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被遗忘的力作_龙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 一本被遗忘的力作
伸伸胳膊腿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6-08-05 21:08:06

一本被遗忘的力作

马小星的这本《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早有为它写点什么的打算。屈指算来已经六七年光景,仍然未能下笔。

原因有二。一则以为如此佳作无需再多罗嗦;二则数年以前该书就已经很难寻的得,竟无机会再读。单凭印象难免误导读者。谁知新世纪六个年头下来,该书也未有再版的意思,实在有些令人费解。

一本书出版之后寂寞到如此地步,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想来可能是一那位作者一则并非学术体制中人,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学者吧,自然没有师长同僚乃至于门徒为之鼓噪;二则出版时间稍早,书界包装之风尚未成型,缺乏媒体造作也就难有眼球效应。加之本书观点以及路数和学界主流格格不入,自然也就无人问津。

尽管如此,多年下来本书的内容一直留在我脑海中,甚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凸显处其写作思路的可贵。尤其是耳濡目染着周遭太多不着边际貌似公允的议论。“龙”这个话题,越来越成为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的大杂烩,虽学界泰斗往往亦不能免。

由于原书不在手上,只能凭记忆说说大致的内容。通过多年前一桩东北黑龙目击事件的调查,马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龙是否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作出这种猜测的理由是:

       1. 作为古来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生物形象,龙有着相对一致习性的描写,如深藏,涉水、飞腾;
       2. 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以前的文献几乎一直将其作为真实的生物描述,并非神仙鬼怪之类;
       3. 十二生肖都是人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动物形象,龙似乎也没有理由例外。

马氏并没有停留于发挥敷衍假说,而是根据这些猜想,开始其考证。他查证了大量古今资料,特别是大批的方志,笔记等等。列出古今大量关于龙的目击描述,从而一个关于龙的描述结构浮现了。

       1. 多雨之日,空中坠龙;
       2. 龙困于陆地,大众搭棚浇水活之;
       3. 雨水但兴,龙腾而去。

由这个故事叙述模式,作者考察了其生物原型。论证了这种生物不可能是已知的某些生物,如蛇、鳄鱼等。就此,作者的结论是: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活习性,随着自然环境变迁越来越希见,成为了一种未明的动物。

民国以来,以“古史辩”为代表的史学观点一般认为,龙是多种动物形象想象组合的图腾符号。其理论基础的为现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几乎已经成为学界通说。近年所谓新观点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取舍而已。(映象中最近的一个似乎是何新80年代的著作。)作为学术研究,组合说的优势在于,解释力强,弱点在于几乎没有任何实证手段和本来意义上的文献支撑。几乎成为一种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戏论。马氏此书的思路是从具体到一般,从田野调查到文献考证,其方法可证实、可复制、其结论可证伪。无论其结论正确与否,都是一种良好的研究范式的例子。在如是框架下,进一步进行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将不难获得更加圆满的解释。可惜,数年下来,该书犹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书本身也成绝版,一册难求。令人不解。《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就此成为了一本被遗忘的力作。
http://www.klaaswang.com/?p=163

展开全文
有用 36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一本被遗忘的力作”的回应

unchained 2010-09-15 00:09:45

何新也有考证

金三两 2009-09-16 23:17:05

在这个乌烟瘴气的出版物横行的年代,毫无疑问此书是一股清流,暂且不论其书中观点,毕竟同样的字句投射到不同人的眼中依然会有不同的映像,我也不介意有不同的声音发出,只此书的写作态度就不由让人感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放狗搜一下作者的生平,之后再读这本书也许持不同想法的朋友会有一些新的思考

Sunnybreezing 2009-08-06 22:27:00

很早以前网上就有一个帖子 貌似叫“鉴龙实录” 很长 里面有N多人都描述了自己亲历见龙的经历。

龙肯定存在 但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看不到呢 其实非常简单 一个是可能龙可以隐形 另外 龙是一种处于高纬度的生物 假设它是四维空间生物 我们的空间现在是三维 这就造成时隐时现或难以窥全貌

那龙为何又是众多生物的集合体呢 基因组合就可以完成这个工作 不排除龙也是基因工程制造出来的生物 谁制造 当然是比人类文明更发达的高智能生物咯

Great Wesley 2009-07-05 01:15:00

我也是淘宝是买的,是本好书。作者求实的学者态度是让我让可的。

党守真 2008-11-21 17:45:40

淘宝原版现货,我已买了,确认属实!!

