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已阅读完近一个月,我习惯用拆解的眼光去评论,今夜落笔略记心中回味所得:
1、关于徒步
从西法边境的比利牛斯山脉出发,徒步穿越西班牙北部,最终踏入位于大西洋边的圣地亚哥。
这用双脚丈量的790公里,是属于作者的,它非常个人和纯粹。经历过长途步行的人,就会明白那种双脚不停挪动所带来的疼痛和充实,每分每秒的存在感和经历感。随着身体的耐力不断强化和拓展,精神必然会发生厚度的改变。
书中有一些文字部分和图片是记录沿路景观的,它所呈现的并非惊心动魄,田野、山坡、村庄、教堂、城郊、贝壳路标,从一个猎奇者的眼光来看,这是一条平淡的路。基于平淡,作者的观察视角和细腻表达反而得以发挥,那些旅游攻略里的介绍在此遁形,朝圣之路只剩下路和路上的人。
一路上,生活内容被简化,不为口腹之欲和装扮翘楚所累,从清晨起床开始走路,一直走到下午或傍晚,坐下来喝着红酒吃三明治的时刻,便是最惬意的享受。走路不需要工具,甚至不需要同伴,辛劳和距离都无法被转移分享,走路让人产生自己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感,这一定是徒步者所追求的感觉。所以,作者在第二十三天,到达圣城的一个星期前,选择了离开加拿大兄妹,独自前行,“这条路首先是自己的,不应该因为他人而改变节奏”,她最终如愿在生日那天抵达圣城。
2、路上种种
在这条路上,除了性,你可以找到一切。因此,这本书信息量非常大,四大洲的人都在这条路上聚齐,三十多天里的人物和事情之多,足以令人晕眩。而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看见的便是什么。合起书,直观地去回忆,作者透露的多是有关生活与文化的闲谈偶遇,比如众人由斗牛引发对待动物的不同观点、与丹麦人谈论安徒生的童话并非单纯、教日本人念陶渊明的《饮酒》、俄罗斯男生勾起早年阅读苏联文学的记忆等等,这些记录于日记本里的对话,无不是作者本人趣味的自然体现。
3、背景故事
无论是华裔女孩卡门受到月霞虫传说吸引回到中国寻根,还是伊万生活在祖父和苏的往事阴影里,作者虽然讲述旅途见闻,却也不忘谈及人生的那抹重要底色——家庭。家这个字眼,对于本书应该具有精神归宿的意义,卡门跟随白手起家的父母过上了高尚的生活,成为了地道的西欧女孩,却似命中注定般执意踏上陌生的故土;祖父痛失所爱,有着不可平复的伤痕,身为孤儿的伊万在朝圣路上替祖父完成了一次经历毁灭之后的释然。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造就他独特的情意结。
作者笔端时常流露温暖,这应当是由本性所致,因此她描写残酷时,也会为其做好善意的铺垫。她走到圣城后,仍然要徒步到海边,这是一种对避免遗憾的执着。这种执着也体现在本书情节的设置上,她与他有两次重逢,一次在想象的布达佩斯,用直白的手法让灵魂艺术地对话,此处重逢的对话全部来自“我”与“我”,一切完满不再遗憾;一次在昔日故乡,成长与衰退的躯壳互吐心声,亮出底牌的缘分终于走向尽头。这样的情节值得玩味,有时候一个人的存在对于另一个人,如同难以抵达的彼岸,重重阻隔却有难断的吸引,只有通过揣摩和仿效,才能达到精神层面的无限贴近,无形中那个人被造就成为一个专属自我的意象,她安排“我”体会登岸后的了无遗憾,虽然彼岸终于堕落,她却未曾捏碎和冰冷这个意象。
谢谢作者成全了我与我的重逢,并且没有撕裂两者,这是一种慈悲和理想。
拆解完毕,期待阅读的人再去重新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