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著明的科学者言_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 > 深切著明的科学者言
能工巧匠沙门哥 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2-25 10:02:40

深切著明的科学者言

《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刘易斯·托马斯的书,第一本是收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的《水母与蜗牛》。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是美国医学界的顶尖人物:美国科学院院士,担任过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医学院院长等职务,在病理学、免疫学方面有突出的学术贡献。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对非科学专业写作(广义上的文学写作)有业余兴趣的科学家或许不在少数,但是,有多少真正第一流的科学家同时又具有真正的写作才华?刘易斯·托马斯算一个:完全不需要借助他在专业领域的盛名,他也照样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他的两本杂文集:《一个细胞的生活》和《水母与蜗牛》分别获得美国的“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图书奖”——即使对一位专业作家而言,这也算是至高的殊荣了吧。
托马斯提笔写下他的第一篇小品文的时候,已经57岁了。虽然在此之前,他就陆陆续续写下过不少机智、隽永的小诗,甚至在做医科学生的时候,他就靠“每月卖两次血、发表一首小诗”维持着不错的生计。不过,他可能还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闻名世界的作家(这样说不算夸张,远在中国的我不就读到了他的文字吗)吧。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6篇随笔后,他觉得也可以罢手了。然而,当他听到“智慧超群、严肃认真的洛厄尔博士”、“一位严厉的批评家”也认可了这些短文时,他就决定“继续下去”了(P.202)。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一直写了下去,便有了上述两个获奖的集子,还有这一本《最年轻的科学》。
《最年轻的科学》和前两本不太一样,不是已刊的文章的结集,而是按时间顺序讲述作者一生中的经历和思想,简单的说:就是一部自传。
托马斯的生活既丰富也简单:出生于行医世家,毕业于哈佛医学院,除了二战时期在关岛和冲绳服役这段稍显“传奇”的经历以外,他一生都在医学界从事研究、教学工作——典型的科学家的生平。说丰富则是指精神领域内的探险:托马斯是一个具有多样化才能的绝顶聪明的人,除了在医学研究中展现他严谨的科学精神、敏锐的洞察力和跳跃的想象力以外,他还有管理和领导一个大型机构的魄力和智慧,他还为公共行政领域贡献了他的正义感和服务精神。除此之外,在业余时间里,他还是一位诗人、体贴的丈夫,以及词源学和蒙田《随笔》的终生不渝的爱好者。
医学作为“最年轻的科学”是本书一个最主要的话题。之所以说“最年轻”是因为:只有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作为医学之基础学科的生物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的突破性发展,才使得真正理解疾病的成因和治疗的机制成为可能,在此之前,医学主要依赖的只是经验、猜测和心理安慰。关于在此之前的情况,作者在《水母与蜗牛》写过:
“医学的起源......是和纯粹的猜测和最为粗陋的经验主义相依相傍的,在人类的活动中,真难料想还有比它更不科学的行当。.....在人类的实验中,它真是属于最为儿戏、最不负责的实验,完全依靠先试试然后看看错不错的办法,而结果是总是出错。放血、导泻、拔火罐,服用各种植物的浸剂、金属的溶液、想得出的各种膳食,包括完全禁食,所有这一切几乎都是根据对病因的一些荒谬绝伦的想象,完全是空想虚构。”
鲁迅的《朝华夕拾》中有一篇《父亲的病》,读过的人可能都记得那用来做“药引”的“经霜三年的甘蔗”和“原配的蟋蟀”吧?还有小说《药》里面用来治肺结核的“人血馒头”,都正可以拿来给托马斯的这段话做注脚。鲁迅先生正是因为恨中医害死了他父亲才发愤到日本学医,不过,如果他知道了那个时代西医在治疗方面的水平,恐怕也不免要发出一声“西医也无非是这样”的慨叹吧?
众所周知,肺结核和梅毒曾是在近代历史上致命的绝症(熟悉19世纪末颓废文学的人应该知道,有多少真实或虚构的文艺青年死于肺结核!),关于其病因有过无数稀奇古怪的说法,治疗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但没有一种能够真正治愈。而一旦通过微生物学发现了结核病菌和梅毒的病毒螺旋体,并且发现了抗生素,这两种病就一劳永逸地被解决了。现在,只要能及时地发现、救治,这两种一度的绝症就几乎能百分之百地治愈。
找到真正的病因和彻底治愈,这就是现代医学不同于传统的“猜想医学”的地方,而这科学的力量又是多么的惊人!