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40ebbf4df9192e4f6bda232f962719ad.jhtml

Zero 2008-09-19 16:26:01

刚才写的文章:

关于“龙”存在的可能性的讨论
对于未知的事物,人总是不断做出假设然后不断推翻,直到找到真象。跟随着社会的普遍观念,我也曾认为“龙”只是神坛上想象出的东西,还曾质疑它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意义。图腾是能代表一个民族性格和观念的东西,它们往往拥有一个民族向往得到的的能力。比如蒙古族的图腾是鹰,熊和狼,鹰翱翔苍穹代表自由,熊力大无穷代表勇敢,狼则拥有最优秀的团体合作精神。这些蒙古人身边的动物拥有在草原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人类崇拜它们,所以将它们作为民族图腾以鞭策自己。而所谓“龙”代表勇敢聪慧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是因为它有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吗?还是传说它能兴风作浪呢?但是几千年来,一个庞大而智慧的民族却把它作为图腾供奉,不可能是没有道理的。由于好奇,我查找了近代关于目击龙的报告,逐渐整理对它存在的想法。虽然我没有养一条在我家客厅,也没有任何照片或化石为证,但既然社会普遍认识能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下证明龙不存在,那么我也能在同样情况下证明龙存在!
证明龙不存在的理由无非以下几点:
1.找不到龙化石和任何能体现它活动痕迹的化石
2.没看到一只活着的龙公然出现在动物园,甚至没有人拍到它的照片
3.认为龙是古人通过想象将很多动物肢体拼凑在一起产生的
4.对古物的研究看,龙形象是从大鲵逐渐演变而来的
5.认为龙的身体构造,特别是它能“喷云化雨”的习性是不可能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实现的

现在我对上述论据逐个阐述它的错误:
1. 根据古代和近代对龙目击的描述看,龙应该是一种无脊椎两栖爬行动物,和蛇或大鲵等类似,不同的是它是多器官的。它体型没有传说中那样庞大,或者说在进化中仅保留了较小的种类。根据留存的文献记载来看,一般几十厘米不等,最大被发现的也只是一两米长。而且龙的体型比蛇还要细而轻,在地面行走时一般是拱起身子跳跃,但大多数时间都潜在深潭大河之中。试想一种数量稀少的无脊椎小动物活动在大河中,它的化石应是很少留存并被发现的!
2.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习性,有些动物可能习性独特。这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动物,没有人能考察清楚,只知道每天都有种类灭绝。那么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潭涧,大河深处,为什么没可能存在一种只在它独特范围内活动的小动物呢?如果龙和其它两栖爬虫一样,只在夜晚出动捕食飞虫小鱼,说不定喜欢出现在暴雨大风的时候,那么谁会在这时深入深山老林,长期观察它诡秘的行踪,并能在它急速跳跃潜水甚至滑行的瞬间拍下清晰照片并公布于众,或者活捉一个放在动物园里?况且随着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它能生存的空间变得很小,最近的目击记录在解放初期,而那个时候连一台尼康相机都没有!
3. 古人说龙是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现代人就理解成龙的额头是骆驼的,脖子是蛇的,角是鹿的——所以认为它是人们把身边动物的一部分肢体拿来拼成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当古人看到一种长相奇特的动物的时候,用身边动物的特征描述它:它的额头挺高,就像骆驼那样;脖子很长,就好像蛇——惯常使用比喻的古人很可能用这种方法形容龙。而且古人完全没有必要虚构出一种动物来崇拜。古人崇拜太阳,因为它带给人间光芒;古人想象有神控制潮汐,出现洪灾就乞讨神来制止,因为古类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制止。但是为什么要虚构出一种外貌如此复杂奇怪的动物呢?是帝王们为了给自己做一个能吓唬住别人的“祖先”吗?
4. 最早出现在出土文物中的图腾确实是大鲵,后来逐渐演变成龙,但这不能说龙是大鲵形象的演变。因为在远古时候,物种比现代不知多多少,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也会非常多,而且当时物种并未停止进化。很可能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两栖爬行动物做图腾,或者大鲵近亲的一支可能进化成龙种类中的一种。
5. 应该说古人对龙的能力做了夸张的描述,也像对其它特别的动物一样,将之神化和拟人。古人说龙能兴风作浪,能翻云覆雨,能飞翔都有一定夸张成分。我们知道有飞鱼和飞蛇,我们也知道那不是鸟类扇动翅膀的飞行,那是滑行——龙也是一样。一种极轻并细长的小动物是可以在风中滑行的,如果空气由于暴风而形成漩涡,那么在气流中盘旋上升也很可能。龙没有汗腺,如果它不是恒温动物的话,在热天它就会吐出热气,看起来像是在吐雾。如果在古代,龙的某些种类能长得很大的话,在河中游动时就会产生大浪,就像一条鲸鱼做的那样。而关于龙的长相,有角有耳朵还有胡须和牙齿,强壮的四肢和爪子,这看起来是有点奇怪,但其实长相奇怪的动物有很多。就拿人这种进化的终极产物来说,有一支部落被称作“鸵鸟人”,因为他们只有两个硕大的脚趾,像鸵鸟。他们的照片上网就找得到,也可以到他们村子里去拜访,绝对真实,不是迷信。在生物多样的进化中基因畸形是很常见的事情,而且一些丧失功能但并未退化消失的器官则普遍存在。我们不需要盲肠,阑尾和小脚趾但我们身上还长着它们。龙头上的器官一些保留功用,比如眼耳触须,有些可能是基因变异或退化的器官,比如角之类。

