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Tipping Point这种书,读原著一定是比读翻译有意思的。原著给人带来无比的亲切感,似乎每个案例都和自己息息相关,你看的是故事。而翻译本就变成了生硬的教材,似乎案例仅仅是为了讲道理而存在的,你看的是理论。
这本来不是什么书评,就是一点随想。不过暂且谈谈书的内容。
我是看了Outlier之后招来Malcom Gladwell的另一本Tipping Point来看的。看完两本本想遵Gladwell为新男神,但是他geeky的长相实在与男神沾不上边,好了那就勉强称为mentor吧。
虽然Tipping Point是Outlier之前的书,但是Tipping Point所表达的道理,有先见之明预见了Outlier的卖点。所谓Tipping Point就是所有流行事物从口口相传到成为万人空巷的热点的那个转折点。要印发Tipping Point,首先要有几个有人格魅力见多识广的引导者参与(law of few),然后要有容易记得引人入胜的信息(stickiness factor),然后还要关注可能产生巨变的很表面很微小的所谓“细节”(power of context)。这让我想到Outlier是本很成功的书,里面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案例和理论,但是似乎所有人都只记得了一万小时定理,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定理满足了人们对于快速便捷成功的渴望(stickiness)和几个名人故事的效应(law of few)。
-----------------------------------我是胡思乱想的分割线--------------------------------------------
巴尔的摩是美国一个很复杂的城市,他代表着美国工业发展的所有缺点:规划不合理的城市、高犯罪率、工业产业一蹶不振、毒品交易枪支交易泛滥……但是不管怎样,我对巴尔的摩是纯粹的喜爱和怀念,不仅仅是因为在那里度过的不同寻常的两年生活,还有那个城市曾经给予我的关心和情谊。
在Tipping Point里巴尔的摩的章节是一个淋病传播的案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基金会选择在巴尔的摩做公共卫生的项目。但是巴尔的摩很特殊的地方在于,不管做什么,这边问题好了一点点,那边的问题又冒出来。这个城市似乎在说:“我就这样了,你们随便做实践做调查吧,反正我也不会好了。”而那些做时间调研的人似乎也在说:“我知道你也不会好了,干脆拿来给我做做实验吧。”
Tipping Point里讲到说清除纽约地铁的涂鸦大幅降低了纽约地铁的犯罪率,涂鸦就是纽约地铁犯罪率的Tipping Point。那对于巴尔的摩这种全身G点的城市,Tipping Point从何找起?
我觉得也找不到了,反正巴尔的摩也就如此了,tip大约在这个城市从好到坏的时候发生过一次,但是不会从坏到好tip了。
不过我还是喜欢巴尔的摩的。
--------------------------------我是自我告白的分割线--------------------------------------------
Tipping Poin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青少年吸烟,结合密克罗尼西亚少年自杀,探讨了叛逆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从学生时代到成年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至于抑郁倾向和吸烟,一直也是在幼稚年代不方便和人讨论的,直到看了Tipping Point我才觉得自己更加的普通。
柴静的《看见》里面也讲过农村学生集体自杀的事件。那次是我第一次隐约记起在初中的时候,我在日记本里写到我非常抑郁,不想在这个世界生活。也是那段时间,我上课时间在抽屉里烧日记,被语文老师闻到味道,质问是谁。寻找刺激和惩罚的我自然马上承认,结果被认为诚实而被宽恕。
There is no reason why a teenager does anything, they just do.
少年时代其实根本就不像很多健忘的大人所认为的很幸福。你没有钱,没有自由,开始意识到生活不仅仅是上课和作业,但是没有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只有一堆人的监督和一堆的对和错。但是凭什么要让别人告诉你对和错,于是你尝试做各种事情,但通通给戴上“叛逆”的帽子。你想要更多,但是你什么也做不了。(话说是不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这个少年心态里)
大约两三年前我失恋+没有固定工作+叛逆,开始吸烟和大量喝酒。但是突然有一天,似乎所有这些事情都没有了意义,除了伤害自己的健康带不来任何好处。生活的真谛大约就是好好生活,但是不是给谁看的,是为了自己好好生活。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人生要试错和止损。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为什么要试?为什么不能认准一个对的生活方式过下去?如果明知是损失干嘛还要投入?
我想这就是我生活的Tipping point吧。
就像书里说的:很多情绪本来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只要不成瘾。很多十几岁的青少年吸烟几年觉得无趣自然戒掉。但是很多事情比如自杀,是不允许好奇和尝试的,因为一次尝试就再没有回头的机会。
-----------------------------------------PS-----------------------------------------------------------------
美剧Good Wife里面提到了Outlier的一万个小时定理和Tipping Point中的Paul Revere案例,不禁联想编剧是不是也是Gladwell的书迷或者朋友,wiki一下编剧和导演果然都是大神,膜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