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门后的地图_咖啡地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旅行 > 咖啡地图 > 咖啡馆门后的地图
Demogorgon 咖啡地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5-29 14:05:35

咖啡馆门后的地图

咖啡馆门后的地图
——《打开咖啡馆的门——欧陆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风云》
《张耀•咖啡地图》的偏见与细节

张耀1960年生于上海,十六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定居维也纳,并开始用德语为德国、奥地利及香港多家著名日报和杂志撰写、拍摄专辑作品。也在从阿姆斯特丹到台北的多座城市举办数十次个人摄影展。
1990年,他在维也纳AAI基金会支持下,开始撰写关于咖啡馆历史的书籍。花费数年时间遍访各国咖啡馆名城,终于在1995年完成了浓缩、蒸馏欧洲咖啡馆文化的视觉著作——《打开咖啡馆的门——欧陆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风云》。该书不但被大都会一族称作“雅皮圣经”,而且在有意无意间带动起一股新人文影像风潮。
之后,他不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行云流水地游走于世界各地,把每一页纸都变成一种时尚,把每一本书都变成一部行进于纸张上的影片。其中,《打开咖啡馆的门——欧陆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风云》和《张耀•咖啡地图》,则是他开启咖啡风潮的关键作品。
时隔数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这两本书经过修订的新版本,配上张耀接受采访的光盘,着实让“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句名言更深地触动了自己。

奥地利的维也纳、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法国的巴黎、葡萄牙的里斯本、意大利的威尼斯、都灵、罗马和那不勒斯、德国的亚琛,这几座城市的十三家咖啡馆“绝对个个都是内藏深邃的致命诱惑,每一家都值得为它专门去趟欧洲!”香浓的咖啡、可口的糕点、层层叠叠的招贴画、昏黄的灯光、古朴的座椅、木质板壁、精致的大理石桌面……咖啡馆籍此联系到环绕四周的街道、络绎不绝的人流,乃至于整座城市、整个时代。“我们在咖啡馆见面!”(《打开咖啡馆的门——欧陆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风云》,P.96)白牛奶、黑咖啡引出美术,苹果馅饼陪我们深入文学,视线透过咖啡杯上的热气,才惊觉几百年间,来往于此的客人们都是那么重要——正是他们的严肃与放松、思想与声音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咖啡馆的气氛与情调。
咖啡关于味觉和嗅觉,在你的掌心感受咖啡的热度时,它甚至还有关触觉;张耀的作品却更换了切入点:让感觉从照片与文字开始。假日清晨的咖啡里有文化的气息,悠闲午后的咖啡也蕴涵政治的味道;无论如何都要去一次的咖啡馆“让里面的人,吃饭还是喝咖啡,喝什么咖啡都变得不重要了。(《张耀•咖啡地图》,P.77)”一切都有着联系。同样道理,或许我们有朝一日可以单单读着这两本书,就能获得身临其境喝咖啡的感觉。
这两本讲咖啡的书有着张耀的偏见,因为它们并非只让你觉得去酗咖啡是种“还不错”的休闲方式,而是用所有的细节描绘出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欧洲大陆人们“内向、敏感、节奏舒缓、爱冥想和自我陶醉,也常常喜欢寂寞”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工作,是不是必然回归到传统礼节、优雅风度?“招待在这样的地方几十年做下来,大概看什么都有一种闲云野鹤的淡泊了。阅世很深的老招待有一种洞察细微的眼光和笑,很让人琢磨。(《张耀•咖啡地图》,P.153)”这是张耀的角度,而假如你喜欢,它就是全部。六十家咖啡馆组成一座并非看不见的城市,我们只是太过忙碌才会视而不见;几百页书本记录下香气溢出的各个阶段,咖啡馆的门后有着一幅地图。我们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咖啡,一页一页地翻着书,不禁暗自揣摩:一家好的咖啡馆还在的时候,真的该去品味一下;这套书还能买到的时候,真的该好好把握,说不定哪天就卖没了。


另(随便写写):经常看到出租车散乱地停在酒吧门口,司机们则三三两两聚在外面,聊着酒吧里的故事。于是就想,出租车司机与酒吧似乎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因为在我的意念中,国外的酒吧里总有着古老的柜台,昏黄的灯光;上了年纪的海员呷着啤酒,在烟雾缭绕中给大家讲述他乡的奇闻趣事,那样才是真正的酒吧。国内没这个条件,海员换成了司机,我们反倒不必非得进到酒吧里面听他们说些什么——日常乘车的时候已经和他们聊了很多很多的话题,从他们口中听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同样精妙的体验啊。那么,什么时候能出一本介绍酒吧的书呢?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