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和他的子嗣们_The House of Morgan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The House of Morgan > 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和他的子嗣们
懒惰的读书人 The House of Morgan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5-09 11:05:01

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和他的子嗣们

大多数愿意看书评,或者看新闻的人,都能对摩根二字说出他们的印象,但是,绝大多数人讲述摩根的时间难超过两分钟,毕竟知道摩根富可敌国、势可敌国是一回事,能说清摩根家族之间关系,指明摩根在哪些领域做出深远影响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能在摩根及其子嗣们进行有趣的对比,讲述出摩根财团中感性色彩浓烈的东西,那需要专业级关注者才能做到。
达到专业关注者级别的最便捷途径便是翻阅这本书,框架清晰,叙述详尽,它无疑是研究摩根家族最权威的一部著作了。
在一般人眼里,摩根二字代表的是J.P.摩根,其实我们印象中的J.P.摩根已演变成两个人的混合体。老摩根与小摩根父子两人相貌酷似,都是秃脑门、圆鼻头、鸭梨般的身材,这就使人们分不清谁是谁。小摩根还增加了模糊度,晚年坚持让别人称呼老摩根。《摩根财团》的作者提醒说,许多人记住的是一个复合式巨人J.P.摩根。
如果说《摩根财团》是一部人物传记,主要是针对前两部分而言的。在厚达800余页的作品中,作者罗恩•彻诺只分为三部分:领主时代;外交时代;赌场时代。前两部分就是摩根家族祖孙三代人的史记。
作者把摩根公司诞生到1913年那段时期,也是朱尼厄斯和皮尔庞特这对摩根父子联袂出现在世界银行业舞台的时代,称之为“领主时代”。这一时代适逢铁路业和重工业的兴起,新兴产业所需的资金远远超过了最富裕家族的财力,银行家的重要角色就凸显出来。
这时银行家是经济体系中的主人,他们为运河、铁路、炼钢厂、航运公司融资,从而为新生的工业社会提供资本。以皮尔庞特•摩根(老J.P.摩根)为领袖的银行家们作为资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监督着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占尽了权位,出尽了风头。
与权位对应的是老摩根多姿多彩、风流无尽的生活。与许多富豪一样,老摩根对女人充满迷恋。他的一生有多少情人至今仍是个谜。老摩根对情人的处理方式堪称经典,也是后来传记者最能吸引眼球的佐料。他通过不断安排旅行来防止妻子在眼前充当电灯泡。不是自己旅行,就是妻子旅行。以保证他们聚少离多,以便可以充分地与情人交往。
在阅读《摩根财团》时,如果以皮尔庞特•摩根的故事为基点,会让整个家族的故事更简单明了。
皮尔庞特•摩根在父亲朱尼厄斯•摩根去世前,一直备受压抑,承受着父亲过重的压力。朱尼厄斯•摩根的家训给儿子皮尔庞特打下深深的烙印,帮忙选定在瑞士、德国留学的课程,安排儿子在华尔街当学徒,无一不在掌控之中。
在压抑状态下,皮尔庞特•摩根容易迁怒他人,所以养成狂躁易怒的个性。
再往前推进,从摩根财团诞生之日起,就流着贵族的血液。摩根家族可不是从贫困中挣扎出来的,第一代摩根大佬朱尼厄斯•摩根用不着为拓荒中攫取的血腥钱财加上合法的色彩。19世纪早期,他们就很富足,享受着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
再看小J.P.摩根,因为缺乏关心而郁郁寡欢,在一段时期内,他作为母亲的同情者出现在作者的笔下。比起父亲来,小J.P.摩根更不贪恋权力,在他领衔时期,摩根公司的合伙人有机会走到前台,展现风采。
按照作者罗恩•彻诺的划分,小摩根施展拳脚的时代应该称为外交时代,私人银行家们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摇身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秘密使命,与各国中央银行平起平坐。
摩根银行家们这时变成了政权掮客和全球会议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
有报道称,1930年代,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50%以上。由此,可见小J.P.摩根把摩根财团的触角和影响力推到了新高度。
摩根财团由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所继承,迁至纽约后声名鹊起。罗恩•彻诺认为,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联合机构,但它具体包含哪些机构呢?
作者在前言中有较为明确的说明:在30年代大萧条之前,华尔街23号是一个金融帝国及外国前哨办事处的总部。它还有3大合作伙伴,伦敦的摩根建富、巴黎的摩根公司及JP摩根所谓的费城分公司。其中,摩根建富无疑势力最大,形成了摩根帝国伦敦-纽约的轴心,成为越过大西洋传递英美国家机密的邮局。
作者这样定义:在实行“新政”之前,“摩根财团”可指纽约的J.P.摩根公司,广义上讲,亦指全部合伙人这张无形的大网。
《摩根财团》不仅是人物传记,它其实也是公司传记,这在第三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起第一、二部分,第三部分的描述因为缺乏单一主角,要枯燥得多,也因为要详尽地描写摩根财团各大分支的发展,该书不得不厚重起来。
比如,二战后银行家们进入赌场时代,作者不得不分出不同章节,分别论述各大摩根公司在英国、法国、巴西、阿拉伯,非洲等地区的发展和影响力。
更何况,战后银行家们面临着全球市场激烈的隐名埋姓的竞争,对客户失去了控制,摩根财团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上世纪70年代早期,J.P.摩根、摩根士丹利、摩根建富三家公司考虑过重新联合,但今天,这三家公司没有正式联系,相互之间竞争激烈。
我们来看看三大公司的现状:
2000年12月,大通曼哈顿银行与J.P.摩根投资银行合并,成为“JP摩根大通集团”,现任董事长杰米•戴蒙,原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韦尔的亲密助手,他带领的摩根大通公司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赢家。
摩根士丹利和添惠合并后更名为摩根士丹利-添惠公司,后改回摩根士丹利之名。在董事长麦晋桁的领导下,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华尔街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以后将兼营商业银行业务,从而不再是纯粹的投资银行。
最早由朱尼厄斯•摩根在伦敦开办的J.S.摩根公司,在1910年更名为摩根建富,该公司于1989年被德意志银行收购。
如今,摩根财团各分支各走各的路,甚至成为一些领域的竞争对手,昔日风光无限的摩根财团只成了各自历史和回忆的一部分而已。
从正常业务来往而言,摩根财团作为最显赫的银行,服务对象包括许多名门望族,比如,阿斯特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杜邦家族和范德比尔特家族等。融资的对象中有很多工业巨头,如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作为美国海外势力的工具,摩根财团的行动具有十分广泛的外交政策的意义。
但是阴谋论者更愿意捕捉下列影子:摩根财团曾经制止过几次大恐慌,拯救过金本位,三次解救纽约股市,还仲裁过不少金融争端。
读罢《摩根财团》,我有以下两点较深刻的感触。其一,《摩根财团》理解成金融简史不为过。其二,《摩根财团》没有阴谋论,作者的观点相对中立,不是单纯的膜拜或讨伐。作者描述的每一代摩根掌门人的打拼都是多维的、艰辛的;描述摩根家族成员的工作与生活都是立体的,褒贬相间,多重观点。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从摩根家族最后成就的事业来看,不管是作为早期铁路银行家,美国工业发展的推动者,还是作为外交家执行美国的对外政策,或者是世代对政治的渗透力力,摩根题材是最好阴谋论的优质土壤。
抽空翻阅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摩根财团》——一部精当的金融通史类图书,你我或许就不会被阴谋论者牵着鼻子走了。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