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金钱和人的流动的恢弘历史【只是读书笔记_The House of Morgan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The House of Morgan > 一部关于金钱和人的流动的恢弘历史【只是读书笔记
A-J The House of Morgan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3-31 18:03:48

一部关于金钱和人的流动的恢弘历史【只是读书笔记



到目前为止,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从去年11月拿到手,天天看几页,直到今年3月中旬才读完第一遍,前后差不多有5个月,而且其实也没怎么读懂。
之所以这么慢,一来是缺乏金融和金融史的基本常识,很多作者一带而过的事件并不能很快就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根本不可能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二来是这套书本身体量巨大,不仅仅是一部摩根几代人的传记,同时也是一部主线分明、枝杈有趣的家族发展史,更是一部跨越了一百六十二年的金融进化史。这样一来,读得就更慢了;再则,这本书本来也不是追求阅读快感的那类,不管看到哪里停下,下次直接翻开,还是可以直接看下去。书读过半之后,甚至不用专门从断掉的地方开始,随便翻开都可以读下去。所以就一直这样慢慢看下来了。
但是非常值得一读再读。因为几乎每一页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片段,而且每一个历史片段都格外踏实有力量,就是力求讲明白每一处历史转折这样发展的多方相互博弈和妥协。完全没有花巧,踏踏实实讲述这个金融帝国、这个家族、这条街的发展。但正因为这种严谨和端方,历史本身的跌宕起伏反而更加耐人寻味。
预期过段时间会开始读第二遍。现在单单就读了一遍的粗浅感受,来说说这本书吧。

   一、内容庞大
    这是一部读完之后,会对摩根财团的兴盛、衰落和复兴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对华尔街,甚至美国金融史有一定概念的银行帝国通史。
    在英文第一版前言中,这样总结道:

1913年以前是皮尔庞特・摩根的领主时代。这时银行家是经济体系中的主人,用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的话讲就是“万物之灵”。他们为运河、铁路、炼钢厂、航运公司融资,从而为新生的工业社会提供了资本。在那样一个桀骜不驯的竞争时代,是银行家解决了公司间的争端,并组织了托拉斯来遏制竞争。他们作为资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监督着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因为是他们在配置稀有的资金,所以他们往往比接受融资的公司更有势力,日益掌握对这些公司的控制权,由此产生了一代难以驯服的银行家。他们的钱财如神话般滚滚而来,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最后促成了一场政治运动,以控制银行家过度的影响。

在小J.P.摩根的外交时代,私人银行家们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摇身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秘密使命,与各国的中央银行平起平坐。摩根银行家们这时变成了政权掮客和全球会议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他们作为国王、总统和教皇的挚友,在华盛顿或英国白厅的严密监督之下从事外交活动。在国外,他们似乎经常成为政府政策的化身;在国内,它们仍旧是各个公司“传统的开户银行”,但是这些公司尽管仍然算得上忠诚,却越来越不需要强大的银行家的帮助。摩根合伙人与客户维持着排他的关系,因而享受一个高贵奢华的世界,似乎是那么文雅,那么悠闲自得,不受现代标准的侵扰。

在战后的赌场时代,银行家们面临着全球市场激烈的隐姓埋名的竞争,对客户失去了控制。跨国公司此时压倒了银行家,在资本和金融技巧上与他们一争高低。机构投资者,比如说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成为新的抗衡力量。由于公司和政府能够在各国筹措各种货币的资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着不利于银行家的方向大大倾斜了。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每天都充斥着令人眩目的新闻报道:买卖一锤子就是十亿美元。然而,正如摩根财团的历史所表明的那样,这一新型的金融攻势,实在是银行家虚弱的症状。随着老客户们翻身得解放,昔日的绅士银行家们也不得不东奔西跑地去揽生意,以便找到新的地盘。他们就在那残酷无情的公司兼并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地盘,这样一个世界挽救了他们,却危害了经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新时代,银行家们已经抛弃了自维多利亚时期就已统治英美金融界的传统。

整本书的结构正是如此。
从1838~1913年,是为皮尔庞特・摩根和他父亲朱尼厄斯•摩根的领主时代。
在1913~1948年间,是小J.P.摩根的外交时代。
在1948~1990年间,则为风起云涌的赌场时代。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专注于摩根家族的历史,从最开始的乔治•皮博迪,一直到长袖善舞的汤姆•拉蒙特(他并不是摩根人,而是摩根合伙人,这个时期的摩根外交明星非他莫属)。

