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万万没想到》 启发的方法论_万万没想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万万没想到 > 我读《万万没想到》 启发的方法论
燃情岁月 万万没想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1-10 20:01:05

我读《万万没想到》 启发的方法论

在我的理解中,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去面对我们这个世界,作者将这种思维模式带入到三个不同的领域:生活常识;成功学;科研。其中在成功学部分,重点介绍了意志力、一万小时理论本质和核心、笔记本和强力研读书,这个部分是我比较关心的方法论部分。

一、反常识思维
其实这个地方将的内容和《怪诞心理学》、《清醒思考的艺术》、《影响力》等地方讲的都是一个道理:我们的常识有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很多是进化过来的,在远古时期或许有效,但是现在不一定有效。这个观点和刘未鹏的《暗时间》、李笑来的不断升级我们的系统是一样的道理,而克服这种偏差的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概率论和科学思考的方式方法,比如大数定律和小数定律等。

二、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1)科学的励志
作者是个物理研究员,凡事讲求科学和证据。于是对于现在泛滥的成功学,作者的观点让我想起了马斯洛和Tal,他们都是提倡去研究一些杰出者身上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作者的观点很务实,就是利用科学方法(比如分组对比法)去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提升我们普通人的方法,而不是研究个案以及简单的打鸡血式的豪言壮语,这个对我们自己的实践和成长没有太大的好处。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意志力对个人成长的科学研究,其中提到的例子在《幸福课》中也有讲到。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我认同Tal的原因是他的讲解中提到了很多实证的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搭起了象牙塔和实际生活的一个桥梁,他用详细的研究的成果来说明运动、冥想、目标等的好处。我突然想到其实获得真理有两种方式:①严格的逻辑推理;②大样本随机双盲分组比较法。同样的道理,稍微靠谱一点的方法论至少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说服我们,要么你能讲清为什么,让我心服口服,要么你有对比的试验数据说明这一点。本书中提到了影响人们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意志力“,其中通过各种试验研究来证明这一点,同时给出了使用和培养意志力的方法,如果想知道详细的方法,最好体检看看《自控力》这本书。
2)一万小时理论
只要提到个人成长方法论的书,稍微有点含金量的都会提到这个理论,因为它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观点其实么有太多新颖的地方,无非是强调了一万小时的核心是”刻意练习“,其实这个在很多地方也都有相关的提及。只是作者将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四个方面:
①只在学习区学习
②分解成有针对性(重点)的组块,小块重复练习
③高度集中精力
④及时的反馈
其实这四个方面我们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都可以看到,而且很详尽。但是就我的理解,作者点化我亮点是关于科研方面的应用,而且作者的解读包括了如下的亮点:
亮点①:查理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进步,这句话让我虎躯一震,因为这也是我这么年来不断研究如何高效学习的原因,我相信一定有方法可以不断优化我们的学习,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李笑来的公共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其实就是学习学习的方法再学习,我认为这个里面包含了”复利“的思想,也是稻盛和夫提提到的每天进步一点(精进),其实不只是量上的,更重的是方法上的。
亮点②:套路。这是作者对分块练习意义的理解。我们总是看到高手出奇制胜,总以为这是随机应变,其实这是最笨的方法。而高手都是记忆套路。将定式和典故变成我们的快捷方式。书中提高了水平的高低关键看掌握了多少套路,对于工程师而言就是要多积累实践的案例和多看论文,同时要重视记忆的总要性,很多时候记忆是思考的基础,比如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中提到的记忆力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我们思考的基础,同时也是快捷模式。
亮点③:高度的针对性。这是针对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其实我仿佛感到了自己过往中的误区,因为在读书期间听到杨叔子讲到要提高人文素养才能促进发明创造,于是我读了很多人文的书,而现在想来反而没有把该学的专业课和基础打好。其实本书中的观点很直接,提出功夫就在功夫上,比如你想要学习好微积分就是去好好学,做习题集,而不是打磨好脑子再去学习。要掌握技能就要像运动员一样不断的练习,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亮点④:反馈。这里针对反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一定要有反馈。用书中的话,一个人在有即时反馈的时候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比如你看一本书籍很多遍,可能只会让你更熟悉,而不是理解,要想真正地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和测试;另一方面就是反馈要快速,即要有即时性,其实这个地方要注意和另外的一个概念区分开,就是推迟满足感和即时回报,吴伯凡在古典的微信课程中提到了穷人思维的一条是要获得即时的回报,和这个不太一样。
亮点⑤:好的教育系统的必备要素:自己调研相关的知识;独立或者和人合作完成项目;到相关的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写论文。
亮点⑥:学习一个知识的最好方式:找本书(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的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人没人的地方坐下来反复的地读,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
3)笔记的力量和强力研读书
 我认为这是本书最精华以及我认为在我看过其他的书籍中没有详细论述的,那就是做笔记的方法,其实强力研读书的核心也是这个,再加上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精华四问。
在谈论这两个话题之前,我们先学习一个主题:如何高效冲浪。本书对我们启发是:先读标题(toss)——找到感兴趣的相关主题文章快速阅读(skim)——精华文章重点精读(read至少两遍) 。在精读的部分,引用了卡尼曼的书《思考,快与慢》提到的两种概念:“窄框架”和“宽框架”,前者是遇到一个东西就做一次决策,一事一议;而后者是把所有东西都放到桌面上计划中做选择,作者将这个应用到阅读中,典型的应用就是将感兴趣的书做成一个列表,每次要看新书的时候总是从列表中选出最想读的一本,这是一种很好的决策方式,因为我们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所以和吃葡萄不一样,在那个地方我们可以推迟满足感的概念,但是在看书的或者学习一个东西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反而是从最好的东西开始。
为什么要做笔记?
我认为作者提到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构建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这种构建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储存别人的知识,而是通过做笔记的方式,让知识之间不断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用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从而让知识在自己的脑子中不断地生长。这里作者提到的另一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真真的专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的时候,都知道把这个知识放到哪个地方,有了这个体系才可以对相关事务做出出神入化的“眨眼判断”,而不是靠什么“灵感”或直觉。一个有知识体系的专家,一眼就能看出来说明方向重要,什么不重要。
要想做到这点,一个最基本的功夫就是知道这个领域都有谁,他们现在在做什么。首先多看论文,其次要去参加各种会议,将文章按作者的名字添加标签。

