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开复看美式教育种种_世界因你不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世界因你不同 > 由李开复看美式教育种种
XDash 世界因你不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2-24 21:02:55

由李开复看美式教育种种

最近在读《世界因你不同》,由于自己是大学本科在读,因此重点关注了李开复的成长和受教育阶段,特别是中学、大学和博士这段的经历,可谓感慨良多。零星摘录总结,以供分享。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适应我们不能改变的,在有限的范围内将自身提高到极限,寻找打破束缚的突破口,这是我们每一个在中国教育下的学生应当学会的,而不是一味抱怨或屈服。

-------------------- HERE WE GO --------------------

1.美国化的教育宽松、自有,充满鼓励和赞扬。他们在建立学生自信、自尊的过程中,对考试、排名不那么看重,而是看重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并且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孩子:1)从不同观点看问题,没有正确答案;2)经过参与和实践真正理解;3)团队合作,避免零和思维。

书中举了某记者的例子,“10岁的孩子被送进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上物理课,作业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相比之下,国内的教育就相对死板、压抑,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成绩排名、规定动作这些教育方式,严重压制了中国学生的积极性和装造型,只是在锻造流水线上的产品。能够经受住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学习,最终步入象牙塔的,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

2.17岁的李开复就和朋友共同合作经验T恤业务,继而熟悉了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当然也有之前参加“高中生创业尝试课程”的功劳)。相比国内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的青年创业,其实美国人很早就开始这么干了。

3.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规定学生进入大二再选择专业,第一年从必修的人文课程里获取让人一生受益的知识。于是李开复学习到了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课程,并对英国文学非常爱好(这从后面多次提到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之后李开复为他的奥赛罗系统命名为“斯芬克斯”,含义是斯芬克斯的狮子身体代表宏伟的统计模型,人的脸代表人的语音知识,鸟的翅膀代表系统的速度。多么贴切而浪漫的geek式比喻!这比高中课堂上老师反复跟我们强调作文的方法在于“凤头猪肚豹尾”的烂俗比喻不知强出多少倍。

4.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入学的必修科目是游泳。似乎哈佛大学也有这样的规矩,据说是过去哈佛大学某学生在某次航行中与泰坦尼克号同沉大西洋,其母为纪念他而捐助哈佛建成了目前的主图书馆,并要求日后新生入学都要学会游泳,以避免她儿子的悲剧再次发生。由此也可见著名大学课程的设置中传达的浓浓的人情味。

5.李开复在哥大第一年的学费是1万美元,而他的资金来源为:学校每年2500助学金,父亲支付2500美元,贷款2000美元,剩下3000美元靠自己打工赚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美国教育相对完善的助学贷款机制;2)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3)对教育的投资是最大的投资,我们欣喜地看到,日后这些教育投入的收益在李开复身上的转化,何止百倍。

6.哥伦比亚大学有着灵活的转系制度,使得李开复得以从自己不擅长更不敢兴趣的(与奥巴马同班的)法学转到了计算机,从此步入人生正轨。反观国内大学转系制度的层层设卡,使得许多未进入理想专业的学生郁郁不得志而自甘堕落,白白浪费了资源配置,更造成了就业难择业难等社会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阻碍了社会发展。这是值得大学领导者反思的。

7.李开复也曾沉迷游戏(桥牌),彻夜通宵,荒废学业,好在最后找到人生目标,重拾生活。即便在沉迷桥牌期间,他也不是仅仅娱乐为主,更将之推向了职业化(参加比赛、获得奖杯)。玩游戏玩到这个地步,不得不让人佩服。相比某些同学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废寝忘食研究战术看视频逛贴吧,到头来最终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被游戏玩,真是鲜明而深刻的对比。

8.李开复在大学期间收获人生的真爱,对此他的评价是:这段感情让他在美国读博士期间,不再感到孤独,也让他有了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做科技研发的动力。再看某些在校情侣,如胶似漆,终日流连,最终荒废学业、与父母翻脸。前者对爱情的态度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9.李开复读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良性循环机制:优秀师资、优秀学生、丰厚科研经费。

10.“自动售货机装上芯片联网宿舍”这一事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那帮nerds可爱又天才的影子。瑞迪教授在课上大谈《星际迷航》,让我神往,相比之下,在上媒体研究课时,我们的女老师则大谈《冬季恋歌》……

11.卡内基·梅隆的“黑色星期五”制度类似国内的“末位淘汰”,虽说美国的教育并非以排名和成绩为工具,但引入“末位淘汰”这一只鳟鱼来搅动成绩差、项目无进展的学生的这潭死水,倒是很有效的管理手段。

12.海博曼教授对“读博士”的诠释——读博士,就是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领域做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毕业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里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个领域的时候,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13.“李老师的催眠术”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李开复那善于反省自己和克服自身弱点的意志和能力。

14.好的导师可遇而不可求。当李开复决定用与他的导师唱反调的方法进行研究时,导师的话真正体现了伏尔泰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观点,也让李开复能够心无旁骛地走上自己的研究之路,最终硕果累累。

15.无论是谁,要想成功都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代价。“一天18个小时,一周100多个小时,我坚持了三年半”——试问这样的艰辛,一般人谁能耐得住这寂寞?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由李开复看美式教育种种”的回应

mj000001 2011-12-13 22:31:40

嗯。讲的的却很具体,很深刻,不过我更关注的是他的“转折”!
所谓发自内心的“选择”,应该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自信。
儿时大家都有梦,人大了,有人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放弃了,
有人一直在追梦的路上,而我也属于第2种。人到毕业也有一次重大
选择,作者的故事给我深深的感动,听从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吧。

韩叙 2010-02-24 23:50:51

不错不错!恰好这本书也上个月也刚读了,确实也有很多感触,和你的交集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