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关于《出轨》的几个片段_出轨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出轨 > 编辑手记:关于《出轨》的几个片段
wangliuquan28 出轨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3-04 11:03:33

编辑手记:关于《出轨》的几个片段

出处:http://blog.sina.com.cn/wangliuquan



《出轨》的出版和任何一本书一样,经过了由作者创作,到最后编辑出版的整个过程。但这本书整个过程中的环节,我参与之多,却是我出版过的书中少有的。从无到有,那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狂热的图书编辑的话,你就能想象的到我所说的其中的乐趣,以及更理解我的话。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情景和片段,正是我在这里要说的。也算是编辑手记吧。

那是十一月(07年)的一天下午,阴雨天,微冷。我去开元路如家酒店见左志坚和刘华二君,左已于前一天晚上抵达杭州,开始修改最后的书稿。(后来,从刘华兄的来信中,知道那天的确切时间是:2007年11月16日,周五)。上午,蓝狮子从附近的办公处搬回到现在的办公室,大包小包的书,需要大家拆包,分类,上架,一件件物品,需要安置。但我已和二位约好时间,无法顾及物品整理,去了酒店。
刘华在酒店旁的酒楼订好了吃饭的位置,在等着,我到不久后,志坚也来了,他的消瘦和沉静,一如往常。我们在吃饭间隙讨论了目前书稿需要修改的章节内容,也稍微讨论了下对书上市后市场的看法,饭后我们一同去了志坚的房间,他们二位讨论书稿,讨论出版合作,我陪在旁边,大多时间在翻带给他们的书,有时则参与他们的某个问题。天色近晚,刘华有事先回去了,而整个下午也很快就过去了,于是我和志坚走出酒店,在傍晚的雨街走向吃饭的地方,天气在夜晚变得冷多了。
稿子没有修改完。
第二天是周六,依然阴雨,近晚,我再次赶到酒店,我们约好,这天一定要截稿。
经过一个晚上和上午的修改,志坚手边的稿子只剩下些存疑和细节补充,而这是整个晚上重点讨论的内容。但正是这些存疑和细节,在讨论和修改中,不觉间已到了深夜,等到修改完最后一处内容,时间已近夜间一点,而等到我和刘华离开酒店时,时间已是两点左右了。
我们三人一起走出酒店,雨还在下,空气清冷,街道空旷,刘华和我分别打车回家,志坚则穿过马路,径直去对面的香烟店买烟去了,因为待回到酒店,有篇自序,在等着他。
那天回到家,睡下时,已是凌晨四点了。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陪同我的作者,一起修改稿子。
我在这里如此琐碎的记下它,正是不想让它和很多事情一样,悄然间,在时间的流逝中,消逝。

记得还是在夏天的时候(大概是7月下旬),达娃事件正酣期间,有一次志坚问我,如果做达娃事件,是否可以出版,这当然是个很好的想法,我觉得这个案例不管以什么样的结果结束,都将在中国的商业历史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是,我们决定做做看。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志坚约了我就这个事情碰下,也正是在这天晚上,我得以认识刘华,而他和我一样,都生活在杭州,这对以后的创作和书稿讨论,很是便利。那天晚上我们初步讨论了些想法,我也就知道了他们二位分别对达娃事件的报道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决定由我安排,找个时间,和我们的出版人吴晓波老师共同讨论下书稿结构问题,后来的书稿结构讨论安排,确定了该书的大结构,在大纲确定后,我做了创作、出版时间表,后来的很长时间,我们是按照这个时间表推进该书的进展的。

时间到了秋天,九月,刘华陆续发来了初稿章节,我们对初稿内容逐一讨论后,他接着其他内容的创作。再到后面,十一长假到来,记得是假期的最后一天中午,刘华电话告诉我,初稿中需要他完成的内容(另有内容需要左志坚写作)全部完成了。刘华很兴奋(当然,我也很兴奋),但也不无“酸酸的”抱怨,他的整个假期,都在家中写作书稿,说很累(写字很累,我理解)。第二天上班,我看到了刘华发来的全部初稿内容,由于大量日常事务要处理,我只大概的浏览了下内容,到了晚上,在家里,我打开电脑进入刘华部分的初稿阅读。毫无疑问,刘华是位出色的记者,在初稿的字里行间,你能看到他对资料占有的全面,文字的流畅,事件的完整梳理,因创作的激情,时有激扬甚至过激的文字出现,我基本是一口气读完整个初稿内容的,记得那天睡下时,已是第二天的早上了。
从一本书内容本身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及故事的两个主角——娃哈哈与达能,或者宗庆后与范易谋——都足够引人注目,而刘华的初稿基本写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以及故事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但我觉得这还不够。刘华燃烧的激情有点过,“三十七度二”,还要再高,再有,叙述的语调偏新闻报道,对人物的评价部分过激,庞杂的资料需要进一步取舍使用。于是,我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刘华,以及左志坚,因为随后,按照约定,左志坚将进入内容的修改和补充。
流动的时间在左志坚修改期间变得缓慢起来,如果把时间的流动和修改过程紧紧的捆在一起,拿眼视之,有时你甚至会产生错觉:时间停止了流动(这会让人想起达利那张著名的扭曲的时间钟表画)。是的,我和刘华一样,我们觉得,左的修改太慢了,虽然我相信在这些时间里,他从没停止过修改,因为我告诉刘华,相信左先生,他在修改,给他时间。
之后,左所交的书稿证明,我们的时间错觉,是我们太期望书稿早日完成的结果,而不是他的修改速度造成的,他调整了部分结构,梳理了整个故事脉络,让事件的发展更紧凑,人物形象更丰满,整个事件叙述基调更中正,分明,冷静以及客观。
如果说刘华的第一稿已经显露出是这是本好书稿的话,那么,左志坚的修改,让这部书稿具有了优秀作品的特质。
二位的付出与努力,是让人佩服和尊敬的。

再到后来,书稿的进展,就到了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雨天的周末。那之后的没几天,书稿在两位作者的齐心协力下,最终得以全部完成。
对于完成后的书稿,我对我的合作搭档,前同事沈姑娘说:“像武侠小说一样好看”,而她在看书稿的过程中,有次在MSN上说:“我的娘啊,好久没看到过这么客观的财经书了!”,我想,做为编辑的我们,对于书稿质量的评价,这就够了吧。

再之后,书稿进入正常的出版流程,不久后,内文,封面,一切都顺利的完成了。这时,时间也到了旧历年的年底,北京艳阳天,杭州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雪。而在之前,由于众书商拼命的在北京书市前赶印书稿,造成了北京“纸荒”,到了年底,出版社已是普遍缺纸,纸张涨价的声音时有传来,加印的书稿无法加印,编校完的书稿无法印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本书一直到年底前的最后上班时间,才安排下厂。在这里,我必须说声抱歉,让二位作者的第一个孩子成了“晚产儿”(这听起来,甚是恐怖)。

现在,书终于出版了,二位作者也在我之前第一时间看到了样书,他们对书的满意,让我欣慰。没有二位作者的辛勤创作,没有沈姑娘以及中信社,蓝狮子团队,所有参与进来的成员,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的倾力配合,这本书(或者任何一本)不会如此顺利的出版(尽管出现了纸荒),甚至得以出版。因为我相信,一本书和一个人一样,是有生死的,它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充满了各种变数。谢谢大家。


2008-2-29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