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学《故事会》_疯狂实验史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疯狂实验史 > 一本科学《故事会》
蓝小团 疯狂实验史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4-03 17:04:20

一本科学《故事会》

《疯狂实验史》


《疯狂实验史》介乎两者之间,但是最可贵的是它有两者共同之所长,就是用很通俗有趣咱们这种半科盲也能懂的文字将一些很严肃的科学实验。你可以说它捡拾的是一些科学八卦边角料,但是你也能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严肃科学背后一种不太严肃的,甚至嬉皮式的玩世不恭。

小哥的推荐语是:你能把这书当小说甚至故事会看。

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比如讲二十世纪初(或者更早?)人们研究自己吃饭、排泄之间数量差,以及这些东西消失到哪里去了——一个实证派科学家将自己家改造成一个放在巨大天平上的特殊屋子,以随时记录自己的行动对体重的影响。这已经看起来很是匪夷所思了,但是作者在最后一句还春秋笔法了一句“可惜这位科学家的记录并非百分百忠实记录的,有些细节被他隐去了给后世的研究带来了些麻烦。比如他只记录‘过度的性交让让身体比平常体重改变幅度更大’”。
我忍不住在公车上喷了……

然后还有好些有趣的实验,但是有一个我读来很悚然,也做一下摘录。

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非常有科学专研精神的心理学研究专家研究“狼孩”等孩子心理发育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逆向推定,如果环境或者社会影响对人类影响如此大,那么对动物呢?他提出如果找一个猩猩或者猴子把他们像人类的孩子一样抚养,那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因为这个提议太大胆又与社会道德底线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所以他几乎无法在他人身上进行下去。这位让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的勇士终于说服了自己的妻子,在自己孩子出生之后抱养了一个小母猴,并以对待新生婴儿一样的规格对待猴子。

母亲带着猴子和小孩一起坐在婴儿车里逛街、逛公园,一起喂他们吃奶、吃饭、一起洗澡、教育。心理医生记录到,用勺子敲两个“孩子”的脑袋,可以发现人类孩子的脑袋是比较沉闷的响声,而猴子的脑袋发出的声音比较空,响。

但是事实上,猴子在抚养过程中体现了更好的领导能力、感知能力、而人类孩子则在模仿能力方面突出。当人来孩子到了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却依旧在语言方面发育迟缓。

最终心理学家的妻子受不了了。“虽然把猴子当人类抚养并不难接受,但是没人希望这个后果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聪明的猴子”人类孩子已经在生活中越来越模仿猴子的行为。

终于,一两岁左右,这个猴孩儿被送回了猴群,孤独抑郁的它不久就死去了。而那位人类孩子很快重新回到了人类正常发育的节奏里。从外表来看,他也并无不适。后来他子承父业也成为了一名医生(忘了是不是心理医生了)。但是在他父母去世后不久,他在自己家自杀了。虽然心理医生的孙子声称他父亲的死是因为心情抑郁。但是也有人说他的死亡和有一个要求完美的父亲给予的压力太大有关。

只是没有人能否认或者肯定,幼年那段与猴共生的时代对他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就像无人能断定这位疯狂的心理学专家到底是一个狂热献身给科学的伟人还是一位为了名利而抿丧人性的伪善者。

其实翻翻这个书,这些真实到灵异的事件总是逼我不由自主的去考虑,有时候误差来自我们经验主义的误区还是来自道德与世界现实之间巨大的不可沟通的悖论。

就如被反复言说的克隆人类的案例一样,对人类本身的研究也好,对社会、对自然的研究也好,科学和社会的变化一般都是早于道德/认知的变迁的。一个冷酷无情的科学家可能做出泽被后世的实验,但是赌上的是自己或者他人/他物的人生、幸福、快乐等。

如果这些代价的交付是必要的,那么以他人看来微小的代价来换取又是否是值得。

少数派与多数派的对抗,事实与虚妄的对抗,真理与谎言的对抗,瞬时与永恒的对抗,在这个书里无处不在的隐藏着,有时候有些东西能让我莞尔,有些却令我恐惧。

“对未知的世界心存敬畏”是保守派无过的上佳选择,但是突破又往往来自背德违规的大胆者惊世骇俗的行为。实证主义者在考验普通人、社会的道德底线、审美底线或者别的底线的时候,他们也在与自己搏斗。

这书的文笔也好。原作者的笔法是典型西式专栏体,而译者翻译腔不重,体式方面保持原貌,用字用词的考量又很谨慎雅致。深得西方思维西方语系的精髓。这些文章有套路的存在,仔细阅读就可以发现,但是这些小的套路却玩得非常流畅自然。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