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天才一个试错的机会_天才的基因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天才的基因 > 给天才一个试错的机会
饼干 天才的基因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9-08 17:09:42

给天才一个试错的机会

又是一年新生入学的忙碌时节,围绕“开学”这个主题的社会新闻纷纷占领人们的视野,其千奇百怪的程度令人啧舌。整个社会像是陷入了“为教育狂”的狂躁症。一位家长通过广播寄语学校的话可以代表全天下的父母心:“我把一个善良的孩子交给你们,希望你们能还我一个聪明智慧的孩子。”父母对学校的寄望是如此深重,这不禁令以教师为首的教育工作者们备感“亚历山大”。在这点上,父母们从不相信“基因决定论”,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他们只会埋怨是学校教的不好,是教师无能。这种出于自尊的倔强有时令人为难,但也说不定真是如此?而作为教师本人,却很难不相信“基因决定论”,为什么同样的教法有的孩子进步明显,但有的孩子反应迟钝呢?天生不是这块儿料呗!更何况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把方法论教给你了,能不能成才在你而不在我啊!这究竟孰是孰非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拿起《天才的基因》。书的主旨已经清晰地印在大标题上,“关于IQ、天赋与遗传基因,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好吧,可究竟错在哪儿呢?

1, IQ是为了简化分类而创造出的工具。就像英语六级一样,是学校入学和单位入职卡人的一道坎儿。
2, 天赋是被人后天追加的名号。你没成功之前,是没人用天赋异禀来形容你的。
3, 遗传基因是可以被环境改造的,而且不是1+1似的简单叠加,而是1x N的乘法演算。N代表社会环境、心理暗示、良师指引、父母支持、自我发掘等等。一个“天才”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正如“一瓶牛奶强健一个民族”一样,良好的营养也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在翻阅本书各个章节的时候,不时会有俗语和成语从脑中跳出来:天道酬勤 (天才的背后是长达一万小时的刻苦联系),生不逢时(生活模式可以改变遗传基因),孟母三迁(成长的环境与方式对个体的成功更关键),心想事成(心态决定成就:黑人为什么更擅长田径运动),甚至包括“蝴蝶效应”(杰出人士的技能可能在克隆体身上重现吗?)。如此一来我发现,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大家在某种层面上是明白而且赞同的。可为什么人们还是选择忽视这些多元的决定因素,敞开胸怀拥抱“基因决定论”呢?

因为失败。

我们的教育体制不能容忍失败。即使在学校,成绩上的失利也不仅仅与你的技能相关,而是对人格、能力等所有素质的综合否定。殊不知,这种对失败的错误定义和大范围内的实施,导致了中国的学生在社会上成为最脆弱的群体,在大风大浪面前简直不堪一击。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留学生的生活上。
作为有过留学经验的学子,我在国外目睹了太多中国留学生被抑郁所折磨的情形。在一个对当地文化和语言都不够得心应手的环境中,留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往往差强人意。可是长年以来,他们所有的价值都倚赖于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失去了这个支点,他们的生活就开始失衡。对于学业成绩上的不理想,他们无法进行灵活的心态调整,更别说从失败体验中催生动力,进行深刻而具有建设性的自我批评。他们只能感受到自责、羞辱和痛苦,而这些情感对他们而言才是合理的反应。(如果一个小学生考了80分还嘻嘻哈哈,他一定不是好学生,态度不端正,不是么?!)但这种负面情绪只能让失败感更强烈,甚至让人从此一蹶不振。这种现象在优等生身上更明显,因为从小的优越感令他们在失败面前更脆弱,因此他们在个人发展上往往显得缩手缩脚,不敢挑战自我的智力,而甘心停留在自己的comfort zone。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跨不过自己那道坎儿。

中国的学生寒窗苦读,呕心沥血,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贡献给“读书”两个字,到头来只是一人认领了一套工具性人格罢了。混得好的,给国际型的大公司当工具,混得差的,在小作坊里当工具。工具不是问题,问题是当全民都沦为工具的时候,用什么改良后代的遗传基因?

我们谈天才,谈基因,谈智力,谈天赋,最终不就是为了谈成功吗?可在成功之前,我们必须解开一个民族、一代人、一种教育理念下的心结:不要再逃避失败了!包容它,体验它,给每一个新生应有的试错机会。而身为老师的人们,也不要用“他可能没有这方面的天份吧”这种话来搪塞学生的父母,试着对更多的学生因材施教。

人们热爱奇迹,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往往自主自愿地参与“天才的造神运动”。可现在,是时候谈论些失败了,心平气和地坦坦荡荡地谈论失败。试问,你是不是还在为了给自己的平庸找借口,或者减轻你的挫败感而紧紧抱着“基因决定论”的大腿不放呢?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