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评选20世纪人类科学上的三大进展,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量子力学、计算机技术和遗传学。量子力学重构了人类的世界观,计算机技术重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遗传学的进展,尤其是DNA的破译,则让人类在“认识你自己”的路上跨进了一大步。
大概十年前,我读过一篇科幻小说,大意是说,在未来,有人找到了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其实还应该加上斯大林的)等人的毛发、衣物,从中提取出了他们的DNA并复活了他们,世界由此再次陷入危机……当时只觉得这想象新奇,而今回头再想,分明清晰地体会到小说中表露的对DNA技术的焦虑与恐惧。
从克隆羊多莉引发的生物伦理学大讨论,到近两年引发热议的转基因食品,DNA就像“一个幽灵,一个人们并不了解的幽灵,在我们的世界游荡”。《DNA:生命的秘密》,就是一本让普通人亲近、了解这个“幽灵”的科普读物。
1953年,“简单美丽”的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遗传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时代,“生命之门”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朝人类打开。自此之后,DNA重组技术、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DNA研究及应用突飞猛进,以致今日,历史学、农业科学、医学、法医学等领域,都有“DNA技术”的大旗飘扬。
本书的主要作者詹姆斯•沃森,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并因此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享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后长期担任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并曾主持人类基因组计划。他始终站在DNA技术革新的前列,可谓是“DNA技术发展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人”。这本向一般大众介绍DNA知识的科普读物,由他执笔,再合适不过了。
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到目前DNA技术的最前沿,作者根据时间顺序,详尽讲述了一部遗传学发展简史。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对这门科学的热爱,而隐讳给遗传学带来永远污点的“优生学”。
在遗传学发展早期曾经历过的“优生学”这段又弯又臭的道路,不仅在美国扬起了种族主义的歪风(信徒包括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更是成了希特勒种族屠杀的“科学理论”之一。在后来的遗传学发展过程中,部分由于这段历史的存在,遗传学科学研究屡遭羁绊,比如20世纪70年代,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DNA研究的重镇之一哈佛大学即在此市)曾全市禁止进行重组DNA研究。然而将目光放长远,这未始没有积极意义。有了前车之鉴,遗传学的发展才能保持合适的节奏,不致因跑得太快而脱离人类掌控,从而造成更大的惨剧。身为遗传学泰斗的沃森先生之所以在本书中以大篇幅论述“优生学”,恐怕也不无以史为鉴之意。——直视历史,才能避免未来的惨剧;回避历史,难免会遭到历史的报复。
本书还以颇多篇幅介绍了DNA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比如在农业领域,DNA技术不仅能极大增加农业产量,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在历史学(人类学)领域,可以借助DNA技术追踪现代人类共同的祖先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路线;在医学领域,破解并治疗各种遗传病乃至癌症;在法医学(犯罪学)领域,DNA指纹成为破案的一大利器……
这些由DNA技术带来的变革和进步,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反对者最担心的,恐怕就是由此带来的“基因污染”会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失,其更深层次的隐忧,则是对人类过度干涉自然进化可能带来的不可控后果的恐惧。——对于自己无法掌控,甚至根本没有能力了解,却又很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剧烈(技术)变革的恐惧,也许正是反对者们之所以反对的心理根源。
然而无论如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正如百年前无数人对火车的恐惧,并不能阻挡铁轨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双螺旋的发现敲响了生机论的丧钟。认真的科学家,甚至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都已发现,要对生命有完整的了解,不需要寻找新的自然定律。生命不过就是物理与化学——尽管是极为精密复杂的物理与化学。”作者的这段话,点出了DNA技术对人类思想的深刻(也可说致命)影响。
DNA的破译告诉我们,人之为人,不是因为人有其他动物没有的所谓“灵魂”,也不是因为上帝钟爱人类甚于其他物种,人类的所有生理、心理(意识)活动,都不过是物理和化学反应。
在DNA技术揭示的真相面前,我们必须打破幻想,接受这一残酷的真相。人不是什么“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也不是天生带有原罪、等待救赎的可怜存在,我们必须独自承担起自己存在的意义,再也没有借口。
当然,说人类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不是说个体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由意志,并不是说娘胎里的“初始设定”就决定了我们的一生(虽然遗传学告诉我们,人并非生而平等也不是白纸一张,个体的身体状况、性格等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因为,深入到原子内部,是一个量子的世界,而量子的不确定性打破了一切形式的决定论。(我相信,人的最主要的枢纽、尚未被破译的人脑,是一个微观世界的存在,比如量子级别。)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量子力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