这个世界很大,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人类认识的东西还很有限,而没见过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这个世界在变化,在这几万年中,它可能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曾看过一本书,上面根据上古时壁画,推论龙在当时用来拉车,相当于马,是一种平常的动物。如果是那样,远古时必定有种有一定智商并有几米长的大龙与人亲近,那种画面可没人能相像出来啊!这篇文章没有提纲草稿,想到哪写到哪,出入肯定是有的,还请读者多多指出。不知道这篇文章能不能给人一些启发,只希望别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就好。我也不知道如果龙被发现被认知是不是好事,说不定只会加速它的灭亡;或者它已经绝种了!但是希望更多人把它看成一种未知生物,而不是一种假想的东西!

Zero 2008-09-18 14:20:09

上小学的时候看到过一篇报道,有一组人常年致力于对龙的寻找,楼主是不是其中一员呢?

十年木匠 2008-04-29 21:09:49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077112/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考证大庆“掉龙”传说(转摘)

snlchina 2008-04-12 13:48:11

又发现一个关于龙的blog: 岩铁 龙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alist_1268119693_1_1.html

■网友来信——说龙 2007-08-12 22:50:41
■先民对龙的崇拜始于何时? 2007-08-08 23:20:44
■猜猜看——藏宝图 2007-07-23 23:16:55
■破解神龙之谜已获突破性进展(图) 2007-06-18 20:35:28
■铜山湖不明生物调查 (多图) 2007-05-10 13:00:09
■我去河南临汝调查龙骨传闻(多图) 2007-05-02 14:48:24
■幼年时她曾与龙对峙 2007-01-13 12:20:19
■岩铁征集龙线索 2007-01-09 10:34:42
■岩铁:来自大连的见龙线索 2006-12-19 21:28:19
■龙是古两栖动物的遗存 2006-12-10 18:44:44
■(转载)文化学者谈龙图腾

snlchina 2008-04-12 13:08:53

http://118118118.blogcn.com/diary,9448866.shtml
真龙概叙

龙, 历史上有很多描述,如汉许慎<说文>认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宋人罗愿<尔雅翼>则形容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等。古代蚌塑石雕砖刻图画龙的形象粗细杂陈,栩栩如生,龙的形象虽然基本刻画出来了,但非亲眼所见,总有欠缺,文字描写就不够详细。

我是“破天荒”与龙动物近距离接触十多年的人,从发现云龙动物(当地也称白龙,蛇够,苍龙)仔细观察,到扩大寻找其它龙动物的初步调查和以后继续探索,我对龙的各个方面:动物的神奇,文化的神秘,传说的关联,龙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都有了深刻的了解。这来源于我五、六十年代起对家乡河沟溪潭井泉的搜索发现;和在住屋木楼上,发现云龙动物(不是壁虎)经常在夏天隐秘活动,或在谷仓蕃茹(地瓜)丝上捕虫,或跑到缸桶的水中纳凉,夜晚则从二十余米外快速穿梁过柱奔跑而来,到我作业的油灯前或高处捕食蜂蛾蚊蝇,相处了很长时间。起先未管,后来要讲要报告(当时曾惊动很多人),逼得搞清楚。与之周旋厮熟后,它也不躲,能相距二、三十厘米观察它的器官细部形态和动作。它器官多,目不暇接,形象古怪,难以形容。从五八年起,为了牢记,我就一个器官看一个星期,化了两个夏天,每晚约三、四个小时,总算在脑海中留下了龙的象耳朵触须角等多种器官的详细印象。这些目击也证实龙出苍山古老传说的地方渊源和乡亲敬龙信龙活动的崇拜由来。