也许一般人会认为,抗生素的发现纯属偶然和运气。是的,本书的作者可能也会承认运气的重要性,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这偶然和运气的背后,是长年累月枯燥、艰苦、耐心的实验和庞大的知识库的缓慢累积,没有这些准备,那种“偶然”和“运气”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举个例子,作者在其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有一些重要的关注点:如内毒素、木瓜蛋白酶、支原体等。关于这些东西的讨论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不同的章节里:提出了一些猜想,做了许多实验,一些想法被证实了,另一些想法被证否了,理论得到修正,研究被中止了,几年后,一有机会,又进入这个领域,等等。作者写道:“关于内毒素的及其生物及化学性质的科学论文已有千万篇之多,不时地还有关于这方面很长的综述文章,常是论述某一个特殊方面,例如综述伤寒菌的细胞壁内脂(实际上就是内毒素)的化学结构。只是这些综述,就浩瀚得使任何一个读者都难以招架。”(P.127)
作为外行,其实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讨论的很多细节,但有一点很清楚:直到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到什么惊天动地的结果产生,只有一种缓慢的进展在发生,以及一些比较小的、次要的研究结果一个个地产生出来。通过这个例子,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到底有多艰辛,看到了科学要取得一点点扎实的知识要付出多少人、多少年的耐心的工作。看到这些,我深受感动,这种感动让我变得谦卑——如果说,一点点具体的科学知识就需要付出那么艰苦的劳动、那么多的合作、那么多的耐心才能获得,那我们凭什么可以认为,凭借我们个人的有限的生活经验和冥思苦想,就能参透人生、社会、宇宙的秘密?我们常常能见到那种对终极真理的绝对自信、那种为全人类指点命运的勇气到底来自哪里?我们怎能保证那种确信不是一种无知的骄妄?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无知”,由此我相信他确是希腊城邦里最睿智的人。
刘易斯·托马斯也是一个谦逊的人,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丁点儿(科学狂人式的)知识的骄妄。他有一些奇特的思想,比如,他认为的人类两样最伟大的能力竟然是“忘记”和“犯错误”。他认为,人类的智力之所以异于计算机的智能,就在于它能自动地、有选择地遗忘,还在于它能够产生一些难以预料、不由径路的新想法,这种想法在多数情况下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当它被证明为正确时,常常就带来了重大的认识的突破。以我的理解,托马斯是在用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讲述创造力的故事,当他说犯错误的时候,他是想到了error的词根err-的本义:迷路(go astray)。
一种庸俗的科学认识论喜欢把科学发现的逻辑简化为按部就班的归纳法,但真实的故事是:没有跳跃性的想象力,科学的发展根本不可能。关于此点,本书中有个绝妙的范例,希望我有本事把它讲得清楚。
因为偶然的契机,托马斯注意到:警犬可以根据气味唯一确定地找到散发气味的人(或其它动物),这种识别率的精确度之高,就好像每个人的气味都是一个唯一的标识码一样;另一方面,全世界几十亿人中,除了同卵的双胞胎以外,任何两个人之间的皮肤移植都不能成功,看起来,皮肤也有一种唯一的标识码,以至于能够精确地识别与自己相同者,排斥异己者。托马斯的想象力在两者之间,架了一座桥,他猜测:嗅觉系统和免疫系统(皮肤排异是一种免疫现象)可能来自于人类基因中同一段代码。
我估计我已经大概传达出了他的观点,但不知道是否能够传达我的震惊。我觉得,第一个能够产生这个想法的那种想象力,就跟“看见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虽然那个是一个假故事)一样,绝对只有对于一个天才才可能。
关于科学方面就讲到这里,这本书里有趣的知识和富于的启发性的思想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屡述,下面想讲讲其它的方面。
在第十三章:《保健委员会》里,托马斯讲述了他在纽约市保健委员会服务的15年中发生的一些故事。其中两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故事:纽约市卫生局准备将城市的水里加氟,因为科学已经证明,饮水中加入微量的氟,能够预防龋齿,而且无任何副作用。保健委员会毫无困难地通过了这个决议,市长也同意了。“这时天塌了下来。一个个市民组织和它们的律师要求举行公众听证会,反对他们所说的‘想毒害居民’。当时,这件事好像在法院里搁浅了几年。在这事的初期,以及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它似乎有了某种意识形态的意味,而且越来越尖刻。......一个个动感情的发言人,指控我们这些保健委员会成员不是共产党也是共产党的工具。在美国的很多地方,有人把氟化饮水看成是想把美国搞垮的一个外国阴谋,可能是想引起一场癌症的流行。氟是反美的。最后扭转了乾坤的是医学会、牙科学会、护士组织、纽约律师公会的代表......他们被说服了,相信纽约市的居民会因此而牙齿健康,从而省下很多的钱。”——这个故事的时代是1950年代中期。
