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什么都想要——《断舍离》理念分享_断舍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断舍离 > 别什么都想要——《断舍离》理念分享
26亩麦田 断舍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2-06 16:12:11

别什么都想要——《断舍离》理念分享

                
          别什么都想要——《断舍离》理念分享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偶然间在书店看到山下英子的这本《断舍离》,被红色的封面和干净利落的三个大字所吸引。买回家翻开阅读后,更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种区别于8S和收纳术的不用收拾的收拾法,更是一本身心灵的修炼术。难怪台湾作家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为它作序并极力推荐。读后,我想用几个发生在自己、家人和朋友身上的改变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里的理念。

一.别什么都想要——魔都打拼也快乐

国庆假期,在魔都打拼的一同学突然在微信上说她要得焦虑症了,问我该怎么办。原因是她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因为工作岗位的特殊,部门同事经常要请她吃饭,或公或私。她还没男朋友,研究生毕业后一个人在上海打拼,月薪看起来虽多,但除去房租水电买米买面送礼人情乱七八糟后,也所剩无几。起初同事请她吃饭她都会去,但后来她就不好意思去了。她觉得老吃别人的饭而自己又没钱请别人吃饭,很不好意思。
她说“桂霞,我真羡慕你现在有房子有老公,在成都过着那么安逸的日子。哪像我,白白地多读了三年书以为会找个好工作,结果现在快得精神病了。”
我跟她开玩笑说“第一,多少人想在北上广找工作却没能留下,你至少还拿到了上海户籍;第二,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好啊;第三,你这份工作很有前途,你看看,有人因为你工作关系请你吃饭,这不节省下你自己的工资么?”
她说“哈哈,想想也是这么回事!”我在微信上听到了她久违的笑声。
其实,我只是给了她一剂心灵鸡汤。果然,三天后她又给我打来了电话。
“桂霞,我真服了你,哈哈,心理咨询师是不是都只会你这一招?当时想想确实挺知足,可是当同事又一次请我吃饭的时候,我觉得我焦虑症又发作了。我到底该怎么办?”我明显听出了她语气里的焦虑和无助。确实,人不可能一直活在心灵鸡汤的世界里。我这位同学想必求助我之前也“喝”过不少口味的心灵鸡汤,可是对她的烦恼于事无补。
是的,依我们同窗四年上下铺四年的相处,我很了解这位同学的性格,完完全全骨子里自卑却又表现得很强势的一个人。她内心有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使得她必须在外表上表现得足够强大足够优秀,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只有自己知道,她不是不想拒绝,而是实在无法开口说“不”,当下班后躲在一个人租住的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才是多么的无助。大学四年是这样,研究生三年我想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善,以至于现在工作半年就出现了困惑。
于是我只回过去一句“别什么都想要!”
“别什么都想要”是我从《断舍离》里提炼出来的第一条理念。断舍离强调的主角不是物品,不是他人,而是自己。以自己为当下画一条时间轴,至于“当下”这个概念是一个月、一年、还是几年,取决于每个人对“当下”的认知,但最好不超过一年。以这条时间轴为基准,审视自己是不是真正的需要某些物品、某些人际关系,而不是这些物品还能不能用、这些人还在不在和自己联系。真正的做到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割舍掉当下用不到的东西,即使它们看起来“带着某些对过去的回忆”“是某些人曾经送我的礼物”“说不定哪一天会用得着”。从一张购物小票、一个纸盒子、一件压箱底的衣服、一条存在手机里但永远不会拨打的通讯录开始清理,你会发现不但生活衣柜有序了、房间宽敞了、手机不卡了,连自己的精神状态都会变得轻松起来。虽然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事物真的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一味的多并不是好,适合自己当下的才是最好的。
我把这个理念告诉了同学,她答应利用国庆假期重新审视自己。我知道以我的资历帮不了她,只能给她指出来并开导她。但我相信以我这位同学的阅历,她会慢慢走出这个怪圈,会自行恢复的。
如我所料,上周她给我打电话说,她用了整整两个双休日,把自己家里从来不穿的衣服、大学里前男友送的礼物、家里的一次性筷子、买回来一直没用的指甲油、甚至记录着自己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心事的几个日记本全部扔掉,把手机里那些毕业半年来从没联系的通讯录统统删掉,甚至把工作以来保存的几个月的工资条扔掉。同事的请客她依然会去,依然会和他们说说笑笑,回到自己的住所以后,她告诉自己,一切顺其自然。她说,有适当的机会她也准备请几个要好的同事一起到她住的地方做客。她说觉得自己好像重新活了一次。
其实远远没有我同学说的那么严重重新活了一次,但当你这么做之后,会像我同学一样从里到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别什么都想要,你获得的会比你想要的更多。

