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世界》摘要及读后感_翻转世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翻转世界 > 《翻转世界》摘要及读后感
急支糖浆盖浇饭 翻转世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1-26 21:01:14

《翻转世界》摘要及读后感

    作为一个对互联网思维没什么了解的傻逼文科生,本书确实让我对理解这个领域有所助益:本书以轻松的方式,通过许多研究和案例,用“过往-现在”的对照“现在-将来”的方法,论述了“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如何改变未来”(本书副标题),既写了当代科技发展的现状,也描绘了作者眼中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些对传统思维的否定与发展。

    下面是本书的读书笔记,第一部分主要是阅读完后对于书本内容的归纳总结,第二部分是一些自己的思考。

    本书主要十个版块,前言、后记加上分为八部分的具体内容,每一章两到三个核心观点。

    前言和后记的主要内容:强调当代社会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呈现出快速更迭、轻量化、个性化的特点,传统产业例如邮政、新闻产业大幅度缩水,面临着改变或者灭亡的选择。

    第一章,即食动物的新时代。作者用吸引眼球的方法——讨论色情业的发展,来阐释现代发展的趋势。历史已经证明,色情业一直引领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对于更清晰画面更新奇花样更精致内容的追求,使得一代一代人不断促进投币式观影机、VHS、到光盘、蓝光,再到大带宽的发展。而在这个时代,有些不一样了:科技的发展使得涉足色情业的成本如此之低,以至于任何有一台连接互联网带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都可以实现参与;但某些东西却没有改变:人们依然追求着更高质量的色情内容。如此说来,内容已经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容承载着的品质。也即,尽管内容已不再重要,人们依然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付费。只要这种商品满足两个特点:1.高品质2.符合个人需要。

    第二章:让人备受惊吓的新科技。作者开始用“过去-现在”对照“现在-将来”。把印刷术、漫画、电视、电子游戏给僧侣、家长、教育学者们带来的,并业已被证明为荒诞之谈的恐慌,类比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只不过,简短化内容取代长篇阅读,随时随地取代了特定场合的阅读,这些特征似乎让喜爱深层次阅读(某种程度上的长篇阅读)的传统人士难以接受。

    第三章: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路线图。这意味着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将不再相同,社交网络把人从现实生活中部分的隔离开来,却从另一方面拓宽了更多——精简的讯息通过twitter、facebook渗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想要的讯息,并试图构建自己与这些信息的联系。典型例子则各大网络被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刷屏。同时,这种讯息接受的方式反向威胁了传统媒体,逼迫传统媒体改革:伊朗叛乱中,现场的讯息通过几个年轻人twitter上的直播传递了出去,而传统媒体的无所作为让许多人不满。作者认为,互联网的这种特性,使所有互联网的使用者将自己大致锚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这样的好处是我们不必再担心被淹没在海量讯息之中——我们仅仅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就像是每天早晨阅读一份自己钟意的报纸一样,而且相比报纸讯息更加宽广。这一章作者还很新奇的把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中的理念借用了过来:民族是想象出来的,国家也是,只要个人不与社群中其他所有人有实际的联系,这个社群就是想象出来的。而想象的共同体所以可能,很大原因在于印刷术的兴起。正是有了印刷术,现代国家才得以出现,进而帮助社群定义其共同的目标。这个社群超越了地理的改变。安德森思想的核心问题:我们会基于什么原因认同哪些人?他的回答是“每一位参与者都清楚他所奉行的仪式正在被数以千计(或数以百万计)的人重复,虽然他并不认识他们,却对他们颇具有信心。”报纸,通过日期这个连接点,做到了这一切。互联网也一样。

    第四章:互联网上的信托市场。这一章描写了许多互联网时代个人采信的特征,包括“他人推荐商品有一次不合口味,便对其全盘否定”,"老字号不再重要,品质才是决定因素",“个人的选择将会受到同类群体的影响”(通过有趣的机械鱼实验)。再次强调了,如同色情行业一样,人们更加在意当前的品质。

    第五章:新刺激让大脑更强大。从这一章开始,我才有种学习的感觉,因为作者提出了许多我未经思考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碎片化的学习让人无法专注,是一种无效率的学习。但作者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长篇阅读的习惯,究竟和碎片化的学习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不过是人脑适应外界所接受的一种模式罢了。我们大脑的初始设定就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既然初始状态人们并不习惯于长篇,为何就不可再培养出碎片化学习的能力呢?这个问题可真把我问住了。由此,作者进一步区分了两类人,技术移民和技术原生代。移民意味着难以摆脱原有的习性,只能逐渐改变,而原生代则代表着完全接受新生活方式的一代人。况且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好处,就像是喜欢玩精确操作类电子游戏的医生,手术失误率比那些不玩的,低了将近一半。

    第六章: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章论述互联网的特点在于,“我”就是互联网的起点与节点,所有的讯息都跟着我走,而非我跟着他们走。一切的服务都应当服务于我,以满足我个人的需要为优先。因此,在本章作者罗列了四条个体购买的原则:1.人们将为与信息内容相关的某些体验付费,但不不仅仅为了内容付费。2.人们将为好的品质付费。3.人们将为及时性付费。4.人们的付费将与体验相关,但有价格底线。作者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做不到保证质量,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免费。另外,作者还论述了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成为了人们的代理人。

    第七章:多工族的多工作方式。这一章作者援引了许多医学案例,来说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多进程任务处理已经成为了大的趋势。作者承认(尽管看起来很不情愿),任务切换可能会带来低效率,但作者坚信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很可能原生代们会适应,就像我们适应长篇阅读一样。

    第八章:一个充满新鲜体验的未来。作者畅想未来,列举了许多如《少数派报告》中描绘的那种未来的具体情境,预言了未来:可穿戴设备、信息一体化、大公司必须坚持创新与断尾求生(用了iphone的案例)、新闻和出版行业的改变。还具体阐述了未来时代个性化为主的特质。

    读罢此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并非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并非神乎其神的科技发展成果(尽管两者确实都让人受用),而是那一句强而有力的疑问:“为什么传统化阅读方式就是对的,而碎片化阅读就是错误的”?
当然,做任何判断都需要一些基础,就像是我们变化缓慢(近乎稳定)的世界观,一以贯之,这有助于更高效的活下去。但我们似乎很少会去质疑自己以为判断根基的东西,就比如“长时间的阅读才能形成深层次的思考”?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作者却说,这一代人看来没什么问题,好的,那么站在下一代人的角度来看呢?这种思维对我是有所启发的,至少告诉我,谨慎对待自己所站的立场。显然,作者是一个想要跳出代际桎梏的新新人类,那么我们呢?是否还要抱残守缺,守着久一套虽然看起来并无大碍,却已为时代慢慢淘汰的价值观继续过下去?

    当然,作者的许多观点仍待商榷,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更多追求广度,而不更多追求深度?为什么我们要在意那些社交网络上的消息?李敖说,他坐了那么多年牢,怕遗漏了什么跟不上这个时代,出狱之后便立即投身图书馆翻了一个星期报纸,之后他却说,新闻不过如此,不看也罢。或许在承认时代赋予的更多信息价值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重那些已成为人们思维根基的东西,那些可以塑造我们深刻的价值观的东西。而新闻的东西,不过是招式而已。通过这些招式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内功,才应该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

    这么一说,似乎我又大有维护旧秩序的意思,不好不好,还是要保持批判,保持怀疑精神。看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