龙,本是生肖动物,由于生性奇怪,看到人少,误解很多,现代学者称没有,要说清楚很不易。要不是历史机遇,上辈指点,偶然与有意所见,主动追索研究,以及后来与已知动物比较,宣称有龙是不可想象的。正是由于我有与龙动物接近经历,并且所见是与历代公认的南宋画龙权威陈容所作<云龙图>写生画是一模一样的动物(清朝皇宫也挂此龙图),所以我才确认该动物属龙无疑。考虑到龙的涵义涉及颇多,有些人不解乱贬,竟连累到对民族标志与传统的不信任,所以我有必要再鼓起勇气,凭目击强记披露龙是什么样的动物。

龙是隐秘生存动物,与人活动相去甚远,所以很少看到。龙有大有小,小的才几厘米,大点的几十厘米,当地江中发洪水最大曾见二至三米。数量虽少,品种多样,龙的外形由头、颈、身、尾、尾叶、四肢等基本器官构成,每样不一,千姿百态。

头最特別,嘴巴长,脑门高(这是有别于爬行动物的最重要特征),器官多,自成形,非常显眼突出。有眼、角、触须、耳朵、门形牙齿、脑袋、多处簇刺等确切生长。触须、眼睛、耳朵是会动的。黑色触须柔软滑爽,从鼻煽根发出长约七、八厘米,至末端渐细,能成对或单独作甩抖探卷活动,起触感、平衡、诱引、恐吓作用。耳朵象蝙蝠耳,也会跟着灵活转动。眼睛:云龙是没有眼珠(瞳孔)的,即白蒙蒙一片吓人,不知所向,但有半透明下眼睑活动。其它的或有眼珠,或鼓出不等,各有特点。这些可动在相对无表情,硬梆的龙头廓上骤现了生机。

龙颈硕长的超乎想象,以至在水中发现其身子,视线习惯局促,竟不能一时找到其头。脖通常较细披蛇鳞,背脊上长有“脊椎外(退)化”痕迹的特别鳍片,横出纵长,延生至尾。颈下或有赘生珠状物,有的鳞形颜色不一。在陆上颈通常呈S形靠肩,不显得过长并妨碍行动。跑起来颈段则跟着全身上下弯曲卷涌游移,起到弹缩、支撑、平衡作用。不可想象有脊椎的动物,能不受关节限制,而无僵硬任弯柔。所以古人把龙称为鳞虫之长(代表),虫无脊椎,龙身犹是(龙动物有无脊椎和有脊椎之分)!这就有一定关联。这样,真龙与爬行动物,还有恐龙就区分了。当你看到大量传统的,划前中后为三等分雕画,大幅度弯来扭去的中国龙时,是否已感觉到其独特性。

龙身粗细与蛇差不多,以云龙为例,30厘米长的动物,身细如钢笔,雌的要粗一些。张牙舞爪,四支八叉的龙,穿洞过缝能力还挺强,常在土洞水眼石缝隔层中隐蔽或觅食,或于热天上梁爬树战水凌峰,恶劣天气、阴沉雷雨或夜间尤显活跃。龙身细长,体积小,而四肢空架却很大,与其它动物比,看架子似有狗大,所以农民叫它蛇够(狗),而其中却只有”鞭子”(似椎骨粗)一条,超然翻动,多姿纭作,显得既空灵,又行止莫测,给人以威灵显赫,带莫名恐惧的感觉。龙身覆鳞,鳞片突起扁珠状,错列立体感明显,蜿蜒的身体一晃动,珠光强烈闪烁,很是好看。腹鳞或有环节,略异。大量活动,龙无汗腺 ,苦于散热,骤急蒸灼,口喷烷火,寻水降温,吞吐狂作,含水济饮。龙立卧坐行奔游弹射均会,卧踞时龙身左右盘曲;游泳潜水时左右甩摆,滑移推动。立行则昂首(头总会调在S形颈的最佳着力点上)、拱背、扬尾上下弓张,换步行走;奔射则前后肢交替跳跃,身体翻腾浪涌,当后爪尖赶近前爪尖接地时,腹部收紧龙身折成Ω形,;同时前后反向收缩,呈倒Ω形。一展开就弹射很远。向背多曲高难度激烈运动,甚至身体卷作麻花状,这也只有龙——这类特别的动物所能做到的。

