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她回家的路_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旅行 >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 > 写作是她回家的路
再见吧二丁目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0-31 00:10:17

写作是她回家的路

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我突然很想家。
此时我也和站在世界尽头的“她”一样,距离家乡千里之遥。就像每次我想家的时候,都会重看《春光乍泄》,朋友笑说,很少人从这个角度喜欢这部电影,我也觉得有点怪。可是当张震孤身一人站在高高的灯塔上,他说觉得在世界尽头的时候,离家却特别近,这句话令人感动。同样的一种动容,在我读到书的结尾时再次经历——“她”终于来到朝圣之路的尽头,看到石碑下方一行小字:不要忘了你的家人。
说到底,任何远行都是为了回家。

要说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我最想说的是,它不是你以为的那样一本书。
首先,它是一本小说。其次,它是一本很棒的小说。
和一般人所以为的游记完全不同,这本书书写圣地亚哥之路,又不局限于此,在虚虚实实之中,朝圣成为了一种意象。而与具象的朝圣之路平行的,是一系列发生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故事:伊万祖父的蒙尘往事,卡门的中国之行以及“她”穿过重重时光与少年时倾慕之人的布达佩斯之旅。通过双线叙述的方式,朝圣之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得到了极大的延展。
在书中,“她”经过人烟稀少的村庄,那是城市化带来的隐痛;同行伙伴的故事令“她”感慨;她喜欢上红酒,发觉人生可以一路喝酒一路欢歌,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触及了“她”长久以来的思考——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命题,比如聚散离合,比如生活本来的面貌,比如孤独,以及我们如何定义那些已司空见惯的概念:成功以及存在的意义。

这些思考促生了卡门的故事。
我本身从事“移民二代”的相关研究,也在西班牙见过很多“卡门”,他们每个都对中国有着自己的想象,且都与真实情况相距甚远。这样的寻根之旅注定破灭,然而,有破灭才会有重生,痛苦的涅槃之后,才是真正的回归。
我见过很多“卡门”,却见过更多“春晓”。春晓的身世和故事像是对这片我们都深爱的土地的速写,满是心碎和无奈。这段故事是如此触动人心,那段发生在春晓童年的遭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每个三线城市甚至四五六线城市都曾发生。

不过,几段故事中,我最喜欢伊万的部分,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偏好,不知为何,这个少年令我难以忘怀。祖父和伊万的故事里,圣地亚哥有了更深入的所指——我们无法释怀却又无法拥有的过去,之所以不愿放手,大约是因为过去让我们感觉到现在的意义。
而在实实在在的圣地亚哥之路上,伊万与“她”屈指可数的几次交集同样充满了命运的诡谲,他们在路的开端相遇,一切故事还未发生之前,又毫无预感地失去了彼此,而直到路的尽头,再无交集。在圣地亚哥大教堂里,终点的再见与其说是重逢,不如说是给了双方一个机会说再见。他们没再走上前去,只是相视而笑,这情境莫名让我想起那句每每令我莫名悲怆的歌词:“离开你六十年,但愿能认得出你的子女,离别亦听得到你讲再见。”我总觉得这里的再见是生死离别了,伊万与“她”最后的匆匆一见也像是漫长一路(漫长一生)后的告别。
-----------------------------------------------------------------------


作为见证赛男写作本书全过程的人,以上算是我交的一篇作业。
可我还想聊些题外话。

今天拿到书,想起和赛男认识的这些年,若真要算起来,如今即将走完第五个年头。第一次听她提起朝圣之路,还是在萨拉曼卡读书的时候。那时我读法律系,却总是跟她跑去文学系的图书馆,美其名曰一起复习考试,最后总演变成漫无目的的长谈。她说她一定要在离开西班牙前,去走一次圣地亚哥之路,我当时就知道她不是随便说说——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人,想到的事总能做到。
写作上也是如此,她对这件事非常偏执。去年四月到十月,她独自在家,闷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部20万字的旅行小说。她确实热爱写作至极,在最近的一通电话里,她曾对我说,写作对于她就像Sheldon沙发上的那个spot,是一个永恒的坐标,也是存在的终极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圣地亚哥”,这句话着实太俗,可事实上,这就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穷尽一生,不断在想象的世界里与自我交战,通过一次次的幻灭找回真实,找到证明自我存在的“坐标”,也找到回家的路。
我想,对于赛男来说,写完了这本“成全自己”的小说,也如同又走了一次朝圣之路吧。

回归之后,她即将再次出发。
我期待很快看见她的下一部作品。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