(未完待续)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别什么都想要——《断舍离》理念分享”的回应

26亩麦田 2013-12-06 16:19:36

三.不畏将来,不念过往——送给自己

断舍离中提到了三种丢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回头想想自己这几年囤积的物品,大概属于执着过去型吧。家里保存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当年小学、中学、大学毕业时的留言本,从小保存下来的日记本,还有各种奖状奖杯获奖证书,发表过文章的样报样书,林林总总塞满了柜子和抽屉,甚至有一次把抽屉板都压了下来。分析一下,大概我是属于那种很念旧的人。或者,是一个活得不潇洒的人。
早年的自己被各种光环环绕,耳边身边充满了赞许的声音。随着年龄的长大,接触的人和物多了,便也觉得自己没有身边人说的那么优秀,渐渐开始剖析自己,了解自己。断舍离说,要想改变自己,先从丢弃旧物开始。我试着照做,丢弃旧物,丢弃那些保留了十几年的旧物。与旧物一起丢掉的,还有过去的荣誉,那些曾经让父母为之自豪的东西。
首先整理出来的是一些证书,有大学里院校级的,也有市级省级国家级的。不禁回想起了一些往事,登上领奖台时的激动、把证书带回家和父母分享时的开心、被老师同学围绕着讨论欣赏时的得意,过去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但是回忆归回忆,这都是些没有用的东西了。过去的不能复返,放在家里只会占据新物品的地方,阻碍新物品的到来。干脆扔掉!
做了这个决定后,我着实犹豫了好一阵子,几大箱子的东西承载了那么多的曾经。可是,断舍离的理念又一次次在脑海里冲击,“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其实就是阻碍你前行的绊脚石”,人是太容易沉湎于过去了,以至于忘了当下,忘了自己要做的事情。于是,试着从大学里的一张张获奖证书开始,展开——回忆——犹豫——合上——再次展开——颤抖着撕掉,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那些回不去的曾经,也曾是那时的当下,或者是彼时的未来。一个周末下午的时间,我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在阳台上审视、回忆,然后将这些能够证明回忆真实性的“证据”一张张撕掉,亲手将它们丢进了垃圾桶。
当你迈出忘记过去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将不再难走。撕着撕着,我感觉鼻子不再那么酸,胸口积压的那些不舍也渐渐散去,到后来,就好像一道如喝水吃饭一般再平常不过的小程序,变得那么轻松自然。我想,自己正在迎来看不见的变化,总有一日这些变化会由量变引起质变。
做一个不念过往的人,活在当下,适当的憧憬未来。憧憬未来不能像我老妈一样拼命囤积物品,这是一种恐惧未来的表现。我们要做的是不畏将来,平心静气的接受该到来的一切。强大的人,不是真的有多坚强,而是敢于向前走。不畏将来的人不会慌张,也不会为了欲望的挣扎而丢失了自己。断舍离说,“日常使用的东西会作用于你的潜意识”,我试着将这句话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我整理了衣柜,将那些不再合身、样式过时的衣服统统扔掉或者捐到山区。必须对自己“动刀”,砍掉那些不必要的念想,才会无所羁绊,继续大步往前走。我们习以为常的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散发出某种能量吸引相近的人。而断舍离里强调的理念是,你用什么样的东西,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这样做不仅仅会让你的生活品质有所提高,更会影响自己的心境。你若用廉价的地摊货,意味着你自己在贬低自我价值和形象。在断舍离的帮助下,我开始替换掉自己的衣物、护肤品、厨房用品,甚至将一些之前看过的杂志统统打包送给需要的朋友或是卖给了废品站。给自己定了读书计划,不再沉迷于读书时喜欢的那些小说,改看家居杂志、身心灵的辅导书。女人,是该活给自己一个通透的未来。
在二十岁的尾巴上,接触到《断舍离》是我的幸运,也为时不晚。这不仅仅是一本讲整理的书,更是一本人生哲学。整理物品就是整理自己,审视自己,洞察自己,完善自己,随着阅历的增多,这本书也会读出不同的内涵。
《断舍离》适合慢慢读,是每个人遇到困惑时的最佳枕边书。

(END)

26亩麦田 2013-12-06 16:18:58

二.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老妈的“万宝箱”