粗壮四肢是龙的重要特征性器官,龙的行走、跳爬、擒拿、刨洞都依靠四肢支撑,作多种活动。龙腿有特别骨头构造固定于柔身(无脊椎支撑)两侧,这很奇怪却是如此。形状近似鸡足,大腿粗,小腿稍短,掌、趾、爪甲分明,肌束筋腱粗壮结实有力。鳞片至小腿有环节感,肘膝外还簇生硬刺十多根,每根如锥似剑,当捕虫失手时作刺捣用。昏灯月光,忽生忙乱,珠光摇曳,蜂蛾自扑。龙掌前趾爪,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张合有致,三爪龙比五爪龙形象粗陋。如四爪可从四方往里勾勤;也可平掌落地,三前一后;又可直掌立爪,用象带鱼前门牙样尖利的甲尖,并击板面,发出清脆奇怪的响声,成为疑窦;龙趾前爪扎住木头,后爪抵推身体从而附柱攀壁,如履平地。龙腿高低升降挪移自如。龙停马步,可以降低身姿,缩身以增加起跳爆发力,象云龙一般跳跃到民房墙头瓦背树间不成问题,落地又不怕震。龙行电掣,连续奔跳跑动即便上坡也象箭射一样,因为细小,视感余光拖线,速度比一般汽车还快。龙卧翻爪,即时刻保持战斗擒拿自卫姿势,这样飞虫掠过或敌害来袭都可以迅速反应。近距离遇龙,用手驱赶最易被抓伤,扑来很快,收手不及,利如锋刀,威胁蛮大。龙游婀娜,不论水陆,龙的步法与身体配合紧密变化,一招一式如颤鼓初定,一弯一曲犹舞蹈多姿。彰显出超凡魅力。

龙有尾叶而难以见,故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说,这一方面是尾叶不显,菲薄;另一方面是龙居暗处,或露头洞口、水面,整条难见,或一窜走了,无法看清。陈容画云龙图也缺尾叶。我看清它是很后的事了,开始感到没什么东西,渐细很长的尾巴鳞片越长越小,背鳍从头后到尾,数到八十一片就没法辨认了。再往后看视野被收缩,压抑感增加难忍,只好跳到尾端,但视线仍没有延长。最后到六三年夏末,一日上楼看见倒勾在蓝苎麻帐外的云龙尾后,有闪斑隐现,经仔细查对,才发现云龙有十八片二十乘四毫米的极薄浆叶,插叠组成两侧如扇子般能张合的尾煽结构,水中主要靠它张开搧水,使劲划拨前进了。龙尾象甩鞭,越往后摆幅越小,而弯曲增多,龙身九道弯,尾巴奔跑中上下打弯就占五道。真是行如浪涛翻滾, 忽內瞬外,承前继后,急峰骤迥。变化多端。

龙喜水畏光,夏露冬藏,兽步蛇游,动静分招。静定凝住如石雕,动变尽显在曲挠;高攀树脊低洞嚣,远涉近虑雷雨眺。中国传统的龙,现代动物学上没能记载,很可惜。据以上分析,它是独立的一类多器官无脊椎鳞虫(卵生)动物,有爬行两栖特点。还隐秘地生存在水域附近,特別是浙东南群山环海环境适宜的地方,部分龙既未消亡,更非不存在,值得深入探索。中国龙动物早有传说形象可稽,不难辨别。以上以云龙动物为重点概叙,但愿为更多人接受,可传之后代。

snlchina 2008-04-12 13:06:30

山海惊:

