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后感_别做正常的傻瓜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UCD > 别做正常的傻瓜 > 《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后感
水月孤桥 别做正常的傻瓜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3-31 20:03:42

《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后感

   这本书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06年的作品,黄明教授在行为金融学界属于国际领军人物。而奚恺元在行为经济学界也同样占据重要位置。这本书其实早就听说了。不过,由于自己对于流行的通俗读物兴趣不是很大。所以一直也没有在网上去找是否有下载地址。而在图书馆或者书店也没有发现,所以一直以来未曾读过这本书。前不久由于偶然的机会,这本书在论坛中的显要位置出现,一时心血来潮,就下载下来稍作一观。

   未曾想看了几页,就被书中的分析描述所吸引。这以前对于我而言,是难得一见的。也许是因为本书所讲述的“行为决策”是我所感兴趣的内容)记得以前曾经流行过的《魔鬼经济学》(03年克拉克奖得主列维特著),我只翻阅过几页,就没有兴趣再往下翻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再看。可能完整地看完的只有托马斯.谢林(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这本书我倒是在当当网上邮购的,也许是因为存在沉没成本,所以我内心中会告诫自己一定要仔细看完)。不过,谢林作为一个不用数学模型就可以把博弈论的思想表达透彻的少数几个天才之一。也许,经济学模型并非一定要用数学模型,其实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符号语言也可以成为模型的基本组成元素。

   《别做正常的傻瓜》全书基本上是通过对于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事例的描述,来反映行为决策理论的一些内容。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人们通常在生活中由于一些认知偏差,导致一些错误决策的产生。而同时又告诫人们如何避免这些认知偏差的发生。“换位法”就是通常被采取的手段之一。而通常人们都是会产生认知偏差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时时刻刻保持理性认知。当然,我也不例外。正如Stataman曾经说过的“People in standard finance are rational,but people in behavior finance are normal.”

   本书的几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在决策中出现的偏差。前三章主要是描述了人们在投资或者购买中作出的非理性决策,并解释了背后存在的原因。例如,一元钱原本是完全可以替代的,不过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原因,导致人们在心理账户中对于一元钱作出不同的评价。而自己辛苦赚来的和靠彩票获得的,感受程度也不一样,花费的速度也不可以同日而语。Thaler曾经提出的“交易效用偏见”也反映了人们的决策会经常受到一些无关参考值的影响,这也是人们会经常买一些没有价值的物品回去的原因。而比例偏见也是与此类似。

   而本书中最吸引我的还是关于“损失厌恶”和“直接推断”的描述。在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这两处是比较吸引我的地方。当然由“损失厌恶”就会引出“禀赋效应”和“现状偏见”。当然在谈及“损失厌恶”的那一章中,奚恺元还提到了“语义效应”(framing effect,我以前所见到的翻译主要是“框架效应”,我也不知道何者为标准翻译,不过并不影响理解。),在舍夫林的《行为公司金融》中又看到了与此有关的两个名词:“狭义框架效应”,指的是当人们同时面临收益或者亏损的可能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采取风险规避的行为。“确定损失性厌恶”指的是人们尽管面临的形势不利,但他们还是选择了风险,希望打破不利的局面。而直接推断(direct heuristics,又一个翻译有所差别之处,奚恺元是翻译为“启示”。)大体上包括典型推断法,可获得性推断法(这往往也是"过度自信”产生的一个原因),锚定与调整型推断法,情感型推断法等等。
 
   书中还提出了比较有趣的”奚氏相亲原则”也算是比较评价的一个运用。并且对于两者的类型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措施。最后一章对于礼物赠送的描述其实也算是对于本书的一个总结。其实原理基本上都涵盖在书中的前述各章之中。
 
   当然,由于奚恺元教授是华人,所以他的作品就可以避免了英文原著被翻译之后所可能会产生的误读。也许这也是这本书能够吸引我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书籍,只要有英文原著的,我通常还是喜欢看英文原著。他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经济学原理描述的很清楚。在此之前,我觉得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斯蒂格勒,他的《经济学家和说教者》以及《知识分子与市场》是经济学散文中的佳作。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奚教授的新作品。

展开全文
有用 9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别做正常的傻瓜》读后感”的回应

alive 2014-09-25 14:11:49

还有这本书吗?能借来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