如果以皮尔庞特为坐标系,可以这样划分:
朱尼厄斯的合伙人皮博迪是个白手起家的美国商人,一心想要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证实美国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穷其一生,他都在伦敦,为了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国的土地上而不懈努力着。这个孤独的小气鬼,一生都在勤谨工作,并在生命的后期,成为一个挥洒无度的大善人,惊人程度正如他前几十年的吝啬。他这一阶段,我理解为前摩根时代。
从皮尔庞特的严苛父亲朱尼厄斯算起,正式跨入摩根时代,他和皮尔庞特共同构建了领主时代。
皮尔庞特能够成为个人对金融世界影响最大,并能够十数年如一日操纵摩根财团,既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他是个诸葛亮式的管理者,事无巨细,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在他把控之中。在他那个时代,以少到令人无法相信的职员数量管理着偌大一个初期金融帝国,这肯定要归功于他过人的才智和精力。但同时,那个时代也给了他一人独大的机会。在19世纪后期,政府和金融业之间的博弈几乎还没有开始,差不多是放任的状态(看下来感觉如此),整个市场都处于一种抢占地盘的阶段。
彻诺在讲述这位奠基者和开拓者的种种事迹之时,笔触始终客观。他笔下的这些银行业的真正掌权者都是多面体,既没有过分夸大其个人品性中值得尊敬的部分,也没有隐藏其人生进程中不光彩的部分。有这样一个细节:

约瑟夫•普利策与摩根同在一个俱乐部。当普利策的报纸攻击了皮尔庞特的生意时,皮尔庞特对普利策抱怨的不是报上对他的指责,而是在漫画中把他的鼻子画的过大,他觉得这很不公平。

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也可以从某个比较好入手的层面,来理解这位脾气暴躁的、可以在16分钟内筹措2500万美元用来稳定市场的、利用游轮和长途旅行来跟情人幽会的、在外界看来始终神秘的金融家了呢。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想起了另外一本讲述晋商的小说《乔家大院》,二者并不是同一类别,在题材和体量上也区别巨大,但在人物刻画上有相似之处:都并没有试图打造一个金光闪闪的、供后人膜拜的偶像,而是多维度地展现这个人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侧面。唯一不同点是:在乔家大院里,作者着力写了晋商群体胸怀天下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热情,这可能跟自古以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有关;但在摩根的世界里,客户是第一位的,美国经济是其游弋的海洋的一部分。文中有这样一句,“摩根实在是被政府像抓壮丁那样逼着干的”,很好地说清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位胖胖的,还有点哀愁的世界霸主,在他生命的后期,差不多可以算是全世界的债主。他的时代的终结,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为序曲,普约听证会对他的指控则是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一代金融寡头就这样在旅途中黯然离开人世。
在他身后,他为之坚守终身的信条:垄断是抑制破坏性竞争的最好办法,继续得到了一段时间的施行,然后最终被时代和政府共同瓦解。

