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远没有距离我们那么近_移动浪潮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移动浪潮 > 科技远没有距离我们那么近
刘小皮他爸爸 移动浪潮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2-27 20:12:31

科技远没有距离我们那么近

最近连续读了基本关于移动互联网,新产业革命的流行书籍。比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创客、世界是平的、3D打印、移动浪潮等,近期还准备啃一下失控这本大块头。看了作者们的简历才发现,里面居然有一半作者都是连线杂志的前职员。总体来说,这几本书的优点是相似的,都是基于新技术对于生活的改变的预测。但我想说,科技远没有距离我们那么近。

首先,我认为这几本书说的都是欧美发达国家未来的预期。如果对他们来说距离是5年,对我们来说恐怕30年不止。即便是我们目前追赶速度越来越快,但在不同体制下,发展基础不同未来方向不定,还是很难有借鉴的意义。此次交流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我们所认为的可行性,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我认为在中国15年内没戏,在美国5年内没戏,所以这次讨论权当一次对未来的头脑风暴吧。

我总是隐约感觉到,他们在期待着一种颠覆,一种由信息技术对于原世界规则的重构。无论是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迈克尔塞勒的移动浪潮,无不在书中流露出了对新世界秩序的期待和盼望。希望藉此激活一直疲软的世界经济,让欧美国家重新回到或者说继续从前的风光生活。

但是。。。我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个长长的但是。我认为,他们的期待太过理想化,即便是盲目乐观的条件下,也未必是10年之内可以实现的。

作为前瞻性读物,我可以理解它的理想化,也许是因为阶层原因,他们接触到了太多前沿的技术,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他们很可能有一种不知民间疾苦的上层思维方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思路,很多人是做杂志出身,说大话想必是一种习惯,毕竟,如果想成为畅销书,没点惊世骇俗的理论是很难卖出去的。

首先,从技术上,我并不认为移动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世界。我一直认为,整体经济系统的进步并不是某项技术的发明带来的,而是一个系统整体升级的结果。从过往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车子的发明还是火车的出现,无论蒸汽机的出现还是电气化的发展,在最初的十几到几十年都没有带来很大的变化。因为市场接受新事物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换句话说市场要验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和真实有效性。在出现之初这些技术不仅并不会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因为其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有限的,但是前期投入却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大型财团或者政府的推动,基本上是没可能的,比如火车和马车的赛跑。同时还受制于产业链的限制,比如铁轨的铺设要考虑到炼钢技术的水平)而且还会受到市场原有垄断者的打压,在初期只有那些边缘化的小商家才会尝试新的技术。而这种尝试,大多是小规模的,尝试性的,对于整体市场的推动作用是缓慢而微小的。尼葛洛庞帝在80年代就预言了数字化生存的意义,但是至今其实施情况也不过如此。如果不改变能源供给方式,对于生产力本质的提升是有限的。

其次,我认为产业链的问题将限制移动制造业的发展。移动互联技术,如果要改变世界,那其上下游产业需要配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一个国家自己的市场已经不够用了,必须和周边世界发生关系,但是如果别国的数字化程度不够,也会影响本国的发展速度。比如一再提到的制造业方面,欧美人士希望通过互联网思维改造制造业,通过信息传递的高速,流程控制的精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来抵消高额的人力开支,从而在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费用下,抢回被发展中国家拿走的制造业,他们认为制造业应该接近其经营的市场。中国之所以能在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中仍旧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输出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备。比如,在低库存的情况下,一旦发生配件紧缺,任何零件我都可以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迅速得到。而在美国,只能依靠高效能的流程控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这种传导性是致命的。这种产业链的优势,是欧美国家完全无法复制的。所以我认为即便未来生产力继续升值,如果我们还是可以保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大国地位还是不容撼动的。对于欧美这种ms制造业革命的思潮,我觉得5年以内没戏。

再次,其中的技术手段如果需要大面积铺开还是需要很大资金投入的。这个投入首先要政府,其次是财团。可目前,世界上哪个政府有这个能力呢,经济危机重伤未愈,还有钱投入基础建设,美国肯定是没戏,看看中国也许还行,但是制度上的制约是硬伤。所以,目前都不可能有这个经济能力。只能是在某些局部方面进行试点。比如美国说要在2014年实现远距离行医,这个可能,但是,如果是机器人来做手术,那恐怕就还是要多等个几年了。毕竟,做一台机器人手术并不等于立刻所有医生都可以下岗了。

最后,其实这应该是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和伦理问题。无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移动浪潮,其中的距离都有太多理想化的痕迹,对于人性的理想化,对于政治的理想化。不是好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带来好的生活体验,打破原有生活习惯其实成本和时间都要比想象的大。文章中举例颇多,但是在我出国的一些生活之中,大众对于新技术其实是不敏感的。只有那些极客或者是创客,才会整天思考新技术带来的好处。而移动互联所倡导的分散化,协作化的工作模式,表面上顺应了这种潮流,但事实上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拉硬靠的味道。虽然ms提高效率,但是其合作稳定性也十分脆弱。人和人的协作尚且如此,国和国的协作能有多少稳固性呢?多少失败的创业经历才成就了一两个笔者那样的成功人士。而且成功人士的经历一般都是不可复制,没有样板作用的。同时,数字化之后,版权问题如何解决。移动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移动金融的安全性更是严重。数字身份问题,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是我,数字化的我还是不是我,移动带来的快捷真的可以提供便利吗,目前我们就可以看到的,随着联络的便捷的同时,联系的价值也在下降,人际间的疏离感凸显,社交的快速同时也带来了社交的泛滥和浅层化。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个人家庭,留给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还太多。
最后,我认为,民间消费品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工业级变革的到来。就好像是我们通过快速4wy提高了消费,但是生产力本身的提升是没有的,所以那是虚胖。目前信息传递速度虽然提高了,但是对于能源本身,无论是节约还是开发,都并没有触及本质。也就是不能生成新的能源,而生产力也并没有由于移动技术而大规模的提升(看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是否在移动技术应用中下降了,看汽车工业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看新能源使用是否更加广泛)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暂时还不能达到所谓的产业革命的高度。同时,新技术是双刃剑,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改革如是,发展如是。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