老妈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贫瘠的日子持续了几十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妈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后便自己做起了小生意。老妈很有生意头脑,从起初和姥姥姥爷卖油条到后来嫁给父亲后的卖西瓜、卖海鲜,再到后来的做煤炭批发生意,老妈一步一步积累起了家里的财富。
与财富一起积累起来的,还有老妈的万宝箱。之所以称“万宝箱”而不是“百宝箱”,是因为东西实在是太多种类太杂,根本不能以“百”来计数。
现在是一个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中国制造和进口的各色物品铺天盖地涌来,让人几乎都患上了“选择困难症”,索性面对需要选择的时候,一股脑全收。另外还有捡便宜的心理和对未来担忧的心理作怪。我老妈还有小区邻居的阿姨们几乎都是这种心理。
九月份回家一次,打开冰箱我发现里面塞满了各种食物。最起码有五种口味的面包、几种口味的罐头、我妹妹女儿的各种奶粉、米粉、蔬菜粉,至少五六种的茶叶、油盐酱醋瓶瓶罐罐一大堆,甚至还有整只的鸡和鸭子、各种口味的月饼、咸香椿咸鸭蛋萝卜干榨菜丝等等腌菜,最受不了的是我妹妹生小孩时的喜糖(小孩子现在1岁多了)还保存在冰箱的冷冻箱里,和去年做的腊肉香肠放在一起。在冰箱门的一格里,竟然还放着我前年回家带回去的郫县豆瓣!
看了上面一段,也许你觉得我写的很乱没有头绪,可你不知道我这仅仅是写了冰箱的一角而已。还有很多东西堆在里面,根本扒拉不出来,甚至看都看不到。整个冰箱就像一个饥饿很久的人好不容易得到食物一样,什么都往肚子里塞,直到难以消化。
这还只是冰箱,阳台上更乱,堆满了各种鞋盒子、包装袋、瓶子、小孩子玩具和坏掉的儿童车,纸的、塑料的、布的、玻璃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让人无法下脚,稍有不慎踩上去就会摔个大趔趄。
我问老妈家里怎么这么乱,老妈回答说“看到超市打折就买回来了,慢慢吃,总有一天会吃光的”“那些旧衣服可以给小孩改造成尿布,还可以做成坐垫啊鞋垫啊之类”“纸箱子饮料瓶子攒多了可以卖破烂”“我留着些吃的你过年回来和鲁杰可以吃啊”“……”总之,在老妈眼里,没有废弃物,任何东西看来都会有用,“总有一天”会发挥它的用处。殊不知,我和老公一年才回家几次,老妈买回来新坐垫根本就忘了那些旧衣服,妹妹根本不会给女儿用这么古老的尿布……
老妈爱我们的良苦用心我们都懂得,但更多的是从贫苦年代过来的人,心里都会有些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想法。吃野菜粗粮的日子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老妈现在囤积食物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现在看来根本不需要。老妈不知道,她想要的幸福和无忧,在这些东西的夹缝里变得越来越少,似乎在挣扎。
因为东西很多,老妈需要经常收拾冰箱才能把挤在里面的食物拿出来,为了清理掉挤在里面的变质的食物不得不全部拿出来又重新放进去,直到再次清理;阳台上堆积的杂物很容易积压灰尘,老妈又需要经常打扫,打扫了以后又很快变乱。就像我同学一样,渐渐地就陷入了一个循环圈,天天打扫天天脏,天天收拾天天乱。
老妈想要的幸福,就是“多”,她以为东西多了就会变得充实有保障,拼命的囤积成了老妈的一种习惯,一种执念。“买东西”和“扔东西”就像两道闸门,前一道闸门受到来自各种渠道的压力的冲击,让她感到不安;后一道闸门却深陷在泥沙中,生满铁锈,再也打不开。所以湖水越积越多,淤泥越生越厚,上层的清水越来越少,整个湖里变得浑浊不堪。
读完《断舍离》后,我给老妈打过几次电话,试图动摇她的这种观念。我甚至给她打比方说“我们家的冰箱就像一个便秘的人,再继续塞而不清理,会爆掉的”,都无法改变她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动用了所有的力量,包括妹妹,包括老爸,甚至邻居的阿姨一起劝说她,我还专门从网上给她买了本书寄回去,多般攻势下总算起了些效果。老妈试着扔东西了!
对老妈来说这是个好的开端。断舍离讲求的是收拾物品之前先整理自己的内心,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先前的收拾方式,重新审视自己,进而审视物品。慢慢地老妈学会了三分法,先把冰箱里的东西分成食材类、调料类、小孩子专用三类,然后再把每一大类细分成三小类,比如把食材分成蔬菜类、水果类、干货类,蔬菜类再分成叶子菜、根茎类、葱姜蒜三类,分类的过程中同时把一些过期的和根本不会吃的东西全部扔掉。不断重复三分法,家里的冰箱终于“活”了,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了一起,打开冰箱门顺手可以拿到,既节省了时间,又有效利用了食物。老妈说“这本书还挺有用的哈!”
断舍离的习惯养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扔东西”的同时管好“买东西”这道闸门,才能真正领会断舍离的真髓。相信每一个像我老妈这样的家庭主妇,都能够将厨房甚至更多的地方收拾得井井有条。

(未完待续)