而在普约听证会后,1913年12月,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储备法案,这样政府就有了一家中央银行,在紧急情况下,它就不用再依赖摩根银行了。这个新成立的联邦储备系统是个混合体,既有地区的私营储备银行,也有位于华盛顿的政府的联邦储备委员会。
自此,外交时代悄然而至。
如果说领主时代是不加约束的自由竞争时期,其特点是有些金融家常常势不两立地与政府作对,但在即将到来的外交时代,则是金融与政府权力的公开融合。
不同于其祖父和父辈,小J.P.摩根执掌摩根后采取了明智的自我保护方式,他做了皮尔庞特绝不可能做的事——将权力下放给戴维森、拉蒙特和其他人,转而以一种潇洒的姿态掌管全局。他没有受到他父亲那样的火爆脾气或个性的影响,也没感觉到来自那些有才干的同龄人的威胁。皮尔庞特喜欢合伙人唯命是从,而杰克要营造的是一家具有天赋的高级管理人员云集的银行。
所以在他这个阶段,很少看到他运筹帷幄独断专行的时刻,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由这个时期的摩根明星哈里・戴维森和汤姆・拉蒙特来斡旋于政府和各个工业体系之间。
恰恰在这个时期,他们历经了两次战争,世界金融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纽约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而摩根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无可替代的存在。他们输出美国资本,为战争融资、为欧洲重建融资。其间,摩根的势力扩展至远东、拉美,包括中国。(但是中国这一阶段比较有意思,因为政府更迭,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来担保偿付债务,他们转而更加青睐日本。)同时,凭借精明的投资策略,摩根实现了对国内石油、航运等行业的控制。
这一阶段的摩根,除了这些耀眼活跃的合伙人,作者的笔触还延伸到了此时摩根家族以及周边合作家族的子弟人生轨迹。而且作者仅仅用一个细节,就写明了这一时期的摩根,对于美国以及其相关利益者的重要程度。
在杰克于家里遭遇枪击事件之后,每当杰克访问巴黎时,高级合伙人赫尔曼・哈耶斯都要通知巴黎警察厅。侦探们靠得很近,但不暴露身份。杰克的活动受到暗中保护,他享受着国家元首级的待遇。
此时的华尔街23号,戴维森和汤姆・拉蒙特是具体操纵者。尤其在戴维森死后(死时只有54岁,过劳死不是现在才有的呀),拉蒙特更是如日中天,成为华尔街的实际灵魂人物。这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遇事总能泰然处之,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别着急”,他的儿子科利斯说他从来没见过他父亲生气。这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而且生逢其时。
摩根在长袖善舞的拉蒙特手里,最终放弃了传统的“绅士银行家准则”(强调与客户建立排他性的关系、不主动寻找顾客等等)。而在二战尚未来临之时,1931年9月25日,拉蒙特给杰克写了一封信,指责其在对英国贷款事物中的失策,这标志着摩根银行不再是个家族银行。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该时期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国际上一片哗然,日本大藏省就此发表声明,轻描淡写地说在柳条湖采取的行动,无非是个“小规模的军事措施”。该文以强有力的措辞结束。而这篇帮助日本获得谅解的新闻稿实际上正是由汤姆・拉蒙特起草的。直至1934年,他才彻底厘清事实,撤消了对日本文化组织的捐款,冷落来访的日本要人,并警告日本总领事,不要错把美国的和平愿望当成怯懦。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对摩根来说,同样是艰难的时期。这一时段,对摩根银行的威胁远远不止来自南方的政治蛊惑家和罗斯福的智囊团中的教授们,威胁也来自银行界自身。杰克历经了跟他父亲一样的事情:佩科拉听证会

紧接着就是全书的第三部分,混乱的赌场时代到来了,摩根开始历经漫长的分家和重组过程。
二战初期,J.P.摩根公司完成了从私人合伙人制向公司化转变的最后历程。为什么要改变现状呢?这家银行担心随着三个最富有的合伙人的衰老,银行的资本会迅速分流。这三个人是,汤姆・拉蒙特、查尔斯・斯蒂尔和杰克・摩根。他们还希望涉足信托生意,而合伙人制度是不能经营这种业务的。
1943年,罹患心脏病的杰克在昏迷状态下死去,时年75岁,跟他的父亲一样,死讯压到股票市场关门后才发布,以便不影响股票价格。至此,强硬神秘的摩根家族最后一个君主离开,摩根跨入新时代。对于外交时代的银行家来说,战争留下的是一段忧伤的回忆。但是对于刚刚踏入赌场时代的新的玩家们来说,却是消除经久不衰的摩根神话的好时段。
而这一时段,摩根士丹利、摩根建富和J.P摩根在英国、法国、巴西、阿拉伯,非洲等地区各自攫取着市场,面临着全球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跨国公司此时压倒了银行家,在资本和金融技巧上与他们一争高低。机构投资者,比如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成为新的抗衡力量。由于公司和政府能够在各国筹措各种货币的资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着不利于银行家的方向大大倾斜了。(老实说,太复杂了,完全没理清他们之间有时候相互竞争,有时候相互联合的复杂关系。总之,就是相爱相杀就对了。233333)
 