只有你把他们全部拆开,撕碎,再重新组合成你自己的东西,他们才真正地属于你。
怎么做笔记?(或者是怎么强力研读书)
前面也提到过,作者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套方法。
亮点①:书读两遍。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这里两遍的前提是好书,读一遍就觉得不怎么样的书就没有必要读第二遍。第一遍主正常通读,第二遍则是重点读思想脉络,对于例子就可以跳过,而且是读一章就记录一章的笔记,直至读完。这个读书的方法和我的方法略微不同,我是读完后总体做笔记,而且总是做一遍的笔记就可以了。做笔记到什么程度?最好是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因为笔记的目的是便于我们回顾全书。
亮点②:强力笔记四涵盖:
a、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b、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c、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d、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者文章的联系
其实我们我们发现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四个问题是一一对应的。
亮点③:大量阅读的意外收获。
a、有时会无意间解答你一直困惑的问题
b、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便于写论文哦!你会发现同有个主题,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观点不同,同一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当你了解了双发,甚至发现他们都不对的时候,你就可以表达出你的观点。
c、读书是除了实践外迅速积累见识最好的办法。
三、霍金的答案
关于知识和科学的一些观点:
1)能把知识活学活用才是真本事
2)科学知识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有个很酷的性质:只要学会一般的原理,就能解决无穷无尽表面看起来千奇百怪的问题
3)破解世界的两大办法:
①从已知推未知,对于现在很多复杂问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②动手,实际地流汗
4)相关关系只是科研的初级阶段,有相关未必是因果关系(SQ研究让我们自己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
5)科学的目标是什么
相关性思维和因果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科研的真正关键是发现机制。而且一个机制被提出后,每一步必须可以验证,到了这一步才能算是超越了集邮的阶段,也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谈得上把各种机制综合起来去预测未来。每一小步即使不完美,也可以作为成果体现出来。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