下,你就不能算作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对象了。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在治国平天下之前。我把这理解成在资本的逻辑下,传统文化在人心中的反抗。但是一直存疑的是,这样的反抗是否有意义,简单的说,就是在资本摧枯拉朽般的攻城略地下,传统文化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的反抗,是否最终难逃被彻底剿灭的命运。所幸,从这本书中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坚持的意义。

书中对李开复父亲李天民的着墨并不太多,但是确实这句话最好的注脚:儿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书中描写了一个小细节,说李先生后来有一段时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和李开复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开复用车把父亲送到匹兹堡大学的东亚图书馆,晚上下班再去接他,李先生中午就买一个简单的三明治在图书馆里吃。父亲是一个经历了中国的没落和崛起的老人,以“把他所看到的一切、所研究的一切写下来,留给后人”作为自己人生最后的义务,也不就不奇怪李开复一生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李先生虽然49年就去了台湾,但对中国大陆却一直十分眷恋。“尽管自己的父亲总是言语不多,沉默寡言,但是提到中国的时候,眼神里总是流露出悲伤和怀念。”,“父亲一生心系家国,晚年听音乐会,每每听到大陆的老歌,总是抽搐不已,难以抑制心中的悲情”,“他总是在问我:“是不是有机会把你做的最先进的研究带回祖国?””。应该说,年轻的开复一开始还不能理解父亲说这些话,做这些事时的深情和深意,但那颗要回到祖国的心灵种子却是从此就种下了,在之后的人生中,只要有了合适的阳光和充足的雨水,种子就会自己发芽了。

母亲对开复的影响要比父亲来得多,开复也坦诚自己与母亲的感情要比与父亲的感情更深。在离开台湾去美国之前,开复每天都和母亲睡在一起;即便去了美国,母亲也事无巨细还管着开复的很多生活,每年母亲都会来美国照看他半年,母亲甚至不允许他交美国女朋友,还为他安排暑假台湾相亲等等。但这只是李母对于开复平时生活影响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李母坚强、勇敢的性格让开复在面对日后很多人生选择、人生困难的时候,有一种坚持与乐观的心态。

“1950 年初,坚强的母亲终于决定结束这种分离的生活,冒险带着5 个孩子去台湾寻找父亲。通过各种途径,母亲辗转得到一张去广州的“路条”,也叫“通行证”。得到了通行证后,一家人就立即乘火车从成都到达重庆,经过一个星期的等待以后,才干辛万苦地从重庆到达广州。据说,在去广州的路上,母亲带着5 个孩子辗转奔波,一路上经常遇到检查。尤其是从广州到香港的路程中,非常艰辛,他们在香港生活的费用,只能依靠一小块金子。我哥哥把金子焊人手电筒中,希望不被发现。一次,检查人员看到了母亲带在身上的手电筒,刚刚想要拆下来检查。在我妈妈怀里的四姐,当时也就一岁半,用稚嫩的四川话叫了一声 “baibai(伯伯)”,还不断地微笑。检查的那个人愣了一下,俯下身去拍拍她的脸,摸摸她的头,就忘记去拆手电筒了。这一声“baibai”,可谓在危在旦夕之际挽救了我们全家。这只是千山万水跋涉的一个插曲。全家到达广州以后,下一步便是坐船去香港。据说,当时很难找到愿意去香港的船只,更何况是对于拉扯5 个孩子的母亲。因此,母亲在到达广州后,在广州滞留长达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到达香港。到了香港,她才打电话通知父亲,她即将带孩子们赴台,这是他们分居海峡两岸之后的第一次联系。”

还有开复的兄弟姐妹。梁晓声说过,一般的中国传统家庭都会有一个“ 前行者",他的存在让整个家族能够保持一种向上的趋势,或许他只是一个小商人,努力让自己的家族免于赤贫;或许他只是一个小科员,奋力地解决自己家族成员的工作问题;或许他只是一个小教书匠,但坚持使整个家族有了文化的脊梁。在开复的家庭中,一开始大哥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在美国才刚刚找到一份稍微稳定的工作,就坚持要带弟弟去美国接受最好的教育;后来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刚开始读博士,住的地方什么家用都没有,又不好意思向哥哥姐姐要钱,哥哥姐姐于是就每人凑一点自己暂时用不上的家用,也没告诉开复,偷偷地攒在一起帮他拼凑起了一个起码的住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开复,虽然后面没有说,但我相信他肯定会承担起自己在家族中的责任,或许现在他就是这个家族的”前行者”。

关于这个话题还可以说很多,还有他的妻子,他的女儿等等。我觉得自己有一些文拙,在读书时心中很多感受没法用文字表述出来。我只是觉得,李开复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儒式教育在现今社会仍然有其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不写了,越写越糊涂了)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