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2050,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机器的觉醒?_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 走近2050,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机器的觉醒?
jake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7-11 19:07:42

走近2050,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机器的觉醒?

AlphaGo以4:1的大比分战胜人类世界围棋冠军,人工智能再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上。“机器最终会战胜人类吗?机器会替代我们的工作吗?”,这些问题成为了民众普遍关心的焦点。的确,当我们看到“大狗(Big Dog)”机器人奔跑在马路上,想象着Atlas这样的人型机器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是时候应该认真思考人应该如何与我们一手创造的新物种相互共存了。
提到人机关系,我们自然会想到人机交互(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这样一门诞生于1969的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科。然而,这门学科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人机交互产品及其方式的开发,却并没有概括出人机关系的本质。《走近2050》这本书则从注意力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将人机关系概括为:“人为机器奉献注意力,机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即各类消耗注意力的途径”。所谓人机关系一线牵,这条线就是人类的注意力。

早在1971年,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图灵奖得主郝伯特.西蒙就指出,当信息过于丰富的时候,消耗信息的注意力机会成为一种稀缺。而高德哈勃则更是将注意力的作用放到了更高的地位,他认为注意力是必需品,因为拥有注意力就相当于拥有了控制权与所有的一切。注意力聚焦的对象除了外在的事物,还可以是内在的需要与愿望,而这正是道克希尔斯构建新型意愿经济的基础。无论是外在的注意还是内在的意愿,它们都体现为对主体的意识占据。因而,本书提出了占意一词以概括此二者。进一步,占意在时间中的流动则构成了主体的体验。正如那个用一个曲别针换豪宅的加拿大小伙麦克唐纳的传奇故事所告诉我们的,只要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意愿上,心想事成将不再是天方夜谭,注意力可以催生真实世界中的改变。

本着这样的认识,本书认为互联网上大量的人类注意力流就像是给养机器世界的“能量”,它的流动与冲刷促进了机器的持续进化。因此,机器中的程序世界就好像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一段程序就像一个生命体,它们都需要直接或者间接的人类注意力才能够很好的生存。因此,诸如微信这样的拥有数亿用户注意力资源的程序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生长;而那些无法竞争到注意力的程序则被无情淘汰。所以,人就好比是机器世界中的“大自然”,物竞天择、优胜略汰的生物进化法则移植到了机器世界中。注意力流与能量流的相似性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定性的判断,还可以由定量法则进行实证验证。守恒律、耗散律以及克雷伯定律都是这两种流动的相似之处。

从注意力的角度重新认识人机关系会为工程师们设计更好的人工智能程序提供指路的明灯。一方面,未来的人工智能程序将会朝向更高效地利用人类注意力资源的方向而不断演进。人们面对机器将会有更高的工作和娱乐效率,因为机器懂得如何调控、优化人类的注意力资源,从而让用户更容易地沉浸在心流状态之中。另一方面,面向人类意愿的人工智能程序则更加大有可为。聪明的人工智能程序可以不断地学习每一个用户个性化的使用习惯,也会为他们量身定制合理的应用程序接口。所以,机器可能比你自己更能了解你的意图,心想事成将不再遥不可及。从个人电脑到手机,再到个性化定制的机器人,智能代理在不断演进升级中前进,并逐渐逼近意愿经济所构思的和谐画面。

与此同时,伴随着AR、VR技术的成熟,机器将更加懂得如何为人类提供各式体验与消遣。游戏世界不仅更加逼真、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将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只要快递员戴上一个AR眼睛,它手中的包裹就会被“幻化”成为一个超级炸弹,而快递这样辛苦的工作就会成为一款超好玩的网络游戏。游戏+将替代互联网+走进各行各业。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疯狂想法的背后,《走近2050》还将我们的思绪引向了更加深入和有趣的问题:机器可能不可能产生注意力?如果可以,那么注意力稀缺的这个假定是否就不再成立?注意与参与究竟是什么关系?互联网世界中认知与参与的混淆与量子世界中的交互不确定性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能否构造互联网的数学模型?

当我们走近2050,未来将在我们眼前呈现。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