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生命”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_活物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活物 > 当我们谈论“生命”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吴情 活物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4-09 19:04:30

当我们谈论“生命”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吴情

海边沙滩上的细小沙粒、白色的贝壳,哪一个是生物?哪一个不是生物?这个问题看似愚蠢,甚至不值得认真对待。不过,在显而易见的论断背后,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无意识”?会运动的便是生物?存在生命力的便是生物(似有循环论证之嫌)?抛开这个具体的问题,追问何为生物,似乎尤为必要。在上帝已死的年代,以上帝创世之说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一时难以服众。如果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在一个讲求实证的年代,或许说服力有所增强,所谓生物,到底是什么?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试问,所谓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日本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学者、生物学家福冈伸一著,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生命的科普作品。出版以来,《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共获三得利学艺奖、新书大奖。除本书外,福冈伸一还著有论述疯牛病的《可以放心吃牛肉了吗?》、质疑蛋白质病原体说的《论朊病毒说的真实性》等作。在本书中,福冈伸一回顾了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并且从人类生物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中,试着对“生物”下个定义并向读者详加诠释。

在分子生物学之前,不同的科学家都有自己对“生物”或“生命”的一点或一些经验性解释。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是一套自我复制系统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要谈及这一理念,不能不说起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两位年轻的剑桥科学家,他们在一篇论文中正式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里涉及一桩学术公案,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应与他们共同分享之后的荣誉)。“他们在论文的最后暗示道:‘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推测的双螺旋结构暗示了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机制。’”这与笛卡尔的“机械生命观”相符,也即人是设计精巧的机械,机械可以拆卸,也可以重新组合,零部件契合度而非时间构建其完整性。

然而,分子生物学诞生不久,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了笛卡尔式机械生命观的局限性所在。在具体的试验中,将零件拆卸、重组的方式,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换句话说,‘生命体=用无数零部件组装而成的模型’,这种推测不足以解释生命体的重要特性。”而经过鲁道夫·舍恩海默、乔治·帕拉得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努力下,“动态平衡”理论获得了更多认可。所谓“生命”,可以被定义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流体”,它“绝非用静态的零件拼凑而成的‘分子机器’,而是建立在零件本身的动态变化之上。”而这一动态平衡机制,具有时间性。

除却对生物学领域内重大突破的介绍(迷人的江户川乱步式的侦探推理风格),福冈伸一的个人的求学经历,也有不少发人深思之处。他通过亲身经历,比较了美国的科学实验室制度和日本大学的实验室制度,对后者官僚主义的风格表达了微词,但对前者大加推崇的同时,也对美国东海岸某些大学的巨大科研压力,“不发表即出走”的学界风气表示了一定的担忧,毕竟,科学研究的成果,非一朝一夕之间的产物。

其实,对“生物”进行定义,或多或少暗含了人类“什么是生命?”这一终极问题的理解。笛卡尔的机械生命观与分子生物学有所暗合,而去本质化的生命观与动态平衡理论相一致,科学与哲学,在这样的层面上,似乎达成了一定的默契,这在科学至上主义愈发加剧的年代,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福冈伸一参与的一个试验最终失败(“失去了一段基因的小鼠一切正常”),但他不以为意,而是感叹道,“我们不应该消沉失落,而是应该惊讶于它的正常。动态平衡系统那灵活的适应能力与惊人的修复能力,值得我们赞叹与喝彩。”科学试验失败多过于功,而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因而也将永无止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