二、语言和翻译
金钱的流动本来就是格外惊心动魄的事情,深入浅出讲述关于金钱的流动的历史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但是这本书里,除却摩根家族一以贯之的五六位灵魂人物,还有前前后后不下几百人物出现,但是叙述丝毫不见慌乱,在时间线的辅助下,每一个涉及到的事件都严谨完整,间或还小小逸出几笔,来说一段看起来无关紧要、但能帮助我们理解彼时彼地彼事的小故事。
而对于主人物的刻画,并没有着力于一点,并力求证明该人物特征,而是在时间和事件的双重进展之下,将每一个人物鲜明的性格和行事特征自然展现。
而且,人物在书中是不断刷新自己不断成长着的。该时期的错误决策或是性格弱点,并不会被隐藏或是略过不提,作者以一种记录片式的方式,客观中正地对待他们(或许也有隐藏观点,而我太渣没看懂吧)。比如拉蒙特,在一战后和二战前,他致力于开拓公共关系,并在某一特殊时段为日本人背书,但其后期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争中继续壮大摩根的做法,都一览无余地被展现。

翻译就更不同提了。金立群先生对金融经济专业的浸润和其完美的中英美文化的理解,体现在这部书里就是信达雅的翻译。有趣的是,虽然是一套严谨专业的金融史,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具备将其生动讲述出来的本领,所以想我这种毫无基础的读者,也可以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当然,更大的乐趣则来自内容本身。这种热血沸腾的历史,无论是否有背景知识,都会被感染吧。
而且看金立群先生的前言,也是笔力遒劲,来龙去脉干脆利落,对于事件的分析也是直中要害。非常耐看。

三、观点
作者本人肯定是有自己的观点的,比如在拉丁美洲和中东拓展那段,作者本人的针砭可以探寻一二。但是整部书下来,作者都在力求还原事实。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著书立传时倘若不增删可以美化的部分,简直太良心。由此也可见,还原事实真相的珍贵和苦难。看几乎每一章后,都有大量注释表明该段文字来源于何处,很多资料都是摩根家族提供,可为佐证其真实程度。
还有就是,完全没有迎合经济大萧条时,大部分报纸和民众对摩根财团的想象,这种想象在现如今,也是一种喧嚣于各种媒体论坛和小报的言论。这直接就将其从普通历史读物中择取出来,成为一套有自身态度和取舍的金融史巨著。这种不取悦读者,反过来甚至扳正部分读者认识误差的决心和魄力,可以时时刻刻在书中读到。每当读到这种地方,总会不由赞叹,真正恢弘大气,毫不回避。

四、版本和装帧
我只买了这一版,据说是自初版以来,装帧最好的一版。其他两版有查过资料,感觉1996年版的封面很简单,2003年版的封面是直接用了华尔街23号的照片,更多的是历史的厚重感。个人感觉这个版本采用内外双封做得挺好,内封简单素雅,外封用纸和配色也相得益彰。
更让人开心的是,前面附了两篇推荐序、中英第二版前言、中英第一版前言。作者和译者,还有彼时摩根大通的董事长,他们的总结互为辉映,不仅从当下的世界重新解读了摩根过去的历史,弥补了该书在上世纪90年代戛然而止,不能尽兴的遗憾,而且从这些随着再版而更新的序言中,体察到成书过程中的故事,而这故事,也是摩根财团一个半世纪以来传奇的延续。毕竟,正是因为摩根在华业务的拓展,才会有此书引进国内,从在摩根士坦利到人民大学开会时的赠书,成为现今的大众读物。

五、遗憾
最大的遗憾大约就是自己并非金融甚至相关专业,完全不能从当中get到金融史上风云变化背后的技术细节。
但也正因如此,反而更多关注这套书所流露出的生生不息、磅礴大气的奋斗与抗争精神。而这种人类发展史上体现出来的创造与奋进,无论在哪一领域,其精神内核都是相通的,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更好地创建这个世界。从这一点上看,摩根无疑是典范。
很棒,值得每个人都读一读。





展开全文
有用 7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一部关于金钱和人的流动的恢弘历史【只是读书笔记”的回应

无方大侠 2015-08-06 17:48:01

最近也在读,同样的问题,看到叙述很来劲,看到金融技术相关,,,,这在说啥,。

蓦烟如雪 2015-04-01 20:34:02

难得一一分析这么细致。

阳光漫天10 2015-04-01 20:31:39

书评也庞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