龙动物实情

龙在中国影响很大,皆是它的形状长得大奇怪,行为太神密,很少目击发现又震撼人心,多议论的缘故.围绕龙说法很多,误解也多,有说蛇,鳄鱼,甚至猪,熊不等,没见实物想象瞎猜,不免唐突.
其实龙是长在隐僻地方一类身体同蛇一样细长却长有长长四肢(与蜥蜴短小的四肢绝对不同),长颈,头部形态复杂即有外鼻,角,须,耳,脑门,门形牙齿等多器官,弓背曲颈(与蜥蜴鳄鱼腹部着地绝不相同)离地,四肢直立快速跳射奔走的动物.龙既是动物就有大小,当然也不可能在天上,这正是我从少年开始放眼山河探摸洞缝寻找的原由.恰好在五六十年代没有烧煤和液化气,也就是说大生产大开垦,梯田都建到山顶,劳作在山上的时间很多;吃食堂,大炼钢铁,山草柴木被剃光了;抽水机刚用,千万年未干的溪河,这时钓起口味,被抽个底朝天,为发现提供了难得机会.以上是说:一那时同自然接触很多,二动物环境突变,没了遮档,食源减少改变,活动频繁裸露,三当时敢下大海捉鳖的劲头,机器捕捞伊始,发現比现在容易和多得多,确实大家都见过不少稀奇古怪小动物.而当时人们并不注意这些小东西,现在寻找就困难多了.
龙一般生活在山水交界附近的地方,由于腿长跳跑的飞快,活动范围比较大,冬季在洞穴,溪潭河床深处,吃鱼虾鳅螺小动物.夏季在山上,溪河边,也有在屋顶樑椽墙头活动,吃蝗娥虫蚊等.龙居水线附近小洞穴,身上长鳞,畏光喜水,故在阴天,黃昏夜间拂晓活动多,特别是雷雨暗昼,它反而活跃,与人的活动时间几乎相反且远僻,时相诸多不同,不易发現.龙出苍山,这是古训,在括苍山这地方,龙宮龙庙历史悠久,故事很多,这里也是过去常有人说看到各种奇怪现象,物体的地方,其中龙就是许多人前去指望看见的神秘东西,我发现除了传说启发,外面溪河树樑偶见,更重要是,五、六十年代有二条与南宋陈容所画云龙一模一样的龙动物(我博客http://118118118.blogcn.com上有我画的龙头真象与目击介绍),在我木楼內外于夏夜时经常活动,那时点油灯写作业,招引很多媒蛾,这正是此龙动物喜吃东西,(可不是壁虎),动物长约30厘米,身细如钢笔,白色有鳞,鳞粒状突起,珠光强烈,颈S形靠肩,背上拱,四肢长,四爪甲同带鱼前门牙极似,长1.2厘米,可立着丁地,或勾勒物体.臥则身体似蛇左右曲,立则上下弯.形态行为诸多描述不尽.
总之龙是动物.千万别再误会!古人帝民同认,也决不会开玩笑,倒是未见之人,要言行谨慎,留给后人探索寻找的余地.我希望有心之人出来,现在科学也有这个条件,只要不相信龙是生长的天上,只要相信龙为动物有大小,目光放到实际,走出"围城"外,扩大眼界,难是难,决不会虚幻...无望.龙不在书斋,在野洞河床,相遇不多,需要具备好奇耐心胆识精力去做.既已知道许多特征规律,思想障碍消除后,会有新认识.众目所注,定能发现并把它搞清楚.我想有条件的不妨为民族真实的龙动物出山.再出一番力.

a.w:

同意楼上,楼主的描述更接近于蛟,虽说蛟是广义龙的一种,感觉还是不能等同。

但看楼主描述的真让人想起克莫多龙来,虽然克莫多龙身体并不是蛇一般细长,但看一下对蛟的解释就会发现蛟一般就是一种巨蜥,楼主说什么不像蜥蜴一样腹部着地,但起码我见过的巨蜥没有腹部着地的,而且它们奔跑的时速很快,中国传统上说的蛟解释为是巨蜥,而且是东南亚一带的巨蜥,那种巨蜥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不过由克莫多龙可以联想一下他们的共性。我觉得楼主更象是拿一种动物来替代龙,有种偷换概念的嫌疑,虽然我不相信龙的存在,可认为古人能把龙的种类分的那么清,肯定有他的道理。