另一个故事,是基于一个法律事实,即保健委员会有一个权力,可以宣布纽约市的卫生处于紧急状态,从而赋予政府以应急时期的特殊权力。曾经有一次,纽约的清洁工人进行长期罢工,造成垃圾遍街、臭气满天。“报纸对我们大声疾呼:如果还有紧急状态,那么这就是一个,请赶快宣布吧!”(沙门按:一旦宣布了政府就可以合法地强制工人停止罢工)而“我们认为罢工还是用其它办法解决比较好,比较公平,而不要开这样一个会惹乱子的先例。所以我们声称,我们认为垃圾不大会引起什么流行病。至少直到罢工最后解决之前,我们成了纽约市政府中最不受欢迎的5个人。”——注意这四个字:“比较公平”。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民主的法制国家,但何谓“民主”,何谓“法制”?我想通过上述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有一点感性的认识。
托马斯确是一个“公平”的人,这一点在他对护士的真诚的敬意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在现代大医院的医疗中,以前那种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密切的人际关系消失了,病人来到医院接受治疗,就好像一台坏了的机器被送上生产线一般,缺乏心理和情感的关怀,这个缺失很大程度上全靠护士来弥补。护士不仅要负责繁重的护理工作,还要关怀病人的心理状态,尽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他“全然拥戴那些护士。如果她们希望提供她们在专业上的地位,并且增长她们的工资,如果她们由于呼吁在职业上的平等而使医生们恼怒,如果她们想要得到月亮,我们都要站在她们一边。”——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的母亲就曾经是一名护士。(第七章:《护士》)
本书中最好看的一章还要算第二十一章:《疥疮和蹭痒病》,在这个古怪的题目下,托马斯写到了他的婚姻。
“回想结婚的40年中,我计算了一下,虽然我从她那儿学到的东西更多,但她也从我这里得到了某些我所着迷的东西——......其中包括全部的蒙田,一些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还有学童的荷马史诗。她对内毒素和施瓦茨曼反应的了解,很可能超过了我们认识的所有学术界的夫人。......我却学到了靠自己是学不到的各式各样的知识.....奥斯丁......普鲁斯特......有些领域我一直未能进入......什么颜色应该配什么颜色,以及窗帘或地毯上的玫瑰或绿草色调是否特别美丽,这些都要靠她来告诉我。我不是色盲,但有些色聋。”(P.196)
他对妇女的推崇不止于此,他甚至说道:
“这使我有个建议。总的来说,人类的统治管理史向我提出:世界上的男子已经经营管理得够久了。现时,他们所做的蠢事记录已经如此详尽并且有案可考,大家都害怕让他们来掌握未来。现在是换班的时候了,该让妇女们掌权了。......我相信她们对这件事会怎么办。因为她们有理解和喜爱儿童的那些额外的基因。”
这虽然不是对未来国际政治的一个最可行的建议,但我却认为是最美妙和最可爱的了。
在本书的底封上有一段不知道谁写的话,颇很有见。它把托马斯归为以赛亚·伯林笔下的“狐狸”类型的学人,这种人“所过的生活,所作的行为,所持的观念是离心式而非向心式(沙门注:指有一单一的中心并形成体系,如胡塞尔那样的),他们的思维是多向的,或是扩散的,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移动。”
除了离心性这一点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层,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和许多专业的哲学家、思想家的“载之空言”相比,托马斯这一类型学人的思想是从他们的“行事”而来,即:点点滴滴从实际的、扎实的科学研究中悟出(当然也需要很高的个人天赋),所以,一方面多维多向、不成体系,另一方面又具体、亲切、谦逊、节制,未必不深刻,却绝对不玄乎,正所谓“深切著明”是也。

2006/4/4

展开全文
有用 15 无用 3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深切著明的科学者言”的回应

microsand 2008-02-26 11:00:13

差不多十年前看的这本书,教科书上死板的知识一下子成了鲜活灵动的故事,中国人学知识感觉很累,很压抑,很多使命感,外国人则是在玩科学。还有一个收获就是,从此学英语时就多了一份自信,因为学生物的都天生是语言学家,其实英语还是一直很烂。
大师总是很平和的。

北极苹果 2008-02-25 14:05:29

如果说,一点点具体的科学知识就需要付出那么艰苦的劳动、那么多的合作、那么多的耐心才能获得,那我们凭什么可以认为,凭借我们个人的有限的生活经验和冥思苦想,就能参透人生、社会、宇宙的秘密?我们常常能见到那种对终极真理的绝对自信、那种为全人类指点命运的勇气到底来自哪里?我们怎能保证那种确信不是一种无知的骄妄?

呵呵,这篇评论,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