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觉得,二进制的世界是如此单纯。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事情都被0和1绝对地量化着,清晰而明了。精确与理性支配着每一个动作,因为计算机的语言中没有感情,只有是与否的回答。
于是我们已经渐渐习惯在心情大好的时候在人人网上发一条状态,在抑郁感伤的时候在qq空间写一篇加密的私人日记,或者在看到明星的时候赶紧拿出手机照下来并且在街旁网签到,随后同步到新浪微博。这些信息,有我们想让别人知道的,有我们不想让别人猜透的。不过,对于《当我们变成一堆数字》书中中提到的搜客而言,这些只不过是一坨0和1,看上去毫无意义,因为数字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信息。可实际上,数字将我们的一切都告诉了别人。
搜索博客的系统可以在千千万万博文中,搜索到有用的数据。对于某一位博主,例如书中提到的这位“欲望的眼泪”,数字可以告诉我们这天晚上她都去做了什么,她有哪些朋友,她的大约年龄等等。当这些琐碎的细节被拼凑到一起,然后通过计算机卓越的统计能力,便可以勾画出这位博主的爱好、性格、朋友圈,甚至体貌特征。看到这里,其实我有些害怕,假如我是这位倒霉的“欲望的眼泪”呢,当我的隐私信息被当成被研究的对象,这是多么可怕的场景啊。可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足迹偏偏就能在任何时候出卖我们的隐私,即便在页脚的地方写着“隐私保护”。
上班族每天坐在电脑前,八个小时或者更多,他们完成着一件件公文,更新一张张报表,或者偶尔开个小差,去团购网站转转。在公司或不在公司他们所作的一切,也会被无数个0和1记录下来,再被编译成一个个动作传送到老板那里。老板会看到哪个员工工作效率高,哪个员工在打酱油。正如书上说的,“在办公室电脑上敲下的文字并不属于我们”。员工的一举一动在“网管”们看来只不过就是一组组数字。于是,他们的工作成果被量化,工作态度被量化,潜力和晋升都被数字量化着。这样看来,作为员工,“打工”的色彩真是越来越浓了。
数字能够这样窥探着我们的生活,真令人毛骨悚然。高科技环境下这些社交、沟通媒介,究竟是方便了我们还是出卖了我们呢。我们平时和密友发的短信,是不是通信公司想看就能轻松看的到呢。也许有的数据挖掘者说,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研究,或者为了商业价值。
又比如超市里的会员卡。我从未思考过这东西的真实作用。感谢斯蒂芬贝克的阐释,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原来一直在廉价出卖着自己的信息。超市方只用了少的可怜的优惠和一张看上去还挺好看的PVC卡片就了解到了我们的购物习惯,个人喜好。即便他们说在他们的研究中,顾客不会有真实的姓名,只会被数字代号代替,可是谁又能真的去求证超市会不会把我们的喜好信息转让给别人以牟利呢。我们没说一词一句,却已经告诉了别人自己的好多隐私。想想,自己的手机为什么总能接到广告短信呢,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
数字其实诉说着很多事情。不过,也并不全是坏事。
比如,在预防恐怖分子的时候,数字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在数据中挖掘恐怖分子留下的信息,做好提前预防的工作,确实可以保障国家和民众的日常生活安全。
再比如,在医疗系统中,我们的健康信息被计算机分析着,反馈而来的是我们的健康情况。在越来越忙碌的工作接踵而来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善待自己。可能在我们身体的“零部件”即将“罢工”的时候我们却浑然不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数字在我们忘记体检的时候,提醒我们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个能告诉我们一切的数字,真的是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