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创业罗曼史的多重紧张_连线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连线 > 一部创业罗曼史的多重紧张
花差花差 连线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6-11-12 22:11:56

一部创业罗曼史的多重紧张

公司的创业故事和初恋很类似,区别只是在于参与人数的多寡。让亲历者铭刻入骨的细节和甜蜜的吵闹,几经波折之后达到的自觉超凡脱俗的情感高潮,接着是无法预料的,有时是想象中的枝节冒出来挡在路上,有人走远了,有人留下。初恋对每个人都意味深长,在不相干的旁人看来,多隽永的故事都有点雷同,多回肠荡气的情节都似曾相识。就像《连线》这本书里说的那样:每一个传奇里埋藏着一颗拙劣模仿作品的种子。如果仅仅把《连线》说成个牛逼杂志的创业故事,这本书实在没有提供超出《创业史》之外的意义和内容。
这本书起了一个和传主——《连线》杂志——同样的名字,《连线》杂志的故事,如果忠实于早期对于romance的翻译,确实如同一部罗曼史,这个词里的纠缠、狂欢和伤感,并不止于中文版封面上的“传奇”两个字所能传达的猎奇式的曲折跌宕。《连线》毫无疑问是著名的杂志,它应该不仅留在出版物的历史上,一个90年代的中国时髦青年,碰巧还关心未来,当以不知道它为耻。它在美国当然更为知名,正如书中概括的:《连线》和获奖小说或大部头政治传记一样,已成为一个极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其证据是,谈论它的人比买的人多,买的人比读的人多。人们把这本杂志放在客厅或公司接待室显眼的位置,以显示自己不仅与时俱进,而且跑到了时代的前头,跟这个牛哄哄的杂志站到了一块儿。杂志古怪的封面正冷漠地靠在那里,闪着危险的光。
    一个成为符号,甚至成为象征的杂志,至少需要满足人的两种需求,一种是鲜明的酷,它来自精神上的迷幻和模糊的认同;一种是偷懒,它来自贴标签的冲动。《连线》被自己和追随者们与音乐和文化狂人所钟爱的《滚石》相提并论,《连线》的创始人路易斯•罗塞托以为他和他的伙伴可以在一个平顶公寓重建一种奇丽的公社气氛,那种气氛属于他们特别崇拜的《滚石》杂志那个时代。路易斯显然和其他创造了奇迹的人有共同特点,不管他周围的人把他看得如何特殊,我们都能从他身上看到亨利•鲁斯(《时代》杂志创始人)、简•温纳(《滚石》杂志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等人的强悍、自大、梦想,他们都带有一种非人间的气息,仿佛真是身怀某种使命降临人间。这些人的身上有奇怪的场,原本多么激烈的分歧都会逐渐不自觉地扭转到他们最初指引的方向。
路易斯从来没有打算过要做一个追随当时标杆杂志的跟屁虫,他属于那种坚信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他所需要反复强调的真理便是:技术不是给人提供方便的,它有能力摧毁最坚实的固有关联,重新建立起一套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重新定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评估一切思想、一切行为和一切制度。他认为所谓的主流媒体过于蠢笨,根本没有意识到一场非暴力革命的到来。于是《连线》成了什么呢?一架从未来驶入现在的时间飞船。人们看见它会从刚开始的新奇到最后被催眠。事实证明,路易斯当初不少惊人的预言正在逐渐被证实。有些话已经从当初的宣言和口号变成了常识。他和他的女友简所创造的这本古怪的杂志,一个性感尤物,一降生就接近了成熟。他们在办杂志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缺少过观念,恰恰相反,他们的观念太强悍,他们只缺钱。创业的时候缺,扩张的时候缺,为了争取12个月的流动资金,他们抵押了十年的成就。在经历了上市失败之后,他们不得已签署了一个苛刻的贷款合同,而这个合同带来的新的董事会把他们俩从自己创办的公司里开除了。不过他们离开公司之后的所得加在一起超过了3000万美元。这好像是一个不怎么精彩的讽刺。
即使是路易斯的崇拜者也会同意下面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路易斯似乎只关心如何施展他的才干,如何创建一个新媒体,如何改变人类的命运。他声称连线创业是一个10亿美元的公司,但这无法掩饰他的动机和金钱完全无关……他并没有关心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格鲁夫断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可是偏执狂的生存往往让周边的人无法好好生存。路易斯显然不是可爱的,他是可敬的,但是因为没有什么烟火气,这点可敬也变得无法学习和拷贝。路易斯这种人是天定的,任何看到他成功的瑰丽故事妄图往自己身上贴的人,只能说在进行一轮看爱情小说自动代入角色的游戏,只不过这个代入更为幼稚和拙劣。
这本书里充满着数字界(如果真有这么个界的话)的各色人等,著名的和不著名的,公司里和公司外的,不下百人,让界外的人看得晕头转向。不过正如窝囊的中国足球培育了庞大数量的业余足球理论专家和八卦记录者,远未迈入梯队的中国数字界和杂志出版界肯定也能催生出对技术史、文化史、新闻史和出版史如数家珍的民间阵容,这本书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会觉得磕头碰脑的全是熟人,对埋藏其中的生僻的幽默莫逆于心。这是一本圈子内的书,好在这本书并没有像很多把自己说成十全大补丸的出版物一样在封面上标注:这是一本每个不想脱离时代尚有梦想的人都应该看的书——否则这将会成为一句恶心的话,仅次于目前封面上写到的:中国互联网之父倾力推荐。谁是中国互联网之母呢?
也许真正具有励志作用的是路易斯艰难的创业过程,像这样的天才在开创阶段都如此举步维艰,这会给很多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丝光亮,但仅有一丝。我忍不住比较了一下亨利•鲁斯的创业过程,他和哈登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四处推销他们的杂志创意,想筹集到10万美金。这个过程路易斯也经历过,不过时间更长,直到遇到了尼葛罗庞蒂,他给了75000美元。亨利•鲁斯得到了87000美元,有70人因为各种原因成了《时代》杂志的股东,其中有46个是他耶鲁的校友。从这个故事里至少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如果要办一份特立独行的杂志,得上一所好大学,校友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鉴于路易斯毕业于也很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这个推论可以修正为,得上一所好大学,而且这所大学的校友应当比较团结,哪怕仅仅是碍于情面。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