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大作家写的游记,他们的视角、情趣都超出常人。这本是美国的“人民艺术家”斯坦贝克和他的法国卷毛狗“查理”,在四个月的旅程中驾车横穿美国的记录。它在Lonely Planet《美国》一册中被列为最有代表性的美国游记之一,而读它不会对美国的旅游者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因为在斯坦贝克的行程路线中有意避免了著名的景点,除了他感兴趣的大瀑布、黄石公园和刘易斯(Sinclair Lewis)的出生地。
斯坦贝克不是一般的旅游者,他是个悲天悯人、极负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是少有的固执地关切着自己国家的特质和命运的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决定出发时,已经58岁了。这时他已经著作等身,在纽约长岛拥有漂亮房子和游艇“美丽伊莲”,他什么都不缺;但是他突然发觉他并不认识自己的国家,纽约不等于美国,他需要去看真正的美国和真正的美国人,在书中他写道:“身为一个写美国故事的美国作家,事实上我写写的都是记忆中的美国,而记忆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也残缺不全、偏斜不正的储存所。我已经许久未曾听过美国说的话,没有闻过美国青草树木和下水道的味道,没有见过美国的山丘与流水,也没有看到过美国的颜色与光线的特色了。我对所有变化的知识,都来自书本和报纸。但更重要的是,我已经二十五年没有感觉过这个国家了。简言之,我一直都在写些其实我并不了解的东西,我觉得这对一个所谓的作家来说,简直就是罪恶。二十五年的时间,扭曲了我的记忆。”从原文题目(Travel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中也可见,他在寻找真正的美国。
在旅途中,大作家爱发些议论,而这些议论都是出自真心,没有中国大作家们的“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腔调。写的一些个人感受,读来也亲切可人。例如在书的开头写自己无法抑制要去旅行的冲动了,但到真要上路时,却又感到的恐惧,突然变得不想出门,悄悄盼着出什么意外,使得旅程泡汤。刚上路的时候,面对前方无尽旅途,就好像面对写五百页的小说时的挫败感,好像永远也写不完。独自在路上的他也感到孤独寂寞。芝加哥是旅途中间的休息点,妻子来探望他,他们住进了旅馆,独自旅行暂时停止,恢复了名字、身份和已婚状态,但是写作也中止了。这些大作家的真感受,都写得真实,读得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