参考一下我在百度山海经吧<山海经中异形的真实性>52回复写的文章:
[我上文提到在楼上所遇龙动物,经多年仔细观察的形状,是同南宋著名画龙权威陈容所画<云龙图>的龙动物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说它是龙,陈容这幅画是写生画].
山海经中的异形是这本书要记录的核心.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常见的众所周知,别无新意.难的是了解和认识少见稀见的东西,这常常是人们欠知,闲暇议论,偶遇跟踪的话题,过去缺乏条件验证不易,这书留下的资料为全面不设限地认识奇谲动物世界,示范性地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之所以说它是一扇窗口,因为自然界未知未名动物,特别是小,微小动物真是太多了,以至于不断有新发现.如果你认为人们可以具体想象动物或塑绘出全新动物,那么请你想象和绘出下面发现动物的样子,如做不到,那也别说人家都是想象的,何况是眼见为实,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不能以某个理论,某位专家想象,轻率说这个没有,那个不见,也不能以功利性排斥为准,否则会阻碍眼光.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要说的稀奇隐秘小型动物也很多,高山深海,洞穴河床,水底泥潭,孔缝泉涧,每一寸土地有多少人仔细搜寻过,我起码对村附近的江涂,河底淤泥仔细摸过,黑夜昏晓,雷雨洪暴,暗区死角,僻地盲荒,有多人想到去发现动物,我反时相,根据特点跟踪过.也就是说一些动物会因天气变化而出外或改变活动,如下雨我们是慌张躲雨回来,而象龙一类动物却出外增多.许多动物在夜间活动,你可听见更多鸣叫声.而象有翼的小兽多半因飞行能力很有限,需依托山,爬着上,发现食物时,坠飞下来扑食等等.动物更有其灵性,专拣你不在时活动.茂密的植被,更是发现的障碍.稀奇动物遗落,未进动物学大堂是可想见的.
那么,那么多见过的,书上没录的小动物,一个个说,那不知要到何时,不若先径直一点说或是宣布一下,不无颇益,不过你认为不可能,不容新东西,最好让我保留看法,雅量儒言些,欢迎提出疑问,我定会逐步抽空解答,写下去.
存53龙友提问:
“之所以说它是一扇窗口,因为自然界未知未名动物,特别是小,微小动物真是太多了,以至于不断有新发现.如果你认为人们可以具体想象动物或塑绘出全新动物,那么请你想象和绘出下面发现动物的样子,如做不到,那也别说人家都是想象的,何况是眼见为实,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不能以某个理论,某位专家想象,轻率说这个没有,那个不见,也不能以功利性排斥为准,否则会阻碍眼光. ”
现代人拥有的科学技术使得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力要远比古人广阔和深入。你举那些例子,说因为自然原因限制了人类观察动物的能力,那么,在同样的限制下,拥有先进观察技术的现代人和落后技术的古代人,谁能够观察得更多呢?既然存在现代人都无法观察和触及到的动物,古代人又是怎样观察到的呢?
《山海经》的想象确实很丰富,但是想象终归是想象,其想象出来的动物也并非“全新动物”。绝大部分《山海经》中的神怪畏兽的体貌特征完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1.拥有其他生物的肢体;2.肢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3.肢体错位;总之都是一种拼凑。而拼凑中所用的生物肢体都是古人常见的猪、狗、虎、鸟等动物。因此,严格的说《山海经》中描述的动物根本就没有“全新”的。而其想象力由于观察能力的落后而倍受局限。
只要是人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东西,多少都带有主观性。而古人由于生产力落后,在观察和描述事物的时候,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虽然不一定是故意的)。《山海经》成书以来,古人的注疏无不是通过引用其他书籍来对其进行印证,没有人亲自去自然环境中考察过《山海经》的真实性,因为在古人眼里《山海经》这些经书的内容只需要主观上的相信,而不需要客观上的证据。《山海经》是上古时代人们眼中的“现实世界”,但是如果认为那也是现代人眼中的“现实世界”或者客观存在的“真实世界”,那就大错特错了。
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奇怪的生物,而且依然存在着人类所未知的生物。但是这些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这种规律,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生物都可以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相近的其他生物进行类比,没有真正“与众不同”的生物。多头动物,比如开明兽,它的颅骨和体腔的连接结构是世界上任何真实的生物所没有的,而且这种结构的存在方式和进化过程也与自然规律相违背。
诚如你所说,一只总在夜间出没而且伪装很好的动物确实很难让人发现。但是一种动物的存在绝对不会是一只,而是一个种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种动物的声息繁衍。而一个动物种群的存在,一定会留下足以让人发现的蛛丝马迹。
54:我又回复:
谢谢53楼作了这么多分析,我因为较忙,没有更多时间写.你为山海经中动物说的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古今的观察能力.第二是怪兽是想象拼凑.第三是主观相信无需客观当真.四是与现有架构规律相背.五是种-群易发现.
我简要回复一下,权当续写.
认识稀奇古怪的山海经中以及更多中国古代如红山文化动物样子和其它书藉增加的异兽图样,如我曾见<畏兽图>,各朝代流传作动物形象制作的铜玉陶瓷雕铸硬性标本等,剔除其想象部份,各朝朝廷,地方政府,各工部玉局,店堂会留下很多真实的东西,这使我们后人想象查验得见研究稀少罕见动物有了较充分的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这些,你就想象不到,也拿猪狗牛羊拼不成麒麟这样的动物.我说这句话并不为过.这些记载和形象标本不光是工艺艺术,而有着实际基础.我们应该注意.
自然界呈耗散结构,有序与无序,规律与不规律,即随机并存,而许多复杂的规律,暂时相背,也许是我们未认识,何况认识与否仍要以实际看到的为准.
古今看到的不同,这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工作,爱好注意的方向有关.技术不是决定,先进的设备依照己发现的基本位置才能布局,要请动或用上不易.而与山林无间亲密,有时间爱好探索的人,在一定地方才有机会发现这些古怪动物,几千年原始劳作,亿万人累积探索中的部分人钻进了这个未知领域,每样发现,到附近人不信,去看,政府不信,去验,朝廷不信,去查,都知道了,还不理解,说迷信要保密,不能乱说,做样子留下来叫后人看等.要知道,认识事物不易,认识稀奇古怪的更不易.而自然中就是在具体的地点生存着它们所固有的生物.我就看到了许多种.
奇怪的是现在虚构说风行,是迥避还是无法深探而假想,现在都在城市书斋谈这些在山沟溪潭泥涂中的动物,靠分析推理,复杂的自然被推理得瘦身了,泥涂不见了,那得奇贝.人们重复着过去的理论,而不是去发现创造丰富新的理论.书本找不到就以为没有,我也曾经在书本中找了很多年,且不知书本也是人发现写上的,达尔文不会在中国山沟里为了许多小动物,追索很多年.相信自巳,胜过相信别人.当然要撷取先人智慧,例如动物的分类法,这些奇异动物现在就难予在动物学上起名分类,这是就我所知的而言.希望更多人认识到动物存在或把它作为存在考察,从而有专业或科技支持...
稀奇动物量少,发现少,动物种群小,生长地域偏僻,出露隐蔽,活动时间不一,行动快,灵性高等给人探索增加许多困难,但早被人们发现过并记载雕绘,这点不能忽视,至于要真正解开谜题,那要做重新探寻一些重点动物的费时的工作,当然如果有现代探测工具那肯定要容易的多.
山海惊http://118118118.blogcn.com



