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熊猫身上看人性与自然_最后的熊猫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最后的熊猫 > 从熊猫身上看人性与自然
龙川文不留 最后的熊猫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9-14 15:09:45

从熊猫身上看人性与自然

       乔治•夏勒在《最后的熊猫》中提到了他在中国对熊猫进行研究时发现竹子开花的现象,竹子会在相对固定的周期内开花、结子、死亡,而且这种情况是成区域性的发生。即使从中国移植一丛竹子到英国,再远的距离它依然会和远在中国的亲戚同时开花。

       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现,不禁会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中还有多少我们人类还没有觉察到的现象在悄然发生,人类虽然在地球上自称为最具智慧的物种,同时又拥有着数量上的优势,我们可以无度的采伐,无情的破坏植物,但在泥石流面前,人却显得无能为力,在大自然的面前人依然显得微不足道。

       夏勒博士一生都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从《最后的熊猫》之中可以看到他对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对生物的热爱,自然流露而出的悲天悯人情怀,但这些无法阻止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困境,对熊猫而言,夏勒在恰当的时机里出现,而在致力改善熊猫生存环境的努力上,夏勒又遇到了一个不恰当的时机――刚刚从混乱的政治环境中恢复过来的中国。

       人类对大熊猫进行保护,但保护的真正矛盾恰恰又是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度的采伐。书中所记载的是夏勒博士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来到中国时所看见的境况,但数十年过去之后,对大熊猫的保护到了落实;但也正是这几十年的时间,中国人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却不留余力的进行了破坏。

       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平等的基础》中这样说:“平等的含义是由要求人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基本权利的正义原则明确规定的。大概这里不包括动物;动物当然也得到某种保护,但它们的情况和人的情况不同。”

       即使在以哲学为文化核心,逻辑清晰、思维理智的西方文明,人们依然是将自身的利益排在了首位,自私、贪婪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虽然罗尔斯的理论所讨论的对象是人类,但也涉及了人类从道德层面对于其它动物所产生的关爱,夏勒博士便用他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质为我们展现了人类与其它物种的不同之处――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懂得控制自身的欲望。

       诚如作者在序中所言:“这本书对中国人和熊猫的了解都是基于相互的体谅”,这并非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为书中所说那些人物和态度进行辩解,虽然《最后的熊猫》是一部对熊猫进行观察研究的纪实作品,但通过夏勒博士的观察和叙述,这本书中所阐述出的问题,书中人、事的表现值得人去思考,但这背后还有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同样需要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

       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深刻的,老子提出的“道”所阐述的便是人与自然的一个客观解释,这不同于人类对于自然的观察,而是找回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认知。

       从书中对大熊猫进食的研究便可以发现,大熊猫以竹子为自己的食物,这是一种生物进化演变过程所产生的选择,但竹子本身所含的能量少,迫使熊猫不停的进食才能确保有足够的能量来消耗,面对饥饿与进食,这是一种不需要思考的行为,熊猫表现出了一副完全遵循自然的态度,但它的智慧仅能达到当食物短缺之时,为了生存而改变自己对食材的要求。

       《易经》云:变通者,趣时者也。在自然条件改变的时候,它们并没有聚集起来商讨如何应对,而是选择默认和适应。就是竹子开花一样,将自身的生命力凝结成种子,等待生命再次的觉醒,植物比动物更懂得如何顺应自然,所以春种秋收、夏长冬藏,植物无时无刻不在顺应着自然的改变,或者说在实践着老庄所说的道,也正如此,它们的生命才得到了更长的延续。

       反观人类,夏勒博士的作为所体现的正是人类对于自然尊重的缓慢觉醒;站在自然的角度去观察所有的生物,此生彼灭、此消彼长,日月穿梭,自然的规律在生物身上悄然进行,生命的希望也在静静的孕育着。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从熊猫身上看人性与自然”的回应

文小妖 2015-09-14 15:56:02

哈哈,那是,刚好看到。

龙川文不留 2015-09-14 15:55:09

@文小妖 我这刚贴上你就来了,速度真快!

文小妖 2015-09-14 15:42:56

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