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_经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经度 > 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
头妈分享 经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0-22 14:10:42

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

又是一个夜晚,克洛迪斯爵士率领着五艘军舰,共两千名将士在锡利群岛附近的洋面航行。但是这个夜晚有点特别,浓雾笼罩着海面,辩不清方向,就连罗盘也没法为他们准确定位。几分钟后,四艘军舰相继撞上礁石,船员们还来不及反应,全都葬身海底,无一幸免。

自15世纪以来,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上的不断扩张,开辟新航线,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在海员们测不出经度的日子里,像克洛迪斯爵舰队这样覆灭的海难不在少数。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海员们在海上遭受着坏血病、干渴、礁石的死亡威胁。但是由于他们测不准经度,他们只能在海上不停地游荡,祈祷幸运之神的眷顾,让他们能找到回家的路。

直到18世纪中叶,一个英国钟表匠的天才发明让大家看到了解决经度问题的曙光,然而他的发明得以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却到了19世纪初。

这个钟表匠名叫约翰·哈里森,1693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刚开始他只是个木匠,后来自学成为钟表匠,凭着他在机械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天赋,造出了一系列无需上油,不用清洗的几乎无摩擦时钟。

当他听说英国国会在1714年制定“经度法案”,悬赏20000英镑征求一种“切实可用”的经度测定方法时,他就决心制造出一个精密准确的航海钟来解决这个问题。1730年,他怀揣着解决经度问题的想法和计划,启程前往200英里外的伦敦去找经度局的官员。

几经周转,当时英国皇家天文台的第二任皇家天文官——伟大的埃德蒙·哈雷(即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并以之命名的哈雷,经度局委员之一)礼貌地接待了哈里森。他认真地听哈里森讲解了航海钟思想,最后建议他去拜访大名鼎鼎的钟表制造家乔治·格雷厄姆。

乔治·格雷厄姆跟哈里森讨论了一整天后,成为了哈里森的资助人,临别时为他提供了一笔不用急于偿还的无息贷款,用于研发航海钟。


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哈里森潜心制作他的第一台航海钟。在此之前,伽利略、牛顿、哈雷等一批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都曾经想过各种办法来解决经度问题。但他们都没能找到一个既简单实用又精确的方法来测定经度。而哈里森的时计法与这些科学家的月距法不同,如果他真得能制作出一台精确的航海钟,这将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解决了几百年来的经度难题。

哈里森将他的第一台航海钟命名为H-1,于1736年带着他的时钟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百夫长”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哈里森的航海钟是精确的,也得到了经度局的官员的肯定。但是哈里森并没有要求得到那20000英镑的奖赏,反而提出H-1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经度局批准了这一请求,并且提供了种子基金供哈里森进行研发。正是这戏剧性的一幕,导致了哈里森在往后近40年的岁月里与经度局纠缠不休,差点没能领到那笔本该属于他的奖金。

哈里森本着精益求精的科学创新精神,又陆续制作出了H-2、H-3,H-3更是花费了他19年的时间才制作成功。1757年完成的H-3是这三台航海钟中最轻的,只有60磅重,两英尺高、一英尺宽,尽管以当时的水平来说,一切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决定制作出一块像手表那么大的航海钟来用于测定经度。

1759年,哈里森终于完成了那块为他赢得经度资金的H-4。H-4的直径只有5英寸,重3磅,装在一副银表盒内。高雅的白色表面上用黑线醒目地描出四幅式样相同的水果与叶子图案,这些图案环绕着表盘上表示小时的罗马数字和表示分秒的阿拉伯数字,中间三根青钢针无误地指示出正确时间。这块表简直就是优雅和精确的化身。

然而此时出现了一位跟哈里森争夺经度奖金的强有力对手——内维尔·马斯基林牧师。马斯基林牧师是“月距法”的忠实代言人,毕业于剑桥大学,并于1765年担任了皇家天文官,也是经度局的委员。

尽管哈里森的H-4测试被屡次延期,但它还是经受住了种种测试,并且符合“经度法案”规定的误差,但是由于马斯基林的百般阻挠,修改测试规则,甚至把哈里森制作出来的所有航海钟全部带走,但H-4仍迟迟未能获得科学界精英们的认同。他的方法非但没有为他带来荣誉和财富,反而给他带来了大半辈子的屈辱和误解。直到1773年,年迈体弱的哈里森在乔治三世的庇护之下才终于得到了那份本该早早颁发给他的奖金。


1773年的哈里森已经80岁了,在这40年里,他经受了学术诽谤、国际战争、政治阴谋、科技革命、经济动荡等种种考验。幸运的是,他还活着,一直坚持着,而且不断创新,最终等到了为他颁奖的那一天。

有些现代的钟表史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没有哈里森的发明,英国不可能征服海洋而成为海上霸主,是哈里森成就了大不列颠的“日不落帝国”。

历史是何其相似啊。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也是在她在85岁高龄时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个创新的发明或一个划时代的发现有时候并不能被同时代的人们所理解并接受,甚至要在几十年几百年以后才能被后人认可。而那些拥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则更可能成为阻碍科技进步的绊脚石。英雄不问出处,唯有坚持自我,努力完善,不断创新,历史终究会给出一个公允的判决。

注:这本书荣获了包括“美国图书馆协会1996年度好书”、“英国年度出版大奖”,还有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图书的大奖。此外,美国PBS公司根据该书摄制了纪录片;A&E公司又将它改编成连续剧;英国BBC公司拍摄了同名电影,将其搬上了银幕。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