http://images.blogcn.com/2007/2/6/6/118118118,20070206125551.jpeg --[此链接受到限制,请看下楼"酒仙"发的云龙图].\

这是陈容所画<云龙图>,云龙因地方不同有称苍龙,蛇够,白眼龙的(眼白雾色,不见瞳孔,油灯下泛彩并会反射一束强锥形珠光,顺着珠光看进去,似乎感觉非常遥远,没有尽头.画龙不点晴指的就是这种动物.
http://images.blogcn.com/2007/1/12/8/118118118,20070112162451.JPG --[此链接受限制,请看11楼图片].

这是我根据五,六十年代很多次观察龙动物行走奔跑等姿势,而描的一幅奔跑图,画画水平有限,但是你可以看到身体各部在动态中的关系位置.

后爪贴近前爪着地后,身条会象弹簧一样压缩起来,然后后爪使劲后蹬,身体又会象弹簧释放一样,迅速前冲伸直,并弹射出很远,然后前肢伸前接地往复.呈卷浪状快速推进,小小的动物(长几十厘米,身条细细的,空空的)奔跑速度与当时汽车不相上下.

至于"酒仙"提到动物发现地点,一,这些龙动物并不只生长在一个地方,也不只一种,其它地方也会有.二,村还是老的,可是环境早不是那原始状态了,所以我在说到这些动物时,都常交代当时的条件,不说其它,光农药六六六粉使用,死不少稀奇古怪动物,那龙动物吃了中毒的虫娥后,那种死活不成的样子,叫人够难过了,后又用滴滴涕,敌敌畏,甲胺磷,毒性一种比一种大,常常听农民诉说那里又死了一头,不知什么东西,人们叹息,动物都给毒死光了.各方面变化都大,当然不可能死绝,而要获取实物证据,恐怕要通过更多努力,也许更长时间,但应该开始予以关注,还有很多较小型,过去不易被发现,动物种系图呈哑铃,缺环的遗落隐秘动物等待"出山".[三地点不便直说,请原谅,这个原因不用说也知道,对隐秘动物存在缺乏基本认识,象看常见动物一样,不是下大力化很多时间或专门探索,指望轻易见到,简